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55字,读完约6分钟

延安西路900号,中山西路620号……这些地址依赖于很多外国生源大学生的户口,因此在“集体户”的年轻人中尤为有名。

从明年1月1日开始,经过市人保局、市教委等部门审查同意移居上海市的人,停止定居人才类“集体户”。

随着人才类“集体户”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延安西路900号、中山西路620号……也将成为很多“新上海人”的集体回忆。

取而代之的是新概念“社区公共户”:上海在基础社区设立了“社区公共户”,以上海没有配偶、没有直系亲属或住宅等理由,没有定居条件的引进人才是本人的实际居住地“社区”

晨报记者姜丽钧吴跃伟

“延安西路900号”、“中山西路620号”……这些地址对许多“新上海人”来说曾经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他们共同的“地址”出现在身份证上,随着上海明年停止定居,成立了人才类的集体户,这样的20多年 “我会怀念它的。 让曾经住在上海的我有了可以定居的房子。 ”来自西安的沈女士如此感慨。

【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户籍说明一次只能打开两张

沈先生毕业于天津高中,2000年来上海时,因为不是上海高中的毕业生,所以没有取得上海户口。 “最初我是外籍人,所以公司对社会保障补助金没有什么规范,父母也很担心,总是建议我回老家。 ”沈先生回忆说,没有户口总是让她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游离”在这个城市之外,还被结婚问题所困扰。

【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2003年,她跳槽到香港资本公司,公司发行必要的资料,通过中介机构处理了上海户口。 “当时我还没有能力买房,上海也没有熟悉的亲戚,所以依靠集体户口。 ”。 沈先生得到自己的上海id时,回顾说“非常兴奋”。

时隔多年,现在上海通过居住证等制度,给予了上海以外户籍的人才相当多的市民待遇,但沈先生对集体户这个名词依然充满感情。 “有时为了开户口需要到处跑,但总的来说有很多方便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终于踏入了这个城市。 ”。 沈先生在上海有了自己实际意义上的小房子,在她看来,温暖的感觉从小户籍说明变成了房子和自己的家人。

【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沈先生提到的户籍说明是很多集体户年轻人印象深刻的“白片”。 “一次只能打开两张,比较有效期在30天以内。 ”。 来自安徽省的孟先生回忆说,“白片”不仅带来了归属感,而且带来了很多小麻烦。 结婚也好,买房子也好,护照也好,打开社会保障卡也好,使用户籍资料,这是“集体户”年轻人最大的烦恼。

【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研究生毕业后,孟先生在浦东的民营企业工作,平时办理户口要去徐汇区的冠生园路。 工作中心的效率还很高,但星期天中心休息。 我经常需要请假不上班。 “从浦东到浦西,往返要两个多小时,所以我和老师最终决定尽快买房子。 ”。 据孟先生说,去年她离开了集体之家。

【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孩子当了一年“黑户”

来自山东省的肖先生被集体户带来的幸福和烦恼深深地打动了。 2005年,她毕业于上海的大学研究生院,在一家事务所工作。

“工作单位没有自己的集体账户,所以我的户口放在学生事务中心。 ”。 肖先生说的学生事务中心是留在上海的外国学生嘴里有名的“延安西路900号”。

户口在上海着床,给肖先生带来了稳定感。 “那时刚毕业,完全没有存款,租房子的时候也可能总是会改变”肖先生认为集体户对像她一样刚在上海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稳定”。

2007年初,刚结婚的肖先生发现怀孕了,有宝宝的消息她和丈夫都很高兴。 “我也问过别人。 我听说宝宝的户口可以和妈妈一起也可以和爸爸一起。 ”。 肖先生的丈夫也在上海工作,户口在老家。 但是,后来肖先生咨询人事服务窗口时,根据当时的政策,夫妇一方是集体户口,一方是外国户口,孩子不能进入上海集体户口。

【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最直接的方法是买房子。 ”肖先生回忆说,当时工作两年多了,丈夫的就业时间更短,夫妇积累只有10万人,没能制定在上海买房的计划。 摸着越来越大的肚子,她甚至流下了眼泪。

孩子出生后,肖先生把出生说明书藏在口袋里,一直没回老家报户口。 “还是要给孩子送上海户口,回老家后,今后读书、医疗一定会有很多不便”最后,肖先生向父母和亲戚朋友求助,打了好几张借条,终于收集了首付,在闸北区两家丈夫的部 “公积金贷款不够,最后偿还商业贷款,压力非常大。 ”。 拿着不动产证明书,拿到属于自己和宝宝的户口本时,近1岁的宝宝终于不再是“黑户”,肖先生心里有各种各样的味道。

【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现在回头看,肖先生有集体户口的孩子能在上海定居似乎是祸得福的。 “集体户还是觉得利益大于缺点。 ’肖先生是这样评价的。

公司谈论“集体账户”

学历高,不少

上海需要专业的人才

“现在中智的集体家庭还有三四百人”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企业外资企业档案部的原美龄负责人对早报记者说,最高峰2001年至2002年中智企业集体户口的最高峰有1000多人,他们是与中智正式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

“每年户口出入,这几年出入量稳定在每年200人左右”她说,通常合同上也要和员工约定,购买住宅后搬出去,所以现在留在集体家里也确实是没有自己定居地址的人才。

“大部分都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很多人是硕士、博士,有海外留学的背景。 ”。 袁美龄是这样说的。 依靠这些“集体户”的年轻人都是高学历人才,其中很多都是上海急需的专业型人才。 其中,有上海以外的生源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就业的,有从外省市引进人才的,也有从上海引进的海外留学人才。

【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作为集体户的管理者,袁美龄所在的文件管理部需要帮助这些员工处理与户籍相关的各种事情。 “作为公司的人事机构,我们尽可能提供专业的服务。 通常,像户籍说明这样的事情,员工只需要打电话预约就可以处理。 时间也很早。 ”。

标题:【哪些集体户里的年轻人】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0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