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19字,读完约14分钟


2004年3月,袁隆平在三亚湾畔与孙女袁友晴享受天伦之乐


袁隆平与美国水稻专家一起研究超级杂交水稻


袁隆平向江泽民主席介绍了杂交水稻的研究


袁隆平在实验室注意杂交水稻苗

他应该是最受广大人民群众尊敬的科学家。 穿着被很多人围着的大棉袄气质的白西装的袁隆平进了那家黑别克后,维持秩序的黑衣保安喃喃地说:“真的要他签名。”

饿了

在中国,袁隆平的故事不能减少人们对饥饿的记忆。 在200多页的袁隆平传记中,作者在20多页铺垫背景,讲述了“饥饿的幽灵”,第23页终于出现了主角。

能增产20%这种水稻的杂交水稻父亲是个很踏实的人,要求他签字,他在便签上签上名字,加上日期,一个字也不多写。 有人说一下你的梦想吧。 他想知道关于庄稼的梦想。 “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大,粗得像扫帚,谷粒大得像花生,人坐在水稻下面乘凉……。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1999年,袁隆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讲述了自己的梦想。 那一年,在中国他还没那么有名。 有些人记得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袁隆平亲自站在湖南省展台前介绍杂交水稻。 后面有水稻,侧面有他在稻田里的大照片。 急躁的游客指着照片大叫:“咦,这就是照片里的人啊。” 袁隆平害羞地点了点头。 “我是我。 ”然后指向后面,向游客介绍了杂交水稻。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后来,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获得了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了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沃尔夫奖,名声越来越大,人们喜欢上了他。

那是中国人理想的科学家形象,看起来平凡而没有特色,但能处理真正的问题。 他很少在公众场合出现,出现时穿着大棉袄气质的白西装,说着带有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外国媒体喜欢强调“和毛泽东相似的口音”,另外中国媒体考证,他的白西装价值500多元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20世纪90年代,袁隆平三次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都以落选告终。 个人推测是因为袁先生的研究偏向于应用,基础和前端不足,但官方没有明确的解释。

他不喜欢上媒体。 据他的办公室说,理由很简单。 时间太长了,最终副本相似。 根据他助手的说明,他全力合作,去中央电视台,去凤凰卫视,去纽约时代广场招牌上的中国形象短片——在那部短片中,他穿着格子短袖衬衫,穿着那件白色西装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他做了什么,请好好谈谈他怎么了。 他的工作对我们的将来有什么影响,大家又开始面面相觑。

门德尔vs里森科

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农民姿态的袁隆平不是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孩子。 他出生于1930年的北平协和医学院。 阿姨在协和医院担任护士。 他的出生文件上也有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的创始人之一)的签名。 袁家家境优越,父亲是东南大学的毕业生,母亲是教会学校的秀才,能说流利的英语。 妈妈对袁隆平说:“应该成为博爱、正直、道德的人。” 袁隆平说:“母亲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一篇传记说,他六岁时和大人远足去了农村的果园,所以喜欢上了田园。 另一部传记认为他第一次爱上农村是15岁。 但是,无论是6岁还是15岁,都正好绕过了8年的抗战期。 没有战争的田园给袁隆平留下了好印象,除了不喜欢数学外,大学毕业时,可以推测他考了农学部。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系。 袁先生的口述回忆录显示,毕业鉴定上写着“兴趣-自由、特长-散漫”。 毕业后,袁先生在湖南安江农校担任教师。 这和今天的支教青年有点像,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袁先生的“支教”并不轻松。

在教师期间,袁隆平和对校的女教师恋爱了几年,对方最终放弃了他,选择了“出身好”的青年,“在政治上做出了‘追求进步’的选择”。 袁隆平到了33岁才和自己以前的学生,同样是“家庭出身不太好”的女儿邓小平结婚了。 之后,除了时代带来的一点波澜,袁隆平的家庭生活一般都是“圆满”的。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光辉的农学明星是苏联人李森科,继承了拉马克的思想,认为环境影响比遗传更重要,但孟德尔和摩根的遗传学被认为是“反革命”和“资产阶级”。 首先,根据李森科的“简便易行”和“马上有效”的“无性杂交”理论,袁隆平试图把西红柿嫁接到土豆上。 第一年,他大获成功,在土里挖出土豆,在茎上收获西红柿。 但是,到了第二年,即使把去年收获的种子种在地上,产下的西红柿也和普通的西红柿一样。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土豆西红柿的故事发生在1960年和1961年。 那两年,除了土豆西红柿的实验失败以外,袁隆平印象最深,很饿。 那个时期,袁隆平目睹了路边、桥头、和田坎的尸体,饿的日子也体验到了“肚子空空”身体无力,双脚无力。 晚上睡觉,被子很冷,总是不热……”1961年春天,“因为要做小麦,我觉得湖南没有前途。 做红薯,觉得合适,没意义”袁隆平决心研究填饱肚子的水稻。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据一本自传说,他从地里选出穗大的稻子,收获1024粒稻种,把它们种在地里。 但是,最优秀的稻子子孙多么高大,迟早没有超过上一代的性状——这提醒了突然受到批评的孟德尔·摩根的遗传理论——杂种第二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那么,去年穗大粒的稻株应该是天然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主粮食传奇

