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012字,读完约28分钟

虎嗅注:本文来自微信公共平台“元淦恭说”,2年,分3篇,达万字。 本文是《城市竞争中国局》的完整版,由虎嗅经作者授权公布。 也欢迎在公众号上阅览与本论文相关的姐妹篇《阶层流动的中国局》。 头图视觉中国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中国城市也迅速崛起。 改革之初,中国人口的8成以上住在农村,现在经常住在农村(不包括常住城市,不脱离农村户口者)的居民不到5成。 对外开放、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激烈变奏。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结构

我们在1980年做了断面。 1980年,国务院改变了新主人,农村改革几乎全面展开,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几乎没有开始,总的来说,此时的中国城市结构依然维持着毛泽东时代末期的状态。 这时各城市的经济总量大致反映了毛泽东时代资源的枯竭。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上海是仁不相让的全国经济中心,那时第三产业极不发达,所谓经济中心,实质上是国营工业的重点。 1980年,上海gdp为311.89亿元,是北京的2.24倍,天津的3.01倍,广州的5.42倍。 北京、天津、重庆三个城市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全国第二、第三、第四大城市,其经济总量之和也仅为上海的96.5%。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北京市、天津市的gdp分别为139.1亿元和103.53亿元,是除上海外唯一的两个gdp总量在100亿以上的城市。 那时全国只有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在计划经济时代,直辖市的特殊权力结构和政治资源远远胜过它们带来的资源特征,甚至今天。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京津沪以下、重庆、广州、沈阳、武汉、青岛、大连、成都、哈尔滨、南京、苏州、杭州的gdp均在40亿到60亿之间。 (注:本文中四川和重庆都指该市当时的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实际范围,1997年以前的重庆指当时的四川省重庆市,不包括万县市、涪陵市、黔江地区,1997年以后指重庆直辖市整体,1997年以前的四川省现四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重庆当时是四川省的省管辖市(计划单列未实施,未确定为副省级),但gdp总量达到58.44亿元,仅次于京津沪位居全国第四,超过广州。 在计划经济时代,广交会是中国与外部交流的最重要窗口,因此广州那时是全国少有的有一定商业贸易基础的城市,但其总量还没有超过重庆(而且不包括万涪默三市的老重庆),那时以重工业和军需工业为主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除京津沪外,经济总量最大的10个城市只有7个座位,除广州、武汉、青岛外,剩下的4个座位分别由四川省、辽宁省2个省占2个座位,重庆、成都占4位、10位,沈阳、大连占6位、9位。 四川省经济总量达到319.99亿元,超过江苏、上海和辽宁,当时居全国第一位,四川和重庆在全国相对经济地位是辉煌的顶点。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1980年四川省曾经成为全国经济总量第一,既有中长期的原因,也有短期的原因。 从中长期的立场来看,四川是“三线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是毛泽东时代后期工业投资最多的省份。 从当时的短期立场来看,1975年调整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后,成为经济秩序恢复、农村改革的先进省,之后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早的试验田,1980年是四川省委第一负责人就任北京的一年,是在四川省的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总的来看,这个时期的城市结构,地理上比较均衡。 重庆、沈阳、武汉、成都、哈尔滨等东北或内陆城市位于全国城市的前列,总量高于南京、苏州、杭州等。 在全国经济总量前十大城市中,北京、天津、沈阳、青岛、大连占了一半的江山(目前只剩下京津两座)。 。 这大致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地理的大趋势,除上海外,政府对东南沿海地区的投入较低(特别是浙江省等省),资源集中在华北、东北所谓的“三线建设”地区。 因此,那时的中国城市经济地理,相对于现在,具有明显的“北重南轻”、“内陆重沿海轻”的特征。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80年代城市结构变迁的动力

80年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开始变化。 中国城市经济地理的变迁也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直接相关。

与通常人的想象不同,回顾八十年代全国各大城市名次的变化,不会轻易从“北重南轻”、“内陆重沿海轻”转向其另一边。 因为在整个1980年代,影响城市竞争结构的因素是多重的,不同城市起支配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因素。

