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14字,读完约4分钟
杜维明在哈佛——燕京学社演讲的郭英剑摄郭英剑在ucla和普渡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后,回到哈佛看相关新闻,杜维明期待着在燕京学社主办题为“重新审视文化中国:承认问题”的讲座 杜维明1981年以后受雇于哈佛大学,在哈佛任教,担任东亚语言文明系中国历史哲学教授、儒学研究教授 1986~1989年间,担任过东亚语言和文明学部长的1996~2008年间,担任过哈佛-燕京学社的社长12年 1988年,他被选为美国艺术科学院士 杜维明出版的30多部中文、英语论萧中,他重点研究儒学以前流传下来的现代变革,致力于儒学第三期的快速发展,宣传文化中国,强调文明对话的必要性和现代精神的反思,其儒学思想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年9月28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正式挂牌,杜维明被任命为本院第一代院长和人文讲习教授 讲座当天,中午12点15分,来到了位于神学街的燕京学社所在地 燕京学社的全名是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 燕京学社首先致力于推进亚洲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特别关注亚洲文化方面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该公司与世界5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成为哈佛大学和亚洲的桥梁 燕京学社与哈佛关系非常密切,但实际上是独立的基金会,在法律上和财政上都是独立的 由于独立性,该公司的网站像大多数大学和系一样采用了自己的域名harvard-yenching,而不是以harvard.edu为后缀的域名 当然,哈佛——燕京与哈佛无关。 其实两者有密切的伙伴关系。 例如,20世纪30年代,燕京学社支持哈佛建立了东亚语言和文明系,同时建立了哈佛——燕京图书馆 另外,燕京学社有9名董事会成员,其中3名是哈佛大学的代表 在燕京学社80多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共有7位社长就任哈佛大学教授 12点40分左右,讲座开始,简单的介绍结束了。 杜维明说,个人为什么要以“重新审视”为主题,为什么有必要再次考虑认可问题? 其实,关于文化中国的概念,杜维明在1989年的《文化中国:边缘即中心论》的文章中,最先对此进行过详细的说明 但是,从那以后,在大约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文化中国各自有三个独特不可分割的意义世界(或者象征世界)。 这些变化意味着自己有必要重新审视现有的观点。 包括中国大陆、港口、澳大利亚、台湾、新加坡在内的文化中国的第一含义世界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人”和“中国人”的意思不是单纯的按国籍划分的事件 在这个意义上的世界上,文化中国应该涵盖56个民族而不是唯一的汉族狭隘观念 中国港口、澳大利亚、台地区、马来西亚对chinese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香港人在最近的三十五年承认是中国人的人数在增加,但在台湾把“中国人”和中国人分开的人不少 第二个意义世界主要是散布在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社会,包括海外华裔、华侨等,最突出的是马来西亚,也包括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地,中国人的比例合计也不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世界上的一些变化是来自跨学科离散研究所的丰富成果 他们被“大中国”吸引了,但越来越有离散和说游子的心情 第三意义世界第一是指与中国没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地缘关系的国际人,第一是学者和汉学家,也包括中国文化、与中国长期交往的公司家、政府高官等 他们首先用各自的母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等 随着时代的变化,这样的人更多 这个变化最具挑战性的是,例如带来了中国人的国际形象等问题 由于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杜先生建议“在中心随处可见,在边缘随处可见”的本来观点应该变更为“在中心随处可见,边缘也在中心”。 文化中国的精神资源非常丰富,儒教只是其中之一,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文化中国来说,当说到“我们”时,这个“我们”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自省的。 1小时20分钟后,整个讲座在最后简单的问答后结束,参加者热烈鼓掌,感谢走在世界各地为文化中国呼吁太鼓的大师的精彩讲座。 回去的路上,我更感慨的是,在世事发展过程中,这种世界闻名的大家,只是不强调其过去和现在的一贯正确性,而是不断修正、补充,完善个体观点。 只有这样,以后才能致敬。 《中国科学报》(-06-06第八版校园)
标题:“听杜维明先生谈文化中国”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36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