本篇文章3920字,读完约10分钟
作为特殊年代政治斗争中舆论的推进和社会科学的实例,“学习和批判”是研究“文革”十年政治历史、学术文化、信息出版和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典型案例。
虞云国
1973年9月中旬,上海书店和邮局开始发售新创刊的《学习和批评》(以下简称《批评》)。 版权页显示复旦大学内设有部,来自其实际的组稿和当时上海市委的创作组。 创刊号《致网民》这是《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杂志》,似乎目的是区分当时为同一个写作小组操作的文学性杂志《朝霞》和自然科学类的《自然辩证法杂志》。 这本月刊于1976年第10期出版,随着毛泽东的死突然结束。
尽管“批判”是综合文科杂志的外相,但不是学术杂志,而是有意的政治刊物,我记得当时的社团里有“小“红旗”的炫耀(“红旗”是当时党刊,是现在“求是”的前身)。 其创刊不仅踏上了伟大领导人关于“批林批孔”的战术步伐,在随后的三年里,“水浒传”运动和“批邓小平反击右倾倾复事件风”都出彩过。
作为特殊年代政治斗争绑架舆论的推进和社会科学的实例,“批判”是研究30年前“文革”10年的政治历史、学术文化、信息出版和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典型案例。 到目前为止,其创刊内幕到底怎么样,命题定稿是如何运营的,作者队是如何罗氏的,杂志负责人和主要作者在“文革”结束后是如何遇难的,在学术研究层面上还不清楚 研究者将对亲历者的采访和相关文件的阅览结合起来,申报哲社的课题的话,真的可以填补空白。
杂志的复印件都是用假名登场的。 比如罗思鼎、石一歌、康立、石仑、翟青、犊牛,但也有本名的真名。 其中有些是当时和现在的海上学者。 这些学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当时已经卓然成名,二种是当时在学术界但不享有大名,三种是当时还没有进入学术界但现在出名了。 当然,在第一、第二类之间也有很难确定界限的情况,只能在年龄段进行一点区分。
笔者当时不能看书,继创刊号之后,很多人购买阅读过。 去年从保存书中检测出来,索性弥补了孔子在网上不足的各期。 今年正是这本杂志创刊40周年,关于海上学者和这本杂志的缘分,限于文案,有点钩重。 在时间的精力中,无暇采访调查,史实上有英书燕说,学者或同名异人,尽快给予经验者正,更祝相关人员原谅。
一
属于第一代的海上学者有刘大杰、郭绍虞、王运熙、顾易生、顾廷龙、谭其骧、陈旭麓、谷超豪等。 作为学习体验,数学家谷超豪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使我变得革命青春》( 1976年1期),显然被命令协助当时的“教育战线大辩论”,不作深论,其他学者的作品相当有价值。
刘大杰在《批判》中有4篇文案,依次为《读红与黑》( 1975年1期)、《唐代社会与文学的迅速发展》( 1975年8期)、《李白的阶级地位与诗歌艺术》( 1975年11期)、《韩越与古文运动》( 1976年4期)。 关于发行的语言,虽然不是最多的,但在第一代名家中排名第一。
刘大杰以治疗中国文学史而闻名,第一部是外国文学的书评,但他年轻时有关于欧洲文学史的论萧行世,对此也不奇怪。 强调《红与黑》的复活和重复的时代背景,也许是这个作品论的微言大义。 另外三篇是1976年8月新版《中国文学快速发展史》第二卷相关章节的先行发表。 这本文学史很有特色,在1962年版中最受好评。 据说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召唤刘大杰。 “和他谈了4个小时,讨论了文学史的问题,在他的《中国文学快速发展史》中引用了多位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解,大为肯定”。 “文革”爆发后,钦定保护的复旦四教授中有刘大杰。 他是1973年2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版《中国文学快速发展史》的第一本,当时受到了罕见的恩惠。 为了毛泽东的青睐,儒教评论法运动开始了,江青希望“以儒教斗争这条线为纲,重新撰写《中国文学快速发展史》”(见吴中杰《海上学者漫记》)。
刘氏据弟子林东海说,刘大杰当时说“完成了选修稿”,全书说“只是在部分问题上带有儒教色彩,没有以此为纲”,并把选修稿寄给了毛泽东。 1975年1月4日,毛泽东在江青上印了两部文学史。 空闲的时候可以读”(《建国以来毛泽东原稿》13本419页)。 一部分是这篇改稿的大字本。 江青后来应该下了主旨,给了他一本大字本。 刘大杰回到上海后,用欢乐的颜色宣传送书。 和周一良一样,江青是“主席的代言人”,“批林批孔和批判法批儒都是毛主席的配置”(《毕竟书生》73页),应该很乐意命令。 第一本修订版在批评儒教批评法之前出现,批评孔子和《论语》已经比上一版大不相同,但还不是荒谬的千里。 但是,1976年版的第二卷以儒教斗争为纲,《武则天时代的文学》一节是最专心的笔。
