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47字,读完约7分钟
网易财经5月31日报道,中国长江中下游发生严重干旱,部分地区农业面临减产或减产。 因此,一位网民开始怀念毛时代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 特殊时期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还能再现吗? 毛时代的农田水利建设值得怀念吗?
毛时代的农田水利建设以人民公社为前提,但人民公社已经破产
农田水利建设以人民公社为制度基础,与大跃进密切相关
有研究认为建国后毛时代的水利建设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49-1958年)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但当时农村已经在尝试推进农户之间的互助合作。 因此,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是农户。 在土地私有制下,国家的第一精力是管理大江大河,如从1950年开始管理淮河等。 在这个阶段,农田水利建设比较少,第一是一点田间工程,由农户负责实施。
第二阶段( 1958-1978年)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同时与大跃进有密切关系。 1957年,中央制定了《全国农业快速发展纲要》(大跃进的政策依据),12年粮食亩产分别要实现“四五八”的目标:黄河北400斤、黄河南、淮河北500斤、淮河南800斤 在农业大跃进的背景下,全国农村也发生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大跃进。
在这个阶段,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公社,是怀旧人民兴致勃勃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特征”。 研究者指出“我国农田水利的大框架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据统计,截至1979年,全国各地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 8万座以上。 然后挖了近100条人工河道建设,新建了5000多处万亩以上的灌区。 灌溉面积达到8亿亩,是1949年的3倍。
人民公社有“大锅饭”等问题,已经被家庭共同生产承包取代了
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展,人民公社制度已经被家庭共同生产承包责任制和统一分集合的经营体制所取代。 这意味着毛时代农田水利建设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前提消失了。
事实上,人民公社制度的破产,在于其自身存在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等各种弊病。 例如,人民公社成立初期,生产资料实行单一公社的整体制,分配结合工资制和供给制,取消自留地,压缩员工的家庭副业,这一制度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热情。
此后经过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许多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全部,以队为基础”(即生产小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三级)的制度,恢复和扩大了自留地和家庭副业。 但是,存在管理过于集中、经营方法过于单一、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等弊端。
毛时代的水利建设由“工分”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很难再现
农田水利建设由“工分”分配,工农收入差距在3.7倍以上
研究表明,在人民公社成立之前,我国的水利建设主要是通过政治动员和义务劳动实现的。 比如,1958年建设北京十三陵水库,当时中央领导去工地参加过义务劳动。 人民公社成立后,农民职工的劳动收入首先通过“工分制”实现分配。
“工分”是人民公社计算员工职工量和劳动报酬的单位。 在“工分制”中,一个工分的价值是约一年内卖出余粮所得的收入除以一个生产队全体员工的总工分。 一项研究表明,男性劳动力每天为67分工,女性劳动力为45分工,男女老少病假通常为12分工。
一个单位可以换算成当时的多少钱? “遇到丰收的年景,利润好的生产队的工分单价是4美分,利润差的生产队是3、4美分或2、3美分。 ”。 这样计算的话,即使是一个男性劳动力,根据一天最大值的“七分工”,按每四分业计算的话,一个月的收入也不过是8.4元。 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工人月薪最低的“一级工”为31-33元,最高的八级工为90-102元。 即使工人的最低月薪是31元,工人和农民的月收入比也是3.7倍以上。
“工分制”是一种新的赋役,在市场经济和“就业不足”下很难实现
人民公社时代,农民一家至少三四口,最多七八口,只靠生产队挣来的劳动量就能养家糊口,当时民间有“劳动量、劳动量、员工生命之根”的说法。 由此可见,农民建设水利已经接近无偿劳动。
而且,如果劳动成分只是变成糊口的食物,农民的劳动也处于半强制性的状态(劳动成分统计监督,没有劳动成分就不能吃),已经和中国古代的德役制度没有任何区别。 严格来说,“工分制”的本质是对城市居民的补贴和农村劳动力的剥削(工分制下农民生产的粮食由政府统一购买销售)。 。
在市场经济中,这种依靠农民廉价劳动力实现的农田水利建设不太容易。 特别是在现在的“雇佣不足”和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这种几乎义务劳动的模型绝对难以实现。
以前流传下来的排水沟poTang的水利已经难以持续,机井灌溉等方法也是没有办法的
北方的河流枯竭,以前流传下来的排水沟po池塘的水利已经不适合现代环境了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多集中在大江、大河的管理和以前传来的排水沟po池水利的建设,如建国初期的淮河和黄河的管理。 但是,随着气候的一些变化和环境的恶化,这种模式在中国广大的流域特别是北方地区已经很难持续下去了。
近年来黄河断流,海河枯竭,最突出地反映了我国缺水的严峻态势。 在一些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经常受到威胁。 天津市必须连续几年从黄河进行应急调整。 据水利部门统计,全国669个城市中有400个面临缺水问题。
另外,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我国北方有11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快速发展委员会研究表明的1750立方米警戒线,其中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的是北京、津、冀州、晋、鲁
泵井灌溉、人工降雨、“南水北调”都是没办法的
一位研究者表示,由于北方河流枯竭,五六十年代持续了两千年的排水沟限池水利已被抽水机井灌溉取代。 至今海外媒体报道,中国华北平原有2.5亿人口存在饮用水问题,这些人的平均日使用水量仅为美国人的1/8。 这是因为他们能节约的水量非常有限。
干旱迫使农民转用地下水,但地下水的过度采用使地下水位每年下降3米以上。 可见抽水机井的饮水乃至灌溉是没办法的。
另外,为了处理用水问题,中国北方必须在“人工降雨技术”上投资大量。 这些努力的效果没有说,但由于地区间雨水资源“被拦截”而产生了矛盾。 而且,为了处理北方的用水,国家开始了南水北调工程,这项投资超过2000亿的巨大工程最终效果应该如何受到关注?
结语:在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公社已经不存在,农村劳动力资源也不能强制且廉价地获得。 因此,毛时代的水利建设模式并不令人怀念,即使在北方河流枯竭的现在也很难再现。
详情见专题:毛时代的水利不值得怀念
标题:【网易解读307期:毛时代的水利不值得怀念】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