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804字,读完约17分钟

资料来源:明治元老山经有朋

《书店》杂志

元老举荐制在明治宪法中没有任何规定,其存在实际上是宪法政治的变态。 元老借助自己的影响,通过对首相的推荐介入国家政治,军部登场前的日本历代首相依靠元老的推荐。 最后元老西园寺公望赞成政党政治,同时通过实际行动推进政党政治。 西园寺推荐的政党内阁中相继有加藤高明内阁、若槻内阁、田中内阁、滨口内阁等,西园寺的推荐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长期在元老的推荐下,政党形成了惰性和惯性,反而认为元老推荐是常态。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根据日本思想家宫崎滔天的看法,在大正年间( 1918—1932 )政党内阁出现之前,日本实行官僚(元老)政治,兼具军阀和政治家的特征。 明治维新后,元老们认识到西方强大与先进的政治体制密不可分,但关于西方政治体制的学习,明治元老不以先进的英国政治体制为学习目标,考虑到日本的独特情况,以德国的政治体制为版本进行复制、保守和 在日本资本主义初期的迅速发展阶段,这种人制具有其特殊的特征。 在国内,可以短期集中国家力量完成资本积累,改善基础设施,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服务。 在海外,可以使用国家的力量开拓殖民地,掠夺原料和产品市场,维护本国资产阶级的好处,但这个时期的明治宪法体制还没有显示出问题。 到了大正天皇年间,以一战为契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完成,民主思潮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民众开始渴望越来越多的政治参加,在象征“政党内阁、普遍选举、特权限制”的大正民主开始后,明治宪法体制中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东方道德、西方技术”、佐久间如山区分了东西文明的差异。 指导明治宪法制定的核心思想是“东方道德”,即以天皇为核心的“主权在你”的指导思想。 在制定宪法的时候,日本有选择英国模式还是普鲁士模式的争论,元老木户孝允认为当时的日本是“没有达到文明化”的国家,认为“君主必须独断独行,寻求舆论的协助,进入文明”。 所以日本的立宪是“尤当获得者,当以后普鲁士第一”[1]。 1889年2月11日(日本纪元节)举行了宪法发布大典,明治天皇在大典上宣布:“我以祖先赋予的权力,向现在和将来的臣民宣告这一永世不朽的大典。” 天皇根据神授的皇权“恩赐”正式公布了赋予“现在及将来臣民”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即明治宪法)。 明治宪法全文是第七章七十六条,根本优势是“以君权为基轴”〔2〕,天皇拥有“大日本帝国,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成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权”的绝对权力。 在主权问题上,明治宪法坚决否定了当时在日本知识界广为流传的“主权在民”的进步思想,宁可将日本古代《古事记》关于神权政治的说法移植到现代宪法中,但这落后于保守的一面。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在解体明治宪政体制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其中落后的保守方面的影响和宪法进步方面的作用。 “如果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国宪法确立的民主主义、和平主义、人权等常识作为价值基准来衡量的话,明治立宪体制中对人权等的考虑是不够的”“单纯地把现代价值适用于明治时代是值得怀疑的”[3]。 明治宪法由井上毅起草,其进步方面,首先,宪法对被神化的天皇施加了很多限制,这第一表现在宪法第四条、五条、五十五条。 这些条文使日本天皇成为资产阶级立宪主义的君主。 其次,宪法承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依然字面上称公民为“臣民”,就像绝对主义的天皇变成了资产阶级立宪主义的天皇一样,“臣民”也不再是封建时代的臣民,而是资本主义意义上的“公民”。 宪法对帝国议会的权限规定,特别是财政监督权的规定、立法权的规定也为政党政治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平台。 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也是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明治宪法的诞生给古老的亚洲带来了宪法、议会、政党等。 明治宪法体制的二重性影响在将来的迅速发展中展示出来,其中保守方面滋生了未来的日本军部势力,其进步方面促进了大正年间的民主政治。