1975年8月3日,刘大杰给毛泽东写信,说:“韩越自命为道统,鼓吹天命,严厉批评,但读了他的文案,发现其思想确实有矛盾之处。 比如赞扬关仲、商鞅的功业等,不符合儒教思想,倾向于法律家。 他的散文妙技,语法符合规范,文案流畅,被柳宗元、刘禹锡推崇。 如果全面否定这些的话,似乎是不合适的”。 第二年2月12日,毛泽东间谍写信说:“我同意你对韩越的意见,最好分成两部分。” (《建国以来毛泽东原稿》十三册522页)根据刊登韩越和古文运动的期刊,推测《批评》应该协助这个御批。
“文革”结束后,刘大杰自然逃不过江青的诟病,其“文革”版的《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史》也成为了再批判的活靶子。 批评者看不到大字本,根据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重写本,他说“哑巴吃黄连,有苦也说不出来”,一年后黯然失世,甚至没有机会为公众做“毕竟是学者”的自我辩护。
在《批判》中,郭绍虞发行了《从汉代儒教之争谈王充的法家思想》( 1973年4期)。 他也编纂了代表作《中国文学批评史》。 他虽然刘大杰蒙“旗手”不是有名的幸运,但他是努力赶上形势的老一辈学者。 文案开头说:“杨荣国同志在《红旗》和《人民日报》上相继发表的一些文案,我非常同意他的意见,所以写《文学批评史》论述王充文论时,我打算添加特别的章节来证明王充思想的来源。 ”。 《论衡》在《隋书·经籍志》和《四库总目提要》中都属于杂学者,毫无疑问,驳斥涉及法家的言论。 但是,郭绍虞的结论强调“王充《论衡》正好充分强调了法家精神和法家思想,继颜色之后相当浓”。
郭绍虞的跟风似乎是有由来的。 根据《海上学者漫记》:
大跃进时代,他根据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和反现实主义的斗争”理论编纂了他的批判史,并上册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 这本撰修书不令人满意,宋以后的部分没有重新撰改。 文化大革命后期,他又根据儒教斗争的理论编纂了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当然更困难,终于出版不了,《四人组》被打倒了。
死亡的前一年,郭绍虞自编三卷的文集中写道:“现在,把我的文章汇总成集,区分为三种。 一部是古典文学论文集。 第二部是语言复制论集。三为杂着(上述两类不能列入的理发性诗文全部纳入其中)。 三种根据写作年代或根据文案编辑。 那许多专业书里看到的人,都删除不进去。 ”,但三卷《郭绍虞文集》都“删除”了这个文案。
王运熙、顾易生和李庆甲在创刊号上刊登了《试论屈原的尊法反儒教思想》,顾易生、王运熙也有联名的《读洪皓〈江梅引〉》( 1976年5期)。 前面提到的屈原尊法是反对儒教、亲自走向时势的作品。 关于后文,根据葛剑雄的《悠长水:谭其骧后传》,1975年5月,“北京大学执笔小组对《江梅引》(南宋洪皓作词)的注释提出了意见,姚文元提交上海征求意见,由王运熙和顾易生负责,对他表示同意。 姚文元交往的任务应该是毛泽东晚年读大字注释本。 当时文化部吸京昆名角、歌手和民乐演奏家,录制音乐歌曲的古诗词,应该是毛泽东决定的,其中有“江梅引忆江梅”(见《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1期,胡长明《音乐古诗和毛泽东的暮年生活》)。 刘修明表示,根据毛泽东阅读的需要,他参加了王守百姓、吴干兑、复旦文史两系专家和大字本注释的工作,接受了《洪皓的《江梅引》( 1975年3月21日部署)、姜允的《梅花引》( 1975年4月11日部署)的任务,毛
读了洪皓〈江梅引〉的主旨,他说:“《江梅引》以对梅的记忆、访问仰慕、歌颂、多彩的画笔,描绘了美丽广阔的梅图卷,反映了南宋时代爱国和投降这两条路线的斗争。” 那个皮里阳秋可能强调了“爱国和投降两条路线的斗争”,但在那个论述词的时代背景下看不到改铸的历史,即使在今天,也还是一个足矣的文案。 但是,他们俩的总结文集《王运熙文集》和《顾易生文史论集》都没有收录这篇文章。 顾易生晚年说:“混入复旦后,长期在集体研究中生活也没有得到。 上面的任务,风云变了,在修改原稿方面消耗了很多力量,做了很多无益的事。 ”。 (见《海上学者漫记》)这些“无益的事”可能还包括他的“批评”文案。
作为“文革”前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批评”的文案是与弟子沈津联名的,题为《京都忠义传》的残页》( 1975年12期)。 沈津后在《学林往事》中追忆其缘起:“1975年夏天,我在一包明刻残页中偶然发现了《京本忠义传》残页,仅第10卷第17页的下半页、第36页的下半页,分别留下了前半页的后三行。 第二天,我有残页,委托区老、潘景郑审定,他们以为这是残页,但不要轻视。 恐怕是《水浒传》的早期刻本。 之后,区老和我合作写了《关于新发现的《京都忠义传》残叶》的复印件。 ”。 当时《水浒传》很厉害,短文的结语中也有《水浒传》宣传投降主义的规定。 2002年出版的《顾廷龙文集》被纳入此案时,与批次《水浒传》相关的死亡篇章被删除了。 这本文集是以沈津始编辑的师论著为基础编纂的,当时他也成为了喝中美的目录版本的学者。 我不知道那一年的蛇足是自己老了,还是沈津,还是实际上是部手笔。
标题:【《学习与批判》里的海上学人】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0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