利用杂种特征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始于20世纪20年代。 当时,政治豪门出身的美国年轻人华莱士发现了杂交玉米的秘密——杂种玉米的大小和整齐。 华莱士和朋友专门成立了企业,利用杂交育种技术改良玉米种子,仅10年,该企业的业务就从北美洲扩大到欧洲、亚洲、南美洲、非洲,产生了华莱士家族的巨大财源。 华莱士后来试图成为政治、农业部长、商业部长和副总统。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20世纪60年代,美国诺曼·博洛格利用杂交育种法在墨西哥培育了耐倒伏麦穗大的高产小麦。 实际上,在博洛格的半低秆小麦面前,小麦几乎不需要施肥。 超过一定限度,施肥越多,小麦倒伏越严重,产量越低。 但是,博洛格的“奇迹小麦”又矮又难倒伏,因此开始了施用化肥的现代高产农业。 所以,博洛格也被认为是上世纪第一场作物绿色革命的创始人。 197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你无疑是和平奖,鼓励他战胜人们饥饿,“通过和平的努力恢复战争的创伤”。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1962年,带着对其杂交水稻的问号,袁隆平自费到北京拜访了专家。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图书馆,他阅读了大量新鲜的外语资料,知道杂交玉米的成功,知道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很盛行,他应该找到利用水稻杂种特征的做法。

杂交水稻育种延迟是有原因的。 与玉米相比,水稻杂交很难。 在人的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是雌雄同株的异花植物,雌花和雄花在植株的不同部位,清晰分离,最容易杂交。 小麦和水稻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雌蕊和雄蕊包在同一个花蕾中,不容易实现杂交。 博洛格的小麦杂交是使用镊子和放大镜进行的极其细致的工作。 根据资料,博洛格经过二十多年、三万次以上的杂交试验,获得了抗病性和矮茎的“奇迹小麦”。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杂交玉米的方法不能用于水稻。 因为水稻不仅花极小,一朵花只能有一粒种子,花粉也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活力。 操作上的困难不容易为满足大田生产的要求而手工提供大量的杂交种子。 在当时的国际水稻学界,专家们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特征,即使有特征也不能提供大量的杂交种子,因此水稻杂种的特征几乎一致,不能用于大规模水稻的生产。 但从北京回到湖南后,袁隆平还是决定从那穗大粒的水稻中寻找杂交水稻的关键。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三四年后,检查了14000株稻穗花。 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刊《科学通报》上,36岁的袁隆平讲述了在水稻上的发现。 他在四棵雄蕊中发现了没有生殖能力的稻株,这种雄性不育的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于是袁隆平说:“利用稻杂种的特征……最先推动了雄性不育。”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文革”期间,学校发表了对比袁隆平的大报纸,但批评斗争的行动滞后了。 之后,国家科学委员会看了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特意提出了文件,得知要求湖南科学委员会支持袁的水稻杂交试验。 之后的每批,科技部的公函都成为袁隆平的护身符。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1970年11月23日,海南岛野生水稻抽穗开花的季节,海南当地农场技术人员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充满野生水稻的水坑沼泽中发现了必要的植株。 那只野生株粘在地上生长,有失败的花粉。 杂交进行了几代选育,他们保留了该株一系列不好的特征匍匐生长、叶窄、茎纤细、粒易落……花粉败育的特征。 那个野生稻被命名为“野败”。 从“野败”开始,水稻行业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影响了深刻的农业技术革命。 事实上,在“野败”发现不久的1972年左右,国际水稻研究所中断了杂交水稻的研究,说“因为很难处理技术问题”。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今天,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网站上解释说,杂交水稻“比其他稻种高产”。 谢放鸣说:“在同样的气候、土壤、肥料环境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高产。 同样的投入,杂交水稻的产量比通常的水稻高20%以上。 谢是袁隆平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目前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负责世界农业协商组织的杂交水稻研究开发项目。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更好的物种和最好的物种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稻田58%的水稻是杂交水稻,这个比例在美国为40%,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平均约为8%。 担任美国总统农业顾问的唐·帕伯格认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中国人战胜饥饿的重要方法,“对和平探索暴力冲突的胜利,创造中央统一管理窒息的地方的人也很优秀”。 但帕尔伯格认为中国人战胜饥饿的另一个方法是“计划生育”。 在他的书中,帮助中国战胜饥饿的两个英雄分别是袁隆平和马寅的开始。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但是粮食增产和农民生活改善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 杂交玉米宣传后,遭遇大萧条,华莱士担任“农业协调所”部门,削减包括玉米在内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向停止生产的农业工人支付工资。 对于上世纪整个绿色革命,也不时听到批评的声音。 在这个行业,人们特别能知道“最高”是“更好”的敌人。 帕尔伯格总结说:“赞扬者来自希望摆脱粮食生产和饥饿的人们,但反对意见来自以减少农民收入不平衡为首要目标的人。” 但是,当时反对的第一个原因是高产品种从根本上动摇了过去的雇佣农业。 农场主对农业工人的控诉量可能越来越少粮食产量越高就意味着价格越低。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袁隆平不担心这种冲击。 他的理想很简单,希望农民利用高产的种子“三产四”、“多余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去年4月,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向袁隆平发表了公开信,袁隆平说:“希望转向培育通常的水稻品种,给农民留下一些真正的种子。” 李昌平对本刊记者说,今天的三系杂交水稻“稻种”只能种植一季,农民不能继续向种子企业购买稻种,失去种子主权,不仅失去了与种子企业的游戏自主性和能力,而且失去了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自主性和能力,政体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从杂交水稻中选育高产的纯种水稻并不容易,就像筛选沙堆中的红砂,不符合价格。 某植物学研究者对本刊解释说,要形成与增产相关的基因多、依靠多代人工杂交选育、将优点稳定传递给后代的品种,可能需要长期。 因此,在“粮食不足”和“不能留下种子”之间,选择了先处理前者。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关于农民自己栽培通常的种子,一位育种专家认为:“看起来很好,但目标还没有确定,所以实施起来不容易。”