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借助一战东风和元老的支持,以明治宪法提供的空之间为平台,日本的民主政治开始了。 从1918年原敬内阁成立到1932年裁军部发生“五一五政变”之间,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民主体验“大正民主”。 关于日本二三十年代的民主政治,信夫清三郎说:“1930年,日本政治史上出现了类似战后日本政治史的情况。 宫廷势力使天皇走向立宪君主的道路,贵族院表现出政党化倾向,众议院成为政党政治的舞台,选举时,警察受到政党的推动,绝对主义国家希望向立宪国家转变。 因为政党的统治接近完成了”。 以原敬为领袖的原敬内阁、两次护宪运动、普遍选举权的确立都是大正民主的象征。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熊彼得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定义了民主主义。 “大多数最有力的决定者都是由公平、正直和定期的选举产生的。 而且,在这样的选举中各候选人可以自由竞争选票,实际上如果各成人公民有投票权,这个国家就有民主政体”。 [4]根据熊彼得的民主定义,日本大正时代的民主具有普遍的选举和自由竞争的特征。 另一方面,日本政党的政治运营有推荐元老的根据这一独特的一面。 根据民主国家会议制的规则,通常由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组阁,但日本采取了变化的政党内阁体制。 首相的人选不是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候选人,而是在元老的推荐下就任首相,在选举中成为第一党组织内阁。 政党要使组阁成功必须越过两个门槛,一是元老的推荐,二是选举获胜。 元敬打破官僚政治,成为日本第一位平民出身的首相,组建了日本第一个政党内阁,但以元老们的首肯为前提组阁。 之后的滨口内阁、犬养内阁由元老西园寺推荐后,在选举中获得多数确立了政权。 马场恒吾在1929年评价滨口内阁说:“元老只是宪政过渡时期允许的制度。” “如果政党迅速发展,政权的授受在政党之间顺利实现的话,就不需要元老了”。 元老的推荐是从官僚政治向宪法政治迅速发展中的过渡体,与民主精神没有对立。 政党能否组阁是因为有必要依靠舆论接受选举的考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正时代的政党内阁实施民主政治。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元老举荐制在明治宪法中没有任何规定,其存在实际上是宪法政治的变态。 元老借助自己的影响,通过对首相的推荐介入国家政治,军部登场前的日本历代首相依靠元老的推荐。 最后元老西园寺公望赞成政党政治,同时通过实际行动推进政党政治。 西园寺推荐的政党内阁中相继有加藤高明内阁、若槻内阁、田中内阁、滨口内阁等,西园寺的推荐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长期在元老的推荐下,政党形成了惰性和惯性,反而认为元老推荐是常态。 “西园寺自己希望自己的角色减少,但多亏西园寺,宪政常道得以实行,没有他,20年代的政党政治肯定无法实行”。 〔5〕现实政治的迅速发展与西园寺的期待相反,政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元老的推荐和元老对军部的牵制,政党缺乏自己的独立性和竞争性。 每个政党都不是努力得到自己所属的社会阶层的支持,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纲领和推进得到舆论的基础,而是博得元老的欢心。 元老去世后,缺乏民众基础的政党内阁,在面对军部行动时只会被被动挨打,没有反击的力量。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明治宪法体制下迅速发展的政党内阁在组阁后没能支配国家中最重要的部门——军队。 这个缺陷导致政党内阁缺乏权威,政党内阁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受到很大的牵制,大正时期的日本往往对国内外政策表现出连续性和不整合。 日本内阁是由普遍选举确立的(这也是安德森认为日本不是绝对主义国家的理由),但内阁没有西方民主国家那样的行政权力。 日本行政权力的分散首先体现在军队统帅权的独立上,军队是国家最强大的工具,在宪政国家是政府的行政权力之一,但在日本由于明治宪法体制的特别设定,军队的统帅权独立于行政权。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明治后的天皇只有象征意义,宪法规定的“主权在君”也只是执政者元老们统治国家的招牌。 围绕“主权在君”的立宪核心,元老们通过宪法加强了军队的控制。 明治宪法在第11条中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天皇制定陆海军的编制及常备兵额”“天皇宣战,缔结讲和及各种条约”。 作为宪法增补的“宪法义解”还规定议会不听军队的编制、装备、粮食、人事、训练。 由此确保了名义上天皇对军队的统帅权和编织权。 