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72字,读完约10分钟

原题:深化改革是中国的唯一道路

作者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3月6日在参加“两会”上海代表团讨论时表示,“要从新的历史起点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要多次改变方向,进一步巩固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

温家宝总理也在今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应该坚决推进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前进有困难,但不能停止,后退没有出口。 温总理在《政府实务报告书》中表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定。 改革现在处于攻防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速各项改革。 ”。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中央领导的重要谈话,旗帜鲜明、有力,充分表达中央的改革意志和改革决心,是关键时刻采取的明智选择。 除了应对当前的改革争论外,还进一步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方向。

最近,《人民日报》在《求是》杂志上刊登了“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的评论文案,“为实现《十一五》计划目标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体制保障”。 我认为《人民日报》和《求是》发表的两个重要副本再次确认了中央毫不动摇地多次改革方向,进一步巩固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意志。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

从历史经验来看,对改革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论,有重复,并不奇怪。 不仅在过去,现在有,也许将来也有。 众所周知,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有争议。 1979年11月,小平刚说“社会主义也可以创造市场经济”,受到“左”的干扰,负责理论工作的领导同志批发了五位同志的来信。 这封信批判了经济学家发挥价值规律作用、使公司独立的经济实体、市场第一调整公司经营活动的观点,这些主张必然削弱计划经济、削弱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本 1982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家的复印件,批评主张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观点是否定计划经济。 《红旗》杂志的编辑说:“放弃计划经济,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破坏。”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但是,我经历的第一次观念之争可以追溯到1956年。 那一年,我在机械部工作,做了一点调查。 1956年10月23日,入住某机械部招待所的达到了1444人,为什么呢? 公司没有自主权,计划经济就是批准经济,公司需要设备,要找部,公司需要原材料也需要找到部。 公司没有自主权,没有积极性,所有行动都服从上级的指挥。 政府忙于发行文件,通过行政手段维持运转。 当时我写了“公司必须有一定的自主权”的文件,于1956年12月6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第2版上。 一位画家画了漫画,说公司买打字机坐火车去房间批准。 当时计划经济的弊端已经明确,但人们不能说计划经济不行。 为什么? 因为那时我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 后来有人贴大报纸批评,这该怎么办? 如果公司有自主权就不好了。 不是南斯拉夫吗? 那不是修正主义吗?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的突破是在1984年。 农村改革首次见效,农民积极性大幅提高,农产品( 000061,股票吧)丰收,农产品有市场,需要销售,交换城市生产资料,因此迫切需要城市改革。 但是,城市还是旧体制,政企不分,必须严重影响和改革区块分割、平均主义、公司自主权。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中共中央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上有重大突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 小平同志高度评价了这个决策。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我参加了这个决策的起草,主张在起草过程中,提出商品经济的概念。 当时是什么状况? ——哪个地区迅速发展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商品交换,哪个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变得富裕。 所以我当时除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之外,还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丰富中国”。 当时的抵抗很大,也有不赞成的同志,这样可以吗? 如果这变成了资本主义呢? 之后,找了20位思想比较解放的经济学家开了座谈会。 大家认为应该在座谈中提出商品经济。 根据座谈会的情况写报告反映在中央。 中央决心根据多方面的反映和声音,把商品经济的概念写成“决策”。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但是,1984年提出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有人单方面强调有计划的方面。 曾经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整为补助的提法。 以计划经济为社会制度,以市场调节为手段和做法,是不对称的两个概念,不协调。 所以,之后建议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或者把计划调整和市场调整结合起来。 这也经过了争论。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其实,关于计划和市场,世界上争论了将近一百年。 我国理论界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但是市场是什么呢? 我曾经说过,在各种场合,有商品交换的地方出现了市场,它既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也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它由来已久,古文中有“日中为市”的提法。 一个地方有市场,就会繁荣,出现市场+城堡、城市。 计划和市场这两个概念是一种手段,一种做法不是社会制度的特征和属性。 但是,以前人们认为计划是社会主义,市场是资本主义。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1987年3月20日,我在中央党校发表了“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报告。 