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94字,读完约16分钟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周正平从海口出来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曾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中国一周,打破中美两国长期冷战对峙的状况,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刻的事情之一。 前几天,记者采访了在海口退休的中海外交部前副部长、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冀晨铸,35年前,作为周恩来总理的英语翻译,冀晨铸经历了中美关系史上破冰的时刻。 他告诉记者那段历史中值得记忆的地方。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在跨越大洋的世纪握手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乘坐的“空军1号”专机到达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国旗首次飘扬到北京。 周恩来总理为尼克松在首都机场南机坪举行了欢迎仪式。 冀晨铸记得飞机舱门打开后,尼克松和夫人先下舷梯,离地面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身体前倾,向周总理伸出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我很高兴来到北京。 周总理的一语双关说:“你的手越过了世界上最广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交往了! ”。 冀晨铸介绍说,尼克松单独下桌子和周恩来握手的场面是尼克松有意安排的,意义深远。 这也是为了纠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错误,他在1954年的日内瓦和平谈判会议上向世界宣布了对抗20多年的中美两国,表明了改善相互关系,迅速发展的决心。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周总理细心地写历史

经历了中美关系解冻全过程的冀晨铸评价说,中美两国结束长时间的对抗局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件,当时中美双方内部都存在很多反对的声音。 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基辛格等中美老一代领导人表现出高度的外交艺术,表现出各自的人格魅力,解决敌意,推动了两国关系的改善。 他介绍说,周总理是非常细心的人,无论是接待尼克松访华团的事业、从大到联合公报的谈判、邀请美国代表团宴会的菜单和伴宴音乐、大小,都必须直接安排。 尼克松21日晚上在中国政府为他举行的欢迎派对上听到家乡的乡村音乐时非常高兴。 尼克松为周总理干杯表示感谢。 在中国政府为美国代表团举行的所有宴会上,为了不让对方受凉,总理拿着玻璃杯走来走去,和代表团成员每人打招呼,亲切地说话。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尼克松为周总理脱衣

和周恩来一样,尼克松在访问中也观察了细节,表现出对中方的尊重。 冀晨铸说,早在访华的前半段尼克松和夫人就开始学习使用筷子了。 他还指示国务院为他准备大量的中国风俗习性和中国领导人的资料,好好复习。 他知道周恩来单手受伤,没有灵活性,周恩来去钓鱼台看望尼克松时,站在大楼门口等待的尼克松微笑着走到周恩来后面,为周恩来自己伸手脱下了拉沙的大衣。 冀朝铸认为是两国领导人的谦虚表现,是改变中美对立关系的重要催化剂。 在尼克松访华的过程中,中美两国领导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事例很多。 给冀晨铸印象最深的是,26日尼克松去杭州参观时,他欣然接受中国政府的安排,乘坐中国政府安排的专机去了杭州。 这是美国总统出国访问时乘坐对方专机的唯一情况。 27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从杭州去上海,与尼克松一起乘坐“空军1号”,满足尼克松的面子。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杭州:西湖潘舟诞生《上海公报》

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于1972年2月26日陪同周恩来总理等人游览了杭州西湖。 本报资料图

在尼克松眼里,离上海200公里的杭州是公报的真正诞生地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乐来自杭州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签署了联合公报。 但在尼克松眼里,离上海200公里的杭州才是公报的真正诞生地。 “历史文件中美上海公报诞生于1972年2月26日在杭州,也可以说于28日在上海向全世界发表。 ”。 尼克松在1982年再次访问杭州时这样说。 因此,尼克松对杭州有很深的感情。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十年后还记得会谈的座位

尼克松对杭州印象很深,他当时向记者表达了感想。 “杭州很美。 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1972年2月26日至27日,尼克松一行与周恩来总理等人同行,从北京访问杭州。 尼克松一行住在风景如画的西湖酒店,在周总理和浙江省市领导人的陪同下乘船游览了西湖。 在游船上,尼克松、周恩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中方随行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等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一边讨论了公报的相关细节。 在欢迎26日晚餐后,乔冠华和基辛格继续就中美联合声明的复印件进行最后协商,直至第二天上午全部完成。 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杭州在尼克松心中的深刻印象不会消失。 1982年9月9日至10日,尼克松作为美国前总统再次访问杭州,这次住在10年前入住的西湖酒店。 一进门,他就列队和欢迎他的服务员握手很有趣。 “你们都是年轻人。 十年前,你们还不在这里。 是个孩子。 ”。 他记得曾经住过的西湖酒店的圆形吊灯,记得当年游湖时大家坐的位置。 “十年前,我和周恩来总理在这艘船上继续会谈。 ”。 他指杭州市周峰市长坐的位置,说当时周总理坐在这里,指当时美国大司长朱启桢的座位,说坐在这里的是基辛格。 “看到这个,我想起了多个事件,”尼克松说。 “能再次访问旧土地我很高兴”。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红杉种植中美友谊