从1978年的改革进程到1984年的第十二届第三中全会,农村改革逐渐扩大,但城市经济改革的重点依然是加强计划经济体制,核心是从毛时代混乱的“大轰大”运动式经济出发,相对典型的苏式计划 1984年春天,国务院决定对沿海14个城市实施对外开放,同年秋天,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第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在全国范围内从计划经济向“计划商品经济”转变。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在这种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经济地理的一些变化,政府的资源配置,特别是大型国有投资项目的安排,依然是决定城市经济结构的极其重要和最重要的因素。 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战备状态的解除,政府投资的投入更加均衡,“三线建设”时期高度集中在内陆的投资趋势发生了变化,这是八十年代中东部城市和内陆城市相对地位变迁的首要原因。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其二,对外开放开始成为影响城市经济结构的重要因素,典型的是,广州的gdp在1981年超过重庆,1989年超过天津,深圳在1990年gdp已经名列全国前15,达到与武汉、南京相同的数量级

其三,县域经济和乡镇公司开始发挥积极作用,典型的是苏州。 苏州在1980年gdp总量排在全国第13位,南京之后,到1985年苏州超过南京、杭州排在第8位,1990年苏州排在全国第7位(实际上是苏州现在的排名,当时排在前面的6个城市也是1 苏州从80年代鸦开始,由于苏南县域经济在县域竞争中的迅速崛起和乡镇公司的迅速发展,苏州之后的大工业进程,其实是后话。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其四,不同城市的改革力和经济活力对经济排名变化的影响很大。 如上所述,在1980年的出发点,各城市的差距比较小,当时各城市的经济绝对体量远远小于现在,经济增长率和各城市的增长率之差远远大于现在,所以城市结构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更大的变动。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值得一提的是,东三省的三个省会,沈阳整体稳定前进,维持全国第六,直到1990年前后超过重庆排在第五位的哈尔滨整体徘徊在第12、13位,但没有太大变动。 长春从1980年的第19名走下坡路到1985年的第20名、1990年的第25名。 作为沈阳和长春、东北两个条件相似的城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分化? 可能和那时沈阳市整体的气氛有关。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1986年,沈阳在全国有两件事非常有影响力。 一是沈阳证券交易市场开设(不是股票而是债券,但这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家公开证券交易所)。 另一家是沈阳防爆机械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破产公司(也是破产的公有制公司)。 仅仅是这个实例,80年代的沈阳是多个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先驱。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往南走

1992年南巡讲话后,中国城市结构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性变化。

“南方”一词在中国语境中具有特殊的魔力。 改革开放以来,“南方”一词不再指秦岭——淮河线的南方,而越来越多的特指开放的最前线广东。

20世纪90年代,广东特别是广州在中国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达到了辉煌的定点。 1995年,广州gdp达到1259.2亿,超过了当时排名全国第四的天津300亿,领先幅度达到了30%以上。 八十年代初期属于与广州经济总量同数量级的沈阳、武汉,此时的经济总量只是广州的一半。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广州和北京的相对地位变化,看得更清楚。 1980年,广州的gdp仅为北京的41%,但到1995年广州的gdp已经相当于北京的84%。 当时香港的gdp相当于中国整体的六分之一,广州-深圳-香港一线是中国经济的绝对高地。

广东的繁荣有很多原因。 广东毗邻香港,大量香港资本引领广东投资工厂的风潮,对外贸易走向热络,深圳特别典型,1993年对外贸易出口位居全国城市之首,这一地位一直维持到25年。 深圳的经济总量也在90年代末期排在全国第四位,仅次于北京上海穗三地。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作为广东省城的广州,那时的资源比深圳还丰富。 大部分欧美大公司,那时在亚太地区的运营以香港为中枢,作为离香港最近、文化、语言相通的大城市,广州在吸引外资方面走在了风气之前。 以宝洁为代表,初期外资进入中国以广州为桥头堡。 那时,外资公司的收入和中国资本公司有数量级的差异,凝聚了大量外资公司中国区总部的广州,自然成为了令人羡慕的“北方”(广东人把广东以北都视为“北方”)的淘金热。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文化上,广州也成为全国关注的中心。 除了以《广州日报》、《南方周末》等为代表的媒体机构,在唱片行业等娱乐行业,广州的地位也不怎么让步。 广东是内地最早的流行音乐策源地,李海鹰等广州音乐家,暂时叱咤风云。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广州唱片业达到了其辉煌的顶点,当时南国乐坛的“金童玉女”毛宁、杨亭莹是典型的,红遍大江南北。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苏锡常现象

1990年,广东超过江苏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 但是,仅在城市,从江苏省到江浙省,90年代以后的表现也是可能的。

