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59字,读完约10分钟

1951年,粤剧《一代傲慢》的剧照。

1956年,电影《原野》的剧照。

1994年,红线女(右)在北京扮演《白燕迎春》。

红线女去世前一天也在给学生上课。 图为去年11月27日,她听了毕业35年的学生特别报告。

“昭君出塞无悲意,一曲荔枝天下知”。 在岭南地区,没有人不认识红线女,没有人不知道她的“昭君梗塞”。 曾经,全中国人民都知道红线女和她的《荔枝赞歌》。 在国人心中,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代名词。

年,86岁的红线女穿着红色高跟鞋登上获得上海白玉兰奖终身奖的领奖台时,跳得很轻,笑声开朗,说“我是18岁的红线女”时,3年后,没有人想到这种美还很好,会这么快离开我们。

一代粤剧名伶、表演艺术大师红线女,于12月8日晚8点40分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突然病逝,享年89岁。 那天,她还在自己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给广东粤剧学校的28名学生自己上课。 由于突然急性心肌梗塞,这位粤剧艺术家就这样突然离开了。 她在广东剧中留下了“南国红豆”的千古佳誉,也给自己留下了倾国倾城的人生传说。

【红线女】

人生的最后一刻

给了粤剧艺术

红线女人生的最后一刻,依然给了粤剧艺术。

12月7日,广东粤剧学校28名学生到红线女艺术中心上课。 10天前,广东粤剧学校举行了1978场演出晚会,红线女用晚会的亲笔主题语“粤剧情报系我的心”,同时在现场看了节目。 演出结束后,学生们急忙去后台卸妆。 红线女心里想给学生们评分,但找不到学生,就约好了7号见面。

【红线女】

那天,学生们在红线女面前轮流表演,从发音到歌唱姿势,红线女略有评价。 有时评价到一半,红线女自己模范地唱歌。 评论结束后,快下午1点了,学生们和红线女拍照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吃不上午饭的红线女的腰有点不舒服,但精神不错。 两个多小时,继续鼓励学生努力成才,努力成为今后粤剧舞台上的“角儿”。

【红线女】

下课后,红线女弟子郭凤女告诉老师,8日晚上将举行慰问粤剧老艺人的演出。 红线女听了很高兴,就要了两张票。 “这是件好事。 我一定去看看。 ”。 但是最终,郭凤女没能等到自己的恩师。

8日下午5点左右,晚饭时,红线女性因心脏不适被送往医院,经过3个多小时的急救治疗后被宣布无效,最终死亡。

知道消息,红线女周围的人几乎不能相信这是事实。 红线女拿手的门生、红豆粤剧团长欧凯明知道后抽泣起来。 前天我和她一起吃饭了。 她每天早上让学生喝早茶,享受谈话。 ”。

11月30日,红线女站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舞台上,参加广州粤剧团60周年志庆晚会,演唱了她的经典名曲《荔枝颂》。 结束时,红线女上台大叫。 “我今晚不是很高兴。 我很高兴。 ”。 笑声响彻了整个晚会。 没人想到这是红线女的舞台绝唱。

【红线女】

从燕红到红线女

来自粤剧世家的红线女,本名邓健廉,是具有浓厚南粤文化气息的名字。 原籍广东开平县单水乡,1924年12月27日出生。 她的家庭是当地的大民族,父亲邵亦膜在广州开设了药店(兼售药酒),家庭很好。 红线女家族中有很多粤剧名伶。 她也因此,小时候是戏剧迷,对戏剧、京剧、韩剧、粤剧,浓厚有趣。

【红线女】

1938年,14岁的邵健廉和母亲一起去香港,向姑姑学习,最初艺名叫小燕红,后来因为喜欢《红线盗箱》的侠义故事和中精神,把艺名改成了红线女。 从那以后,这个名字成了中国娱乐圈的传说。

抗战时期香港沦陷,红线女在广州被认出后,同为粤剧高手的马师参加了他的剧团。 1943年,在《残忍公主的愚蠢之马》中,红线女性一次机会正式跃居正印花旦。 之后,马师通过教戏经常有机会接触红线女,由此对她产生了爱,红线女对马师也有了爱。 两个人匆匆在一起了。 1944年,红线女与比她大24岁的马师曾结婚,11年后,两人离婚,但艺术上的合作没有中断。

【红线女】

1946年,抗战胜利后,红线女再次在香港定居。 在香港十年,她拍过将近一百部电影,是粤剧、电影双栖电影明星。 每次新电影上映,观众都祝贺她演出成功的花牌有三层楼那么高。

但是,当她在电影艺术事业中是红色的时候,红线女性不甘心做摇钱树,用闺蜜的钱组建了真善美剧团。 20世纪50年代初,红星粤剧团成立。 1952年,她演出了《一代傲慢》、《王昭君》,在以《蝴蝶夫人》和莎翁名著为原作的实践下,根据自己的才能、声音条件,以前在传达女形的基础上,引进了京腔、昆腔的歌唱艺术和西方美声技法,吸引了国内外观众的《红腔》 粤剧女形唱腔迅速发展到新阶段,红线女也因此成为世界闻名的粤剧表演艺术家。

【红线女】

1955年,受新中国感化,也被全国上下的戏剧改革、戏剧为人民服务的热潮所震撼,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的极其优厚的物质待遇回到广州,从此为粤剧艺术奔走了一生。

终生以艺术告终

从1966年“文革”开始,红线女受到迫害,离开舞台,在广州扫街的同时,被反派多次剃去“阴阳头”。 第二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工作。