尼克松1972年到达杭州时,带来了4棵珍贵的红杉、巨杉苗木。 杉树尼克松的故乡加利福尼亚州著名树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高的树种。 浙江省外交际所负责人王黎夫老人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尼克松带来的苗木分别种在杭州花港公园牡丹园的西侧和杭州植物园内。 据说1982年尼克松再次访问杭州时,他去植物园参观了红杉树。 那时红杉已经从原来的2.4米长到7.75米,红杉的第二代也长得很好。 王黎夫记得当时在这里培育了数千株红杉苗木,并在全国18个省市成功引进。 尼克松知道了很高兴。 我邀请他的朋友在红杉下拍照留念。 最初带红杉去中国的时候,尼克松也没有自信能不能成功地在中国的土壤里成长。 他说感谢园林专家和员工的良好管理和辛勤劳动,红杉活了2000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必须像红杉一样永远存在。 杭州植物园管理科的黎念林课长根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植物园有一个专门研究红杉繁殖的课题组,负责红杉繁殖和在浙江省内的宣传,特别是在适合美国海岸气候的浙江温州洞头、舟山定海海岸进行了试种。 “2001年去定海,特别看到了这种红杉的后代。 其中一条当时的胸直径已经60多厘米,高20米以上,比它的“父亲”大得多。 ”。 念林笑着说,尼克松知道的话,一定不会高兴的。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链接: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阎月凡从北京出来了

35年前的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中国土地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横渡太平洋的历史握手”,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取得了深刻的发展,当时苏联和美国争夺“二超”的霸权。 尼克松在1969年担任总统后,出于与苏联对抗的战术考虑,开始逐渐调整对中政策,中美两国从对抗走向对话。 1970年1月中美恢复了大使级会谈。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乒乓球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1971年7月,美国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谈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这些安排为中美上海公报在尼克松访华时签名铺平了道路。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半,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保障事务助理国务卿基辛格一同乘坐专机到达北京,开始了“改变世界一周”的“破冰之旅”。 尼克松这周的日程是2月22~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会谈。 24日和25日分别游览长城和故宫26日上午9点离开北京飞往杭州,下午访问西湖。 27日上午9点去上海,下午会谈的28日上午10点离开上海回国。 毛泽东主席重视尼克松的来访。 尼克松到达北京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在自己的书房见到了他。 记者招待会上毛泽东和尼克松坦率地谈了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 之后,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也称为《上海公报》)。 公报中,美方对中方的一个中国角度表示“不异议”。 公报还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打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打开了中美关系史的新篇章,为今后中美邦交的建立和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上海:受到“四人组”的压力接待尼克松

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于1972年2月27日到达上海访问。

多亏周总理在上海的压制,他抵抗了“四人组”的指责和刁难,以体面的礼节迎接尼克松的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吴宇发。

“20世纪70年代初的上海,被文革的疾风骤雨笼罩着。 平时买东西的话,不太清楚店里在卖什么。 因为橱窗里都是千篇一律的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 到尼克松住宿的锦江酒店的最高级套房。 但是,不能让尼克松也每天读毛主席语录吗? ”。 当时是上海市外事办公室的员工,今年78岁的陆露弟,当时就尼克松一行的接待事业向《国际先驱导报》讲述的时候还像昨天一样。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国画交换毛主席像

陆露弟在周总理和外交部的统一部署下,上海接待部门开始重新部署尼克松的住宿地。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林凤眠、徐悲鸿等着名国画大师的作品置换了房间里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其中介绍了国画是真迹。 上海接待部门为尼克松准备了中西两式的客厅。 其中中国式的客厅里不仅放着国画,还放着放着贝壳的漂亮的红木家具,从中国以前传来的文化味道很浓。 但是,尽管如此,当时掌握权力的“四人组”的谴责和刁镇还是重复了几次。 这些安排在“四人组”看来,被称为“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因为一切都要“文革”粉碎、打破。 “由于周总理在上海占了上风,我多次痛感凭借他崇高的威信和领导才能以一个人的礼仪接待尼克松一行。 」陆露弟说。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第一次和“资本主义”交往

今年59岁的邱锡锡,35年前在锦江酒店从事尼克松访华的客房接待业务。 《国际先驱导报》说,伴随尼克松访华的美方人员超过300人,接待任务繁重,不说,关键是心情紧张。 尼克松以前,中国长期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立,中国人很少见到外国人,不知道怎么相处,担心会犯错误。 “比如给工作中的美方警卫倒茶,能不能和他们说话,大家心里没底”邱锡说。 尼克松访华时,连饮用水都从美国随机带来,不打算在锦江酒店吃饭。 但是酒店为了款待和礼仪,自愿提供了菜单。 尼克松有一次没想到用蘑菇蚕豆、炒虾、砂律做了鸡三菜。 尼克松在上菜中说:“verygood! ”。 然后,都吃。 让锦江酒店的员工高兴。 邱锡锡拿出和尼克松的照片展示给《国际先驱导报》记者。 这是继1972年2月和1982年9月之后,尼克松于1993年4月第三次访问上海时,特意与当年锦江酒店的服务员合影。 “我记得尼克松在1993年重游故地时,关心度很高。 他在锦江小礼堂对大家说:“中美关系从这里开始。 ”。 ”邱锡锡说。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键的一键”

