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0字,读完约4分钟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要求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组织机构。

从1993年起,又开始了由上而下的全国性行政体制改革。 这次改革的大体是职能的转换、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效率的提高。 任务是精简机构,进一步转变职能,整理关系。 改革要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督部门,加强社会管理部门,把一些专业经济部门转变为领域管理机构或经济实体,减少具体的批准事务和对公司的直接管理,宏观管理,微观开放

“1993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1 .自上而下的全国性机构改革

在本轮改革中,机构改革有以下优点:一是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二是改革1994年以来流传下来的计划、财税、金融、流通体制,探索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构建。 三是实施精兵简政,缓解财政困难,减轻财政负担。 四、这次改革的视野非常广泛,关于机构职能的调整和重新定位,关于党的机构、政府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政协、法院、检察院、大众团体和物流服务机构、事业机构、驻外机构,关于人事、工资、财务、法规等一系列行政 五、全国各级党政机关普遍进行了“三定”事业,在分类、定制编、机构设置规范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使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科学化。 六、改革与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推进密切相关。

“1993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中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裁员20%,地方各级政府机关根据实际人数要求裁员25%。 当时各级政府有近1000万机构员工,应该裁员200万人以上。 改革结束时,上述裁员目标基本实现,其中相当数量的机关人员被“裁减”为“事业单位”。 这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宏观环境的限制,这次改革依然没有很好地处理政府机构的很多弊端,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1993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2 .事业单位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大会后,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事业单位体制成为这个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首要任务。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迅速发展,事业单位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制定和实施了党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

“1993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这个阶段的改革进一步确定了事业部门改革的大致即政事的分离和社会化。 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开始讨论、执行,事业单位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初步形成,部分地区和有条件的部门进行采用合同制和管理者职员制的试验,部分科学研究院进行固定岗位和流动岗位的结合、职务工资和课题工资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 建立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的事业也从理论探索进入了实际实施阶段。

“1993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3 .行政法制建设

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临时条例》颁布,从同年10月开始实施。 这是国务院制定、公布、系统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行政法规,是建立和推进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整体法律依据。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中国行政法制改革的重要步骤是中国人事行政管理法制化的根本标志。 199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通过,第二年实施。 《国家赔偿法》第一是为与《行政诉讼法》合作实施而制定的,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 建立了以行政赔偿为中心的国家赔偿制度,执行了宪法的有关规定。

“1993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199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通过,自1996年10月起施行。 其第一份复印件是规范行政机关享有的行政处罚权限和实施行政处罚的过程。 另一方面的要点是约束行政机关,防止行政处罚的滥用,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1993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1997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通过。 (资料来源:人民网)

标题:“1993年的行政体制改革”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4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