为了“文革”,红线女13年零2个月没演戏了。 “最初,他们把我关在省粤剧院的三楼。 然后他们说你回家吧……回来后的工作还拉开了帷幕。 养鸡也试过了。 一个体管有三个养鸡室,有五百多只鸡。 ”。 红线女曾经想起来了。 红线女的一生演了200多个粤剧剧目,塑造了许多女性的角色,形成了独特的“红派”表演艺术体系,是粤剧艺术史上无愧的大师级人物。 她对艺术的追求始终不渝。 她以梅兰芳为师,请程艳秋的设计身段、水袖,让俞振飞教《桂芝告状》,让周小燕改善《思凡》的唱腔,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 “我记得当时在看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第一次遇见梅兰芳梅。 他跟我说,你的艺术好还是回去工作好。 后来,我成为了小梅的徒弟。 他的话我今天还记得,所以我现在还催促自己能学习多久。 ”。 红线女曾经想起来了。

【红线女】

红线女一生对粤剧艺术进行了迅速的发展创新,努力与其他形式融合。 1984年,她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办了粤剧戏曲小调音乐会。 这是中国戏曲艺人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是在“文革”后第一次上台。 然后,她尝试用钢琴和交响乐为粤剧伴奏。 直到76岁,红线女为第一部粤剧动画电影《刁麦公主懒马》演唱。 因为她想让孩子们知道粤剧。

【红线女】

虽然已经多年没上台了,红线女的晚年一天也没离开过粤剧艺术。 在广州珠江新城的艺术建筑中,聚集了粤剧收藏、展览、展览等功能的“红线女艺术中心”每天向公众免费开放。 这是红线女手促进的粤剧艺术中心。 在中国现存的300多个地方剧种中,冠以生存演员的艺术中心只有这一家。

【红线女】

这里也是开展国内外艺术交流、学术探讨和粤剧人才培训的专业场所。 过去20多年来,如果是沉迷粤曲的孩子和年轻人,红线女都倾囊授权,每周末红线女艺术中心都成为粤剧新苗的乐园。

总是要求新的红线女说“我学生很少,我不是必须向年轻一代学习我”。 在这位艺术家眼里,需要改革和创新,“不是现在,而是早些时候开始,我就告诉我的伙伴们,今天的一切,已经和过去不同了。 我认为年轻人一定要继承,但必须创新。 有本剧种的优势,也要赶上时代的步伐。 ”。

【红线女】

永远不老的传奇

不管怎样,红线女的一生,和这个“红”字一直没有离开。

她是一世的名优。 她创造了红派艺术,开启了广东剧表演的新时代。 她的“红腔”创造出难以登上高音域的高度,随心所欲地游着。 她演过四大美女,也可以演让周恩来赞不绝口的革命女性。 无论是小房子碧玉,还是大家闺秀,宫廷贵人,还是青楼妓女,都很打动人。

【红线女】

在60多年的表演生活中,红线女不仅将粤剧《红腔》推广到大江南北,还将观众推广到东南亚和美国。 苏联和东欧评委也被她的“荔枝赞”征服,以心悦诚服地送出“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金日成和胡志明进一步提名观看她的表演。

【红线女】

由于红线女主演的里程碑之作《山乡风云》,周总理对《南国红豆》的称赞给了广东粤剧。 因为红线女和她的丈夫马师曾、粤剧这种具有巨大地域障碍的地方剧种也成为了全国有名的大剧种。

但是,无论是世代名伶还是电影明星,红线女最终都选择了成为红色艺术家。 1955年,应周总理的邀请,红线女放弃了在香港的中日电影事业,回到了内地。 毛主席对她说:“活着,活着,活着,活着! 做人民的红线女! ”她放弃了曾经的华丽,找回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婴儿的心。

【红线女】

她几乎有艺术家能得到的所有荣誉。 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的终身奖和联合国的“优秀艺人奖”都只是其中之一。 这几年,白发老太太依然享有荣誉,呼吁“多帮广东剧”。

2008年,红线女来到上海,为聚集广东粤剧界精英阵容的古典现代剧《山乡风云》来到上海演出艺术节“摇旗呐喊”。 那一年,认识红线女多年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来了,和好姐妹叙旧。 那一年,她对上海记者说:“我现在83岁(注:离84岁还有两个月),很多人以为我离开了舞台,离开了粤剧。 但是我想告诉关心我的人,我还在演粤剧。 我一生都没离开过粤剧。 即使是最辛苦的时候,养鸡的时候,我也一边吃圆场一边练习水袖。 我相信最困难的时候一切都会过去,所以实际上,困难的时候确实最终过去了。 ”。

【红线女】

年,她在戏剧剧场的舞台上获奖,红色高跟鞋非常耀眼。 即使在八十多岁的年龄,也能挥舞年轻的后辈主持人白燕升,找不到方向,能在众人面前大笑。 唱《荔枝之歌》时,依然震撼当场,声线缠梁不减年高声。 她笑着说“我是18岁的红线女”,整个会场都全心全意地笑着鼓掌,衷心认为舞台上的老太太是传说中的风华绝代,青春不老。

【红线女】

红线女人喜欢穿红色衣服见到她的人都很感慨,她的美丽,她的年轻。 无论什么时候,老奶奶总是华发,衬托着白色的脸,红框眼镜下面依然是看着出生的样子的眼睛。

标题:【红线女】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