围绕立宪的核心,明治时代推进以培养忠诚心为主的教育,将国家权力集中在名义上的天皇之下进行官僚政治。 “主权在君”的立宪思想当时具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从长期来看,给了将来裁军部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20世纪30年代的军部在“清君方”的口号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民主政治,以效忠天皇的名义对外发动了“圣战”,这些是立宪的核心“主权在你”带来的消极方面。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一般认为日本军部的形成是在明治年间,这些观点的基础是在这个时期军队有人事上的独立,军队实际上可以影响政治运营等。 但是,这一时期的军队依然没有独立的地位,只是依赖政治的工具。 明治维新后,来自长州萨摩二藩的明治领导人也面临着牛逼政界、要求民主化的国内压力,明治时期发生的自由民权运动更产生了未来的政党政治。 为了维持元老对政治的影响,1900年,元老山经有朋在政府通过了法案,规定了军队的人事权独立,独立了原本是既成事实的军队的人事权,在法律上进行了确认。 该法案规定,陆、海军、参谋总部必须由军队的重要将军担任主要职务。 根据这个法案,元老可以达到双重目的,首先,元老可以维持内阁的统治,内阁陆军、海军大臣必须由军队的高官就任,但由于元老和军队的自然联系,在元老的操作下,军队将军拒绝就任而倒阁 其次,军队人事权的独立对元老军队的影响很大,军队可以不受内阁的影响。 官僚(元老)政治期间,军队独立于行政权,但由于元老和军队的自然联系,军队始终在政府控制之下,没有独立的地位。 政党内阁期间,对军队的压迫首先来源于倾向政党政治的元老,它不牢固。 元老离开后,军队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不是政党内阁所能控制的。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裁军部的独立是,在一战后的大正年间,一战在战争模式、战争规模、战争效果方面给予了日军新的认识。 战时欧洲各主要参战国形成了整体战的概念,但国家中最先推进整体战的不是欧洲以前就传入列强的,而是亚洲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日本。 整体的战争思想刺激了日军掌握国家政权的欲望,例如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在对满洲问题的策略中说:“永久战争需要各方广泛而慎重的计划,在发生歼灭战(持久战)的情况下,武力第一、外交财政等只有第二位的意义。 他强调“我们只是依靠我们的统帅权”。 〔6〕1921年10月27日,日本驻欧洲武官和欧洲出差中的3名陆军士官学校的同学永田铁山、小火田敏四郎、冈村宁次在莱茵河畔的巴登巴登温泉聚集,研究了日本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 他们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全体战思想,承诺回国后致力于“消除派系、更新人事、改革军制、确立总动员态势”。 在所谓的“巴登密约”中,第二天东条英机也从柏林赶到,继续讨论密约。 “巴登巴登密约”的成立是日本军部独立走向政治舞台,推进军国主义统治的出发点。 并且,代军国主义思想家例如北一辉等也系统地提出了军人通过控制国家来推翻政党政治的主张。 他们的影响不仅是思想行业,更重要的是基于这些思想在军队中形成了各种团体。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巴登巴登密约”后,受整体战争思想的刺激,日军内部的各种团体开始形成,试图用军事政变的方法介入政治。 日军内的各种团体从二十年代开始陆续成立,从1920年到1929年,军内各种团体组成达数百个。 这些团体是反复无常的。 像北一辉的国家主义领导的以海军军官为主力的王师会陆军大学毕业,以参谋总部和陆军省工作的幕僚军官为中心的樱花会; 官僚、军阀为中心的国家总公司等。 横向上日军内的团体分裂,纵向上是获得国家政权目标的存在,他们的行动又是统一的。 这些团体一边分散一边互相争夺,在共同的政治目标政权下,这些分散行动的合力引起了军部的上台政权,下级军官试图用武力手段的军事政变夺取政权,上级将军在体制内以下级军官的政变为契机在政党内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1918年9月,以“美国骚动”为契机,政友会总裁原敬组阁。 原敬内阁是第一个真正的政党内阁,原敬自己也因为没有华族爵位而被称为“平民宰相”。 原敬执政期也是军部势力独立迅速发展的时期,信夫清三郎在这个时期说“日本首先存在政党和军队之间的矛盾,外交部和军部的矛盾”[7]。 军部和政党矛盾的焦点是人事权、军备预算和对外的军事行动。 在政党政体的根本问题---军队统帅权独立中,原敬首相也借助其声望开始了夺回统帅权的斗争。 原首相以1921年海相加藤氏访美为契机,由文官进行海相代理的准备,显示了军队大臣武官制的突破,通过进一步的努力,有可能夺回统帅权。 