对于李昌平的公开信,袁隆平没有回应。 但是,显然在“粮食不足”和“不能留下种子”之间,他致力于前者的处理。 近年来,袁正致力于另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超级水稻,继续发掘杂交水稻增产的潜力。

转基因与有机农业

给袁隆平的公开信没有得到回复,李昌平在本刊上评价说“袁隆平是伟大的科学家”。 袁先生的学生谢放鸣认为:“袁生是个集中精力的人,特别是专注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无视外界的干扰。”

“这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但今天的年轻科学家已经不容易了。 毕竟环境不同。 ”。 谢鸣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是这样感叹的。

研究水稻的同事们对这个集中的科学家说“袁先生是个温柔的人”。 采访他的湖南老乡说他是个有幽默感的人。 有一次,对方说“我擅长拉小提琴”,他就偷偷对对方说“其实,后面有人有音乐。 我只是把钢琴开在前面。”。 但是,12月中旬,“南方周末”“中国梦”在中山大学的对话活动现场,四位嘉宾中坐在右边的袁隆平的双手紧贴大腿,身体有点僵硬向左倾斜——很明显,他还不太清楚聚光灯下的环境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下了会场,员工献上茶,一口也不喝,记者们围了起来。 他笑了笑,恋恋不舍地看了一眼那杯茶,说:“好的,然后问问吧。” 有记者听说了看转基因的态度,袁隆平有点无力。 这是他回答了好几次的问题。 最近的一次是两个月前。 “我想献身于科学品尝抗病转基因大米。 ”。 但他耐心地重复了自己的意见:不能一概而论,关于对抗病虫害的转基因,我们可能需要慎重对待。 另一方面,关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转基因没有任何问题。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实际上,关于转基因这样的新技术,比他小几十岁的同行说:“袁生的开放态度连我们都不如。” 袁最小的袁定阳博士从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系毕业后,继续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研究,目标之一是将光合效率高的玉米c4基因导入水稻。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最后的问题留下来了,袁隆平松了一口气,几乎把那杯茶举起来了,很遗憾,现在提到了受欢迎的有机农业。 他兴奋得把那水也扔了。 “没有化肥,就不能提高产量,不能养活中国十几亿人口”。 “国际水稻研究所做过几十年的实验,化肥对土地肥力没有破坏作用”。 为了提高语言中“没有破坏作用”的效果和表现力,特意挥动右手。 那时秘书来报告,车来了,他意识到自己应该累了,中断了关于那种有机农业优劣的讨论。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回来后,打开了他签的硬质封面文集。 中文部分的最后一篇是他自己翻译的“长路”,在菲律宾马尼拉以南约60公里的小镇上,说了一公顷的土地。 从1963年开始,人们在那片土地上间歇种植每年2季的水稻,稻草不还田。 45年后,“答案几乎出乎意料”,“即使长时间集约栽培水稻、采用矿物肥料,土壤生产力也可能不会下降,但实际上如果有耕作法,也可以改良土壤”。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参考文献:《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唐帕伯格着; 《袁隆平口述自传》,辛业云访问整理; 《不再饥饿》,邓湘子叶清华著。 《袁隆平传》,庄志霞着。 )

标题:【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2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