苏南,中国现代化的又一块木板。 1990年,苏州经济总量超过成都位居全国第七,gdp相当于江苏省省会南京的115%。 苏南乡镇公司已经勃兴,支撑着日益繁荣的县域经济。

进入90年代,苏南开始狂暴起来。 除了集体经济以外,外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与广东越来越依赖香港的资金不同,苏州和新加坡的关系更密切。 1992年南巡后,新加坡与中国商量在中国设立工业开发区,到1994年,中新苏州工业园正式启动,从苏州老城东到金鸡湖一线,拔地而起现代化新城,成为苏南现代化的地标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除苏州工业园区外,整个苏南地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县域经济。 隶属苏州的昆山、太仓、张家港、常熟、吴江(已改区)、隶属无锡的江阴、宜兴,长期在百强县中处于领先地位。 沙钢集团、波澜之家……在这些县域培育的上市企业,与苏州、无锡城区相比也毫不逊色。 除了新加坡商人外,台湾商人也喜欢苏锡一带。 1990年,上海浦东对外开放,上海开始摆脱八十年代的相对颓废,而靠近上海的苏州成为产业溢出的第一线,昆山是典型的例子,多年来一直是最受台商欢迎的大陆投资目的地。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在这种背景下,苏州、无锡对南京的经济总量特征越来越大。 到2008年,苏州gdp达到南京的178%,无锡也在1990年代初超过南京,之后时期长期占据了全国gdp的10强位置。

制造业是苏南经济兴起的基础。 但是,与广东相比,苏南除外商投资产业外,相当多的制造业集中在重化学工业。 现在很多人不知道了,一时成名的华西村其实主业也是冶金钢。 与广东华为、格力、美等相比,江苏省本土制造企业品牌确实弱得多。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外贸城市的黄金时代

1990-2008年gdp20城市的一部分

注:本表1990、1995年的重庆数据根据重庆直辖市的统计年鉴,包括当时的四川省重庆市、涪陵市、万县市、黔江地区,即重庆直辖市的范围,与当时的重庆不同。

从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沿海贸易较长的工业城市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东部沿海地区是对外贸易增长的城市,相对地位迎来了飞跃性的上升。

在广东,佛山、东莞是广深以外的明星。 1990年,佛山、东莞gdp名列全国第21、27位,还没有进入全国20强。 到90年代中期,佛山已经进入全国20强的行列。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佛山、东莞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快,到2005年两个城市排名全国第13、第16位。 到2008年,佛山gdp排名全国第11位,仅次于四大直辖市、深圳、青岛两个计划单列市。 苏南苏州、无锡和广州、杭州两个省会城市超过武汉、成都、南京等省会,达到了相对地位的顶点。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民营经济繁荣迅速发展的浙江省同样是对外贸易大省。 从1990年代开始,杭州和宁波的经济总量持续上升,杭州到上世纪末为止稳定在北京上海的穗深和天津、重庆、苏州之后,全国第8位,宁波的上升速度更快,1990年第19位、1995年第16位、2000年第13位、2005年第16位 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宁波经济总量继佛山之后位居第12位,领先武汉、成都、南京等地。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北方有大港,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发达的青岛,经济表现相当扎实。 从80年代中期开始,青岛暂时跌落到GDP第10位,到1995年为止的全国排名下降到第13位。 但是,90年代后期青岛开始出力,回到全国第10位,超过武汉、成都等,2008年青岛一度超过无锡,进入全国第9位。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城市的崛起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历史过程的缩影。

北京

即使在今天,在中小学的地理教科书中,中国的经济中心依然是“上海”。 但事实上,很多人已经不以上海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除了gdp总量高于北京外,北京还有比上海更多的大企业总部、更巨大的金融资产规模、更多的上市公司和新的经济公司……。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但这一切并不是以空来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和北京的差距远远大于现在。 如上所述,1980年上海的gdp是北京的2.24倍,这一差距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逐渐缩小,从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京沪两地的快速发展速度几乎持平,总量比几乎维持在5:3的水平。 广州的增速远远快于北京上海,因此广州和北京上海两地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北京的增长势头和上海、广州出现了明显的领域。 北京的增速明显超过了上海和广州。 1995年,北京gdp相当于上海的60%,广州的120%。 到奥运会举办的2008年,北京的gdp相当于上海的79%,广州的135%。

