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03字,读完约4分钟

原标题:追忆傅高义

2019年8月6日,傅高义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家中接受了记者采访。 汤先营摄/光明照片

美国哈佛大学名誉退休教授、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 ezra f. vogel )于12月20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医院因手术并发症去世,享年90岁。 傅高义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犹太家庭,一生致力于东亚问题的研究。 他不仅在日本很有名,也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 他的死是国际学术界和战术界的重大损失。 我去年采访过傅高义。 老师的学问态度和品行让我印象深刻。

财讯:追忆傅高义

去年7月,约100名美国学者、前外交官和商界人士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不是敌人”的公开信,促使美国政府平衡与中国的竞争与合作。 傅高义是这封信的撰文人之一。 从赴美前开始,就一直在听傅高义的大名,期待着有一天能看到巨匠的风采。 有公开信的借口,我以想试试的态度给傅高义发了约访问邮件。 傅高义没想到第二天能在家见面,礼貌地问了合适的时间。 在邮件中傅高义谦虚地说自己的中文不完美,但想用中文接受采访。

财讯:追忆傅高义

一个夏天的下午,我大约如期来到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傅高义家。 在市区的普通别墅,和周围的民宅没有区别,别墅内的主人学习中西,扬名天下,就会产生崇敬之情。 抑制着兴奋,我按门铃,开门是傅高义。 眼前学术界的泰斗可能是身材瘦高,年纪大了背有点弯了,但总体上没有精神,眼神坚定温和。 傅先生很随和,亲切地坐在客厅里,用流利的中文问我老家在哪里,在美国的工作和家庭状况等。 就像一个慈爱的中国老人。

财讯:追忆傅高义

面对这样的大家,最初的问题容易紧张,傅老生常谈的回答方法逐渐消除了我的不安,使谈话气氛变得舒适,自然。 我想这可能就是大师的魅力。

在东亚研究行业,傅高义有着绝对的“江湖地位”,他精通日语和中文。 这是因为对日本和中国都有深刻的理解。 他于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一书不仅是日本的畅销书,也在20世纪末期成为日本问题研究者中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他于年出版的《邓小平时代》被称为海外邓小平研究最重要的著作,是西方学者写的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财讯:追忆傅高义

傅高义自1958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以来,一生大部分投身于哈佛的教育和研究。 傅高义不仅是著述等学者,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推进美国对外政策的变革。 20世纪90年代,作为美国海外政策专家顾问,傅高义在美国东亚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米利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赵全胜称为约瑟夫奈和库尔特·坎贝尔的“三辆马车之一”。

财讯:追忆傅高义

是这样的国际学术和战术界重要人物,面对后辈也很谦虚和受到尊重。 他倾听访问者的意见,试图用温和的方法理解国际问题,同时大体上还想说实话。 一生致力于推进中美交流的傅高义,美国的一些部门没有考虑限制中国留学生和学者的方法。 他认为中美之间不仅应该存在政府间合作,还应该存在很多社会层面的交流。 迅速发展美中关系的最好方法是交流。 傅先生还鼓励说:“你们的记者是推动中美两国交流的桥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约定的采访时间很快就结束了。 意思还在,但我不忍心傅老占用越来越多的时间。 因为我在门外等其他客人。 傅先生细心地亲自送我到门口。

财讯:追忆傅高义

虽然年纪很大,傅高义依然活跃在研究行业,每天花费大量时间解决邮件,接受访问。 1973年首次访华后,傅高义在其后的学术生涯中多次来到中国参加过。 在新冠发生肺炎疫情后,他通过视频会议为中美关系的合理快速发展提出了建议。 傅高义是学术界中美关系行业最重要的声音之一,为增加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而不懈努力。

财讯:追忆傅高义

人死了,精神永存。 想起与老师宝贵的一面和几次邮件交流,傅老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谦虚、善良的大师风度和忧国忧民的学人感情。 采访复印件发表后,我记得第一时间用邮件通知了老师。 傅在不到30分钟内回信,表示感谢,再次强调“我相信我们两国有必要找到合作的方法”。

财讯:追忆傅高义

(本报记者汤先营)

标题:财讯:追忆傅高义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0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