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70字,读完约10分钟
原题:洞天寻隐霍童纪|山川之灵:记得宁德霍童的人和动物
一、神圣和野蛮
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周围是青翠的树木,有时从树木的缝隙往外眺望,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群山。
当地的一位老师边走边讲故事。 距离有点远,听不清楚。 我粗略地听着白毛女的话。 他说白毛女是他们这个地方的人,她被山迫害后在山上生活吃什么? 推测当地人吃的是“黄精”(音译),吃了黄精后,白毛女获得了在树木之间飞行的能力,人们在茂密的山林里找不到她,最后只能用糯米把她拉出来。
想到在路上看到的波浪通常汹涌的群山,和眼前后面蔓延的林海,想象着山林之间披着白毛的女性来往。 她从山上收到礼物,和树一起生活,和隐藏在自然中的野生动物一起,逐渐远离人们,成为这野蛮成长的自然的一员,从人逐渐变成了动物。 在这个故事里,她很野性,没有多少人的外表,没有和人类一起生活。 她也带有神性,享受山宝,得到了仙人的能力。 通过这个故事,霍童人自然地看到野生动物的眼球,有着距离感的敬畏、憧憬和崇拜。
来宁德,随处可见各种祭祀场所。 听说他们这场香火最盛行的是齐天大圣宫,我们打算去看。 穿过一条马路,左转后走几步,抬起头就能看到隐藏在居民楼之间的大圣宫。 那扇门在胡同里,“齐天大圣宫”的匾额下面写着“洞天福地”四字。 进入门里,一上楼梯,光线就从天窗洒出来,内部明亮,感觉很明亮。 殿中三人齐天大圣的塑像逼真,其背后雕刻着花果山的山水花草和生动的小动物。 我们去的那天不是第一天和第十五天,来烧香的人很少,有几个女人跪在垫子上,虔诚地要求签名。 除了这里的大圣宫,我们在路上也看到了一点小庙,非常精巧紧凑,和《西游记》电视剧中的孙悟空变化的小庙很像。 往附近一看,果然是齐天大圣宫。 据当地人说,他们那里没有出现猴子,可能有,但很少。 猴子在这里是越来越多的信仰。
福建的猿神信仰由来已久。 唐宋时代民间诞生了朴素的猿神崇拜,这时,第一是福建地区的猴子很多,危害人们,人们开始供养猿精以平定猿祸。 据淳熙三山杂志报道,福建一带人口少,森林多,唐代村庄集体肆虐,破坏庄稼,祭祀猴子神,怀着平息猴子的愤怒和暴力,希望远离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心情高涨。 《福州府志》中也有同样的记录。 《闵都别记》记载了民间传说,由于全身披着红毛的猴子,毛色鲜艳,民众将其称为“丹霞”,留下兽性,到处干坏事,民众非常烦恼。 幸运的是,临水夫人陈靖姑出现了,把这作为灾祸拉了四方的猴子,关在乌石山宿猿洞里。 猴子的面壁思索,最终修正自己,用修炼的法力保护民众。 民众怀念其德,称之为“丹霞大圣”兴庙祭祀猿神。 在这个故事中,猴子神经历了从恶神到善神的变化,人们对猴子神的感情也从恐惧和排斥向真正的崇拜转变。 然后,自明清《西游记》流行以来,对齐天大圣孙悟空的痴迷也与当地的猿神信仰融合,进化成了今天香火旺盛的齐天大圣宫。 曾经宁德地区可能也有很多猴子,但现在很少出现。 “猴子”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从具体的动物变成了抽象的精神。
另外,在当地人说话的故事中,蛇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 一般认为,蛇是危险的,善于隐藏,特别是生活在野外的毒蛇。 但是,在传说和神话中,它们一般以神圣的作用出现。 在当地有点畲族人的传说中,藏在天冠说台后山的“和尚坟”是圣地,圣地的守护者是大蛇。 有些当地人说,上山看到巨大的蟒蛇缠在山上就不见了,是因为有龙潭,蛇在护法。 支提山那罗岩背后有一个小潭,山泉从小口流下,凝聚在那里形成小池塘,非常精致。 里面有条小鱼,我们去看,池塘中央的石头上长了条小蛇,然后游过去,就像打了个招呼一样。 想想什么样的传说和神话,看到现实中的小蛇,感觉很奇怪。
猴子和蟒蛇是野兽,住在山林里。 在现实中,很多人对他们抱有恐惧之情。 和人类的微小交往也许还是会导致人们日常生活的混乱。 不可思议的是,在民众心中,他们的野蛮和神秘逐渐建立了崇拜和信仰。
我们一方面拒绝野蛮和原始,认为人类因为能控制兽性而优于动物,因为有思想和文明而成为万物之灵。 在畲族的传说中,真武大帝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感到羞耻,试图用剑刺穿自己的肚子,把肚子分成乌龟和蛇逃跑。 真武大帝怕龟蛇作祸,急忙用脚踩。 乌龟和蛇是兽性的象征,它存在于身体中,就像踩着两者,人类驯养兽性的过程。 但另一方面,我们害怕原始和野蛮,描绘了古代成人和神灵最近的时代,人和动物的边界也非常模糊,在很多神话中,动物是山川的守护神,比人类更接近上天,更有心灵的力量。 在霍童的山里走着,我想现在的信仰也有这样的矛盾和张力。 人类太小,堆积如山的山林,奔腾的水流,对我们来说是神秘的,动物住在山林里,对人类来说是这自然的原住民。 自然的神秘性、生活的距离感、动物和人的微妙相似性给了动物神圣。 我们拒绝了身体里的兽性,并且无意识地相信这种兽性是庸俗的,和自然更好地融合,和仙人的边界也更近。 人们崇拜动物时,与心灵的兽性交流和融合。