提出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国家控制市场,市场诱惑公司”。 1987年8月20日,我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了三点意见:一、计划调整和市场调整是手段和方法,不是社会制度的属性。 二、用国家经济合同逐步替代指令性计划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是改革的必然趋势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展开,计划与市场结合的形式会发生变化。 从实物性计划向政策性计划的转变是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我希望中央十三大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国家体改委员会主任李铁映同志将我的材料转发给中央领导。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1987年10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大会,“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和市场内统一的体制”、“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资本主义”、“以指令性计划为中心的直接管理方法,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 通过公司和公司之间的等价交换几乎签订合同等多种方法,应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等。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但是在1990年,计划经济再次退潮。 一位同志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上写了很多复印件,严厉批评市场化改革,认为改革实行了资本主义路线。 那时,一位同志又把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把计划和市场的争论提高到两条路的斗争。 有些同志认为苏联解体是市场化改革的结果。 也有人写了批评“市场经济是取消公有制,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资本主义”的复印件。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那时面临的选择只有两个。 一是承受压力,多次改革。 二是沿着否定改革的回潮走。 新的国家体改委员会主任陈锦华选择了理服人的方法,向中央发送了两份资料,影响了中央高层的决定。 我当时是陈锦华的助手,国家体改委副主任。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一篇是对外经济体制司的《关于外国计划和市场的争论和实践,以及关于中国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评论》,江泽民同志看了这个说“材料好,看了两次”,指示中央领导同志参照。 李鹏同志看了之后,指示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文件起草小组参考。 当时,整理这份资料的副长官压力很大,担心会犯错误,害怕有人批评资产阶级而在对外司。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另一个是1992年4月15日召开广东、江苏、山东等5省体改委员会主任座谈会提交的资料。 这个座谈会的议题是讨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座谈会规定神秘,无助手,无记录,不得外出。 因为当时过去没有对改革的批判,讨论这个问题很敏感。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讨论表明,锦华同志亲自向中央写了报告,从五个省的实践来看,市场机制运用得很好,对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证明市场经济这种手段和做法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两份资料对中央的正确决定有重要参考。 当然,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小平先生。 对全党通过的十三大报告,小平说一句话也不改。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讲话时说:“计划多还是市场多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小平的重要讲话平息了关于计划和市场、姓“资”姓“社”的争论。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根据1992年春季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党的14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当时不确定。 1993年,我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问题的决定》的起草工作,担任了市场系统部分。 我建议把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写在“决策”上。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解放后,本来资本市场就客观存在,但后来我们搞计划经济,不能说出“资本”这个词了。 说到“资本”,因为和资本主义结合在一起,所以改称为“资金”。 之后在“决策”中采用了“资本市场”的概念。

我认为确立“劳动力市场”的概念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既然我们承认劳动力是全生产要素中唯一能动的要素,承认它在各生产要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就如何让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只有劳动力不进入,如何统一、开放、竞争、竞争 但是这个概念一提出来同志就反对,说这不行,劳动力的主体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主人翁的地位不可动摇,怎么能市场化呢? 但是我好几次了。 后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讨论了“决定”,我列席了。 有关领导人也担心劳动力市场是否能接受。 那个会议本来就没有资格我发言,我很费解,几乎失去控制地说话,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的五个理由。 之后,江泽民同志在我的“为什么要提出劳动力市场”一文中发出了“请参照中央各常务委员会”的指示。 经过各方努力,《劳动力市场》最终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问题的决定》。 但是,虽然写了中央的“决策”,但后来有教授批评了“劳动力市场”的看法。

“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现在的争论是过去姓“资”姓“社”的继续和迅速发展,因为这一历史经验值得我们重视。

资料来源:《炎黄春秋》摘自2006年第9期

标题:“高尚全:1984年我提出“只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4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