但是,原敬首相在海相代理之前,突然被少年莫名其妙地暗杀了。 夺回统帅权的努力也以原敬首相的死告终。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原敬之后,二十年代政党和军部之间存在矛盾,但由于元老的存在,军部政党之间形成了中和的力量。 对政党和军部来说,元老具备他们赞同的要素。 对军部来说,元老大多出身于武士阶级,参与明治以后军队的创立,元老和军部之间有天然的联系,有“萨摩海军、长州陆军”的说法。 在官僚(元老)政治期间,元老以与军队的自然联系和威望,维持着军队的统治。 大正时代元老不再直接参与政治,但元老依然维持着对军队的影响,在对外扩张方面元老也承认其思想符合军部。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元老们大多对西方近代文明有深刻的认识,他们强调日本政治的独特之处,但元老认识到政党政治是未来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明治时代的自由评论家植松考昭关于元老政治的评价说:“元老政治是向宪政过渡的一种现象,立宪政治是时代迅速发展的必然。” 〔8〕元老和谐,减少军部采用暴力的风险,保持军部和政党力量的平衡,是符合元老的好处。 “对潜在危险的压制源于元老,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元老们相继去世,只留下了一个西园寺公望”。 〔9〕西园寺希望他之后原敬成为新元老,但原敬突然被暗杀后,没有人有资历和威望了。 西园寺去世后,军部和政党之间(特别是军部和外交部之间)开始了激烈的竞争。 失去元老的牵制后,掌握强大工具的军部更加肆无忌惮,30年代的军部以一系列军事政变为契机,最终废除了政党政治,建立了军国主义体制。 军部势力的上台,不是突变的过程,而是缓慢渐进的过程,以明治宪法的主权在君为旗帜,依靠军队统帅权独立,通过一系列政变逐渐减弱政党的力量夺取政权。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民主化不是一步完成,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民主制的加强、完整性不仅对经济迅速发展、思想自由是必要的,对走向民主的政治家们也是必要的,在面对国内保守势力时,打破以前传来的束缚,加强民主,弥补不足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 大正时期成立的民主主义只是民主主义的初级形态,政治上面临着明治宪法体制的二重性、政党对元老组阁的推荐依赖、军部统帅权独立等问题。 这些问题几乎在具体的政治运作中阻碍了民主主义的巩固和迅速发展,加上政党自身的缺陷和军部势力的日益强大,日本的民主体验以失败告终。 亨廷顿在“第三波”中说,民主政体成立后,民主派有必要限制军队的权力,促进军队的职业化。 他指出政治家们需要削减军队规模,调整军队使命,表明文官是军队的领导,培养和维持政治组织,政变时上街支持你〔10〕。 回顾大正时代的政治家,在民主政治期间,没有削减军队的权力,没有用文官统治军队,没有建立自己的大众基础组织,军部政变后也缺乏自己阶级力量的支持。 大正时期的政党内阁如果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就能达到民主政治的巩固和迅速发展,弥补明治时期创立阶段的不足。 但是,他们没能完成这项任务,最后民主政治失败,军部势力登场,日本进入了军部独裁政权时期。 (下页是复印注释部分)

“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注释:

〔1〕(日)大久保利谦:《近代史料》,吉川弘文馆1980年版,第2页。

〔2〕(日)伊藤博文:《在制宪会议上的演说》,《近代史史料》,第239页。

〔3〕(日)鸟海靖:《日本近代史讲义》,东京大学出版会1998年版,第6页。

〔4〕joseph a. schumpeter、capitalism、socialism and democracy、new york、harper 1947、chapter21、p269。

〔5〕(日)升味准之辅着,董果良译:《日本政治史》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76页。

〔6〕(日)信夫清三郎着:《日本政治史》,河出书房1951年版,第260~264页。

〔7〕(日)信夫清三朗着,周启干译:《日本政治史》第四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57页。

〔8〕(日)尾尊梼:《大正》,岩波书店2001年版,第78页。

〔9〕w.g.beasley,japanese imperialism 1894-1945,oxford university press,p255

〔10〕(美)亨廷顿着,刘军宁译:《第三波: 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05~307页。

(本文来源:网易历史作者:《书店》-袁灿兴)

标题:“日本明治时代的政党、元老与军部三方博弈”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