在计划经济时代,工业是最主要的产业部门,各地gdp的差距,首先是工业总产值的差距。 随着经济改革的进展,以金融等为代表的服务业、以it为代表的科学技术产业,其地位越来越重。 北京高度凝聚的权力、资源和人才,迅速转化为真金白银的gdp,这不仅反映了北京上海之间的总量差距,而且反映了北京上海两地的经济影响很大。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费用昂贵的秘密

2008年是对中国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年。 这一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中国的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四兆”为代表的刺激政策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巨大投资稳定了增速,但流动性过剩的潘多拉魔盒也打开了。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随着房价的迅速上涨,中国人的资产价值得到了超过收入水平的膨胀。 感叹在很多青年中成为了房地产难以背负的山,很多人享受着资产膨胀的红利。 但是,对这个社会来说,前者的绝对数量很少,但是有非常强的舆论发言权,后者每天“默默地发财”,却产生了真正的控诉。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友翔哥列举了感兴趣的数据(参见“购物车中的中国,还没有黄昏”)。 1998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31.8%,到2008年达到70%的顶点,但去年对外贸易依存度恢复到33.6%。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年上半年,最终支出对gdp的贡献率达到78.5%。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关于“降级”的讨论相当活跃,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就是一个例子。 根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报告》,2008年中国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为17.9%,年末达到49%,中国居民部门的债务收入比(债务除以年支配收入)也从43.2%增加到112.2%。 房价高涨导致负债高的企业确实是袭击中国的基础要素。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看到许多人看起来相互矛盾的数据,自然认为其中的数字无论如何都有问题。 但是,升级的倾向很明显,负债高的企业的倾向也在加强,但升级的人和负债高的企业的人不是完全一样的人。 很多人经常在讨论中提到的“菜市场阿姨”,其实在中国社会中是相当现实的存在。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据第三方统计,2008年前后,中国的住房拥有率达到了80%,而现在中国的住房拥有率突破了90%。 中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因此这种讨论把城市居民放在第一位。 但是,无论如何,这几年新购买不动产的居民,居民总数的比例不高,当然进行改善型置换的人也不少,但这部分人的真正财务压力也不一定很大。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简单的道理是,在多年广义货币m2迅速增长的流动性条件下,每月几乎等额的住房贷款对居民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小。 一个家庭在2000年买了房子。 当时,一个月偿还1000元的房贷,生活压力非常大。 但是,到了年,如果每月只能偿还1000元的房贷,财务压力就会非常小,他们拥有的房地产市值从10万变成了100万。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而且,多个50后、60后在1998年的住宅改革中取得了住宅,如果夫妇单位分别有住宅的话,这样的家庭就有两家。 当时,住宅改革结束后即使不重复支付也确实不是小钱,但20年后基本上赚了大钱。 50后,60后真正发财的占绝对少数,人与人之间财富积累的差距,首先是从各种福利中分家。 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线城市,这样的人其实不少。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箱马鲜生的客单价也不低,但现在在多个二线城市得到大力支持。 理由很简单。 因为二线城市的居民不一定需要更多的费用。 居民负债高的企业,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使一线城市居民的负债上涨。 另外,由于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更强,外来青年就业人口越来越多,在一线城市购买住房偿还住房贷款的人的比例也比二线城市高。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现在,除了上海和北京,成都是箱马鲜生全国开店数量第三的城市。 我回到成都,住在“箱区房”的退休老人奶奶在箱马app下单,采集生鲜,包括比“箱马日鲜”这样的料理市场高得多的高端产品,很蔚然。 背后的理由很简单,除非提供房间,否则家里没有生病的人。 很多居民的收入完全可以支持“费用升级”的支出。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费用的爆炸

如果是上世纪出生的人,很多都有节俭生活的经验。 比如,出去“在外面吃饭”是非常奢侈的事情。 五元一瓶1.25升的可口可乐是家人一天的生活费。 在麦当劳肯德基吃“快餐”是期末考试的奖励,买电脑一个人一年也不喝。