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还包括向他们展示中国当时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 对此,陆露弟也向记者明确了中美关系开始过程的详细情况。 他介绍说1972年2月末尼克松一行刚到达上海,直接从虹桥机场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在那里有“重要点击”。 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考虑到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 600306,应该是股票吧)市,为尼克松精心安排的上海工业展览会收集了当时中国工业行业最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最新的发明创造。 其中放在陈列室入口显眼位置的冲床可以将金属粉直接冲压成高强度齿轮。 看了冲床的示范,尼克松兴致勃勃地问陪同的周恩来总理:“我也可以一个人吗?” “当然可以! ”周总理回答。 尼克松按下按钮,把按住的齿轮放在手掌上,周总理说:“这是关键按钮。 有了你的这一按压,美国总统完成了访问中国的伟大壮举。 ”。 “周总理的话可以说是双关。 尼克松和在场的人都笑了。 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参观活动很顺利很活跃。 ”。 陆露弟说。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解读美国史料表明尼克松策划访华的细节毛泽东和尼克松没有接触敏感的问题,但两人都理解那天他们在写历史。

国际先驱的新闻记者李博来自纽约

为了纪念尼克松前总统访华35周年,美国历史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米兰最近出版了《尼克松和毛泽东:改变世界一周》一书,公开了尼克松访华前后的许多轶事和鲜为人知的史料。 在2月21日日美海外交流会举办的座谈会上,玛格丽特·麦克米兰在《国际先驱导报》中指出,历史资料的解读在35年后的今天,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历史的真相。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到达北京的时间很紧

尼克松非常重视访华,几乎策划了各个细节。 的90多名记者是尼克松本人从200多名应征者中选出的。 1972月2月17日,登机离开白宫时,把美国中央情报局盖章的中国地图交给尼克松。 尼克松说:“你认为他们会让我拿着这张地图入境吗? ”开了个玩笑。 “空军1号”于17日从华盛顿出发,先在夏威夷呆几天,21日到达上海,当天上午11点30分到达北京。 这个时间是事先计划好的。 北京时间上午11点30分是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0点30分和西海岸时间下午7点30分,是美国当地电视节目播放的黄金(信息、行情)时间段。 尼克松选择这个时间到达北京是因为所有的美国人都希望看到他到达北京机场。 飞机着陆时,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大约25名中国官员已经在机场等了很久。 天冷,周恩来穿深蓝色大衣,尼克松通过舷窗看周恩来的服装,自己也穿大衣,表示对等。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毛泽东挥手打断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前不一定会被毛泽东主席会见。 到达北京的那天,尼克松被告知要去见毛泽东,非常兴奋。 两个人一次也没见过面,彼此熟悉的领导见面时,毛泽东紧紧握住尼克松的手,握了一分钟。 毛泽东和尼克松谈了他们的共同熟人:台湾蒋介石、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中美之间的“留言人”)。 尼克松想引起关于中美关系的“有实质性文案”的话题时,毛泽东挥手打断了他,大谈哲学和诗。 大约一小时后,中方代表看了看表,表示说了很久。 致辞后,尼克松站起来告别。 对话中,毛泽东和尼克松没有接触敏感的问题,但两人都理解那天他们在写历史。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我对茅台的度数感兴趣

尼克松到访之夜,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贵宾。 尼克松在座位上马上学会了用筷子夹菜,但基辛格“笨拙”,没有习性。 周恩来当天晚上告诉尼克松夫人中国政府将把两只大熊猫送到美国,尼克松夫人当场高兴地叫了起来。 在国宴上,餐桌上各有三个杯子。 一个是水或橙汁,另一个是葡萄酒,另一个是茅台。 周总理说:“茅台的酒精浓度超过了50度,可以说已经点燃了。 回到美国,尼克松试着拿了一杯茅台酒,差点让白宫着火。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名胜古迹只爱万里长城

访华一周,尼克松不太热衷于参观中国名胜古迹,担心浪费时间,但参观长城是例外。 2月24日清晨,尼克松和夫人在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陪同下登上了长城。 叶剑英告诉尼克松中国有句老话叫“不到长城不是好汉”。 记者们问尼克松,尼克松当时认为“长城是伟大的墙( thegreatwall isgreatwall ),由伟大的人民建造的”。 尼克松和随行人员在工人体育馆看了乒乓球和体操表演。 观后尼克松感慨地说:“真的很棒。 如果想和中国人比较能力、动力和纪律,不仅是我们美国人,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都必须尽最大的努力。 ”。

“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美国人多次进行“联合公报”

尼克松2月23日在笔记本上说:“中国人希望在台湾问题上行动。 美国人希望在越南问题上行动。 虽然两个问题都不急躁,但是也不要使用。 我们请不要为难对方。 ”。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声明》的最后表达上意见有很大分歧。 基辛格和乔冠华为此10次没有谈判。 乔冠华说,中国人不需要联合公报,美国人必须建立联合公报向国内说明。 从北京到杭州,从杭州到上海,联合公报的谈判非常困难,涉及台湾问题几乎一说话就崩溃。 最终,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一步一步地让步,终于达成了协议。

标题:“重走尼克松访华之路(组图)”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4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