我也认为正因为当地人有这样的恐惧和崇拜,才能保护他们在自然和自然中生活的动物们,也许有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美丽的山水。
二、人与兽
《宁德霍山》记载了1979年,福安市某村村民筹集资金从食品企业赎回牛,免除屠宰,送到华严寺放生的故事。 这头牛不可思议的地方是,当你听从人的命令跪下,看到牛喊“跪下”时,这头牛俯卧着喊“起来”,慢慢爬起来。 这种与人类相似的行为成为当地有名的“神牛”,在华严寺放生后,活到23岁自然死亡,被妥善埋葬。 同样的记述中,也包括下跪的山羊和理解目的地,带路的狗,但不知道是不是偶然。 这些动物都住在华严寺。
这些动物因为人性相通,有人类那样的行为而受到关注,避免了宰杀的命运,最终像人类一样被埋葬。 在现实生活中,看到有违公序良俗的丑陋行为的人,人们以动物为比喻,表达对这个身体的鄙视和厌恶。 比如“不如猪狗”等。 我想我们在某种程度上用行动定义了人和动物。 这似乎又回到了对“人性”和“兽性”的认识。 人类因为能控制兽性而成为人类,如果不对心灵最原始的残忍和野蛮加以制约,人类就会“退化”成兽类。 有些动物也“能与人交流”,因此不被视为低等动物,受到尊敬和礼遇。
能够跨越人类和动物的边界进行交流,这在灵性上和神性上都有所表现。 根据《宁德支提寺图志》,宋高僧本净禅师在霍童山修行,路遇猛虎、本净禅师不怕,抚摸猛虎的头谏谏,猛虎听后离开。 开悟的禅师晚上在山里听到钟梵声,第二天入山乘着循环声前进,在大童峰迷路时,白猿引诱,悟禅师发现钟声在这里建造了寺庙。 在这些故事中,“神”和“圣”似乎不仅仅是对人类,对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在进行。
人和动物的区别,外表,语言一样,都是表面的,最深处,只要有灵魂,人和动物可能都是相通的。 所以动物能感受到人的感情,有些人能和动物交流。 所以人不仅可以修炼成仙人,动物也可以得到机缘升天。 在霍童这样的洞天福地中,那美丽的自然山水不仅适合人的灵魂修炼,而且对动物也有很大的好处,因此可能有很多关于动物的奇怪民间传说。
现代人经常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但最终人类也是生物链的一环,是自然的一部分,并不比其他物种优越。 人和兽的区别好像很大,但从别的立场来看,或者从“神”的立场来看,好像没那么大。 我们认为人类有独特的存在方法,但我们希望人类只能和自己对话。 许多民间传说的背后反映了人类想和动物交流的朴素愿望。 《聊斋志异》中,宁德的许多故事里也有。 认识自己的小和极限,认识别人和自己的相似和区别,也是尊重自己,尊重所有的生灵,尊重自然的前提。
三、共生
听说霍童当地有90年代登陆的渔夫,我们找到其中一位老师做了简单的采访。
他们1998年刚住在海岸,以前住在船上,世世代代靠鱼和水路运输生活。 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霍童溪在他们家,渔船在他们家,家族几个人的衣食住行在船上,都在水上。 直到现在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渔业。
他用怀念和骄傲的声音说。 他小时候霍童溪的鱼至少有五六十种。 而且,现在是非常珍贵的鱼。 在水里用手很容易抓住。 孩子一边玩一边把灯泡放进水里,周围的鱼都凝聚起来。
他说,好像看到了上个世纪清澈的霍童溪。 上面漂浮着几艘渔船,孩子在水里玩,鱼从船下飞过,在孩子的笑声中走着。 人和鱼一起在这条河里漂流,在鱼眼里,这些人可能和渔船一样。 对渔夫来说,鱼是他们的食物,也是小时候的玩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条小河的水,人和水中的其他动物一起住在这里。
从这样的记述可以明显看出,霍童溪这个空之间是渔民和动物共有的。
现代城市的构建以人的诉求为中心,城市的扩张大大有助于野生动物生活空之间的压缩。 土和绿地被水泥和沥青取代,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必须离开原来的生活区域,改变生活方式,适应城市这个钢铁森林。 我们“生活”的观念不包括动物,或者只包括一部分饲养动物。 我自然认为动物必须住在动物园里,应该住在野外。 思想上,在构筑生活环境方面,我们已经有成见地分割人和动物。 但是在霍童溪渔民的生活中,似乎不存在这种分离。 他们的生命与这条河和生活在河里的各种动物紧密相连。 《沙乡年鉴》中写着“和谐共同体中,其普遍成员演奏的生命交响曲的形象”。 这种空之间的破坏,不仅对动物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 动物的命运是人的命运,人的命运也是动物的命运。
我们把原来住的自然和许多自然中的“邻居”不断地用钢筋混凝土挤出去,人类住在我们自己建造的温室里。 现在我们意识到这些,正在尝试变化,但说“荒野的消失是不可逆的”,我们无法修复。 非常无力的事件。 但是在未来,也许可以从观念上认识到人和动物是共生的,和自然共生的。 不仅是生态保护的行业,在所有的行业,像霍童溪这样的渔民们都感到在成长的全过程中自然浸泡,伴随着动物的共生。
标题:财讯:洞天寻隐·霍童纪|山川之灵:记宁德霍童的人与动物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0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