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60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网上海10月13日电(孙丽萍,康岩)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在中国文学出版界持续发酵。

这位82岁的《短篇小说女王》在中国的知名度很慢,至今为止只有一本小说被翻译成中文,文学家期待她的获奖能激励女性作家的创作,让文学家更有意识地关注女性的状况和命运,让短篇小说在中国“升温”

“在文学世界里,男性作家如神,女性作家如地母。 门罗是个很棒的女性,是个很强大的打火机。 ”。 有名的女作家陈丹燕毫不掩饰自己对门罗的尊敬。

陈丹燕说,门罗的作品是在漫长的文学苦旅中突然发现的——风景优美的岛屿。

几年前,在写完长篇小说《外滩》三部曲的第二部后,陈丹燕做出了挑战性的决定:暂时停止长篇,同时回避自己最擅长的上海主题素材,改写短篇小说推敲妙技。 其实,包括莫言、苏童在内的一点中国最优秀的作家,感受到了这样的“强烈创作短篇小说的冲动”。

【诺奖得主或给中国文学带来“门罗效应”[2013】

“外国文学推荐门罗作品的是其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李文俊翻译的《逃离》,是极其精致的翻译。 ”。 陈丹燕记得,阅览门罗给了她很大的冲击。

“门罗的小说构筑了完美坚韧的女性世界。 她的作品直接凝视着你人生的黑洞,人性的黑暗,但很冷静。 她的小说有时又黑又沮丧,但不悲观,完全不包括批评。 我认为只有女作家如此坚强,像创造者和大地母亲一样,默默地注视并接受一切,看着,原谅,充满悲伤的心情。 ”。

【诺奖得主或给中国文学带来“门罗效应”[2013】

陈丹燕相信门罗的获奖会激励中国女作家。 “女作家很坚强,坐在厨房里也能写,还能拿诺贝尔文学奖”门罗对她的写作特别有影响。 陈丹燕计划明年完成并出版以旅行为线索的短篇小说集,向门罗致敬。

以研究女性文学而闻名的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系副主任张岩冰认为,“门罗效应”意味着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心和说明,在中国文学界有可能引起共鸣和创作模仿者。

“门罗的小说方法不多,但思想深刻,引人入胜。 她在讨论女性的生存状况,但不是女权主义者。 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文学中,我们还找不到和她相似的作者。 ”。

在受到中国文学界高度评价的《逃亡》中,门罗写了一位叫《卡拉》的女性。 她先逃离父母家和恋人同居,对爱情失望后,在隔壁的女教授的帮助下离家出走了。 令人吃惊的是,当“逃避自由之路”齐备时,卡拉再次选择了对人身的爱。

【诺奖得主或给中国文学带来“门罗效应”[2013】

张岩冰认为,这鲜明地表现了门罗的“女性角度”。 逃避女性作品最重要的母题之一,从易卜生娜拉到夏洛特的简·爱都是如此。 但在门罗的笔下,逃脱并不那么简单。 她告诉人们女性的指控是多种多样的。

事实上,除了文学的主题、风格和妙技,门罗的《短篇大师》的独特身份也给了中国文学出版界以启示。

“诺奖授予门罗,实际上是对短篇小说表示敬意。 这给中国文坛发出了信号。 ”。 长期活跃在中外文学交流和翻译行业的上海资深出版人彭伦说。

(原标题:给诺奖获得者或中国文学带来“门罗效应”)

标题:【诺奖得主或给中国文学带来“门罗效应”[2013】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0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