暂且不说这些1990年代的东西,10年前的2008年、5,2008台iphone的价格对很多人来说还很高。 这一年,全国城市居民月平均支配收入为1315元,买一台iphone意味着4个月不吃。 更重要的是,那时也没有现在的千元机和更便宜的手机,很多人不得不与高端智能手机绝缘,采用功能机。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确实逐渐放缓,但由于基数巨大,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值依然极大。 今天,中国大部分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与日本、德国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他迅速发展的国家不同,中国大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主要用户市场不在国际,而在国内。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1996年,中国钢产量达到世界第一。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达到世界第一。 钢产量达到世界第一,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第一声。 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一是中国内需市场启动的标志。 有趣的现象是,本世纪初人们普遍讨论“大学生应该毕业买房子还是买车”。 因为当时房子和车的价格还是一位数。 现在车对房子,它的价格早就不到一位数了。 感叹房子太贵了,而且车的相对价格实际上也在急速下降。 汽车的费用只不过是缩影,在过去的十年里,汽车这样的巨大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大众的消费品。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年,中国的gdp是2008年的2.7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8年的3.37倍。 支出的增加战胜了gdp,但这个宏观数字的背后有着坚实的微观支持,大部分城市生活者享受了资产增值的红利,刺激了他们的支出自信。

在这样的背景下,前所未有地吸引了中国社会的目光。 2009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年。 上半年,经济下行的阴云弥漫,gdp增长率下降到6.9%,对当时的中国来说,gdp的增长率达到了7天。 在刺激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下半年经济增长率急剧上升,年gdp增长率达到8.7%。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这一年的11月11日,原本高中等青年组合中很热闹的“光棍节”,开展了淘宝商城的促销活动。 5200万的交易额,现在不惊人,但中国10年后创造了狂暴的舞台。 年,天猫双11的gmv达到1682亿元,这相当于2009年中国5天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也就是说,2009年中国人在网上、离线下、饮食、住宿等所有费用场景都花了5天。 年只有淘宝天猫平台双11天的交易额。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经济重点的进一步南移

下图是2008年、年、年几年中国国内gdp最大的20个城市的排名。

研究表明,费用而不是生产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中国迎来了经济重点的进一步南移。 在以前工业传入的时代,在接近矿物等上游资源的地方,哪里有可能迅速发展成工业城市凝聚人口? 但是,在当今世界,人口聚集的地方有更活跃的服务业,哪里有更好的经济表现。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2008年,gdp总量前20大城市中,北方城市为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唐山、烟台7个,到2008年为止只剩下北京、天津、青岛、郑州和烟台5个。 除郑州新加入这个序列外,沈阳、大连、唐山退出了全国20强的行列,20强城市中也没有东北城市的身影。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北方城市逐渐变小,气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 气候对宜居程度有很大的影响,确实对人口的移动有相当大的影响(详细的分解见《东北经济还有希望吗》)。 》); 除此之外,产业也是北方城市的短板,大部分北方城市在所有产品中都强烈依赖国有公司,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计划经济剩余部分大,产业结构也明显侧重。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例如,长期进入20个城市的唐山,在钢铁生产能力和河北环境保护规定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率低迷,到了年下降到全国第24位。 目前唐山的工业比重达到57%,服务业比重仅为34%,工业比重比珠三角制造业重镇(美、侠影、万和、具有容量)佛山低1个百分点,高于其他所有二十强城市。 第三产业的比例只有34%,是gdp前25大城市中唯一不到40%。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从工业中国到商业中国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完成这个里程碑后的第三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

回顾2008年,中国主要城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大多是制造业。 当时全国gdp是全国前20大城市,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的只有北京上海穗深和武汉。 年,这一现象发生了完全变化,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的只有宁波和佛山两个。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如上所述,人口决定费用深刻影响着城市经济的活跃。

成都,近年来热的网红城市。 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gdp总量高3位,达到全国第5位。 除北京上海穗外,低于常住人口2800万人(相当于成都常住人口的1.75倍)的直辖市重庆,在过去9年里不仅比武汉、南京、天津,还比gdp高于全国第三大深圳(如前面的分析,深圳和深圳)。 深圳平均年龄低,“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年比例高,因此负债率高的企业比较节制,成都平均年龄相对高,房价低,负债率低于深圳的企业更积极)。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如果说在“世界工厂”的时代,城市的工业和对外贸易能力决定了城市的实力,那么要找到规则并不容易。 在内需日益突出的这几年,一个城市的人口集聚和费用能力,以及其背后的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水平,对城市的地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还是来看前表,成都、武汉、南京名次前进很明显,成都、武汉进入前十,南京也超过无锡。 以前作为制造业基地对外贸易活跃的苏州、无锡、宁波、佛山几乎无一例外,相对地位下降了。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城市需要商业,商业塑造城市。 城市宜居性越来越成为不同城市竞争的焦点,商业服务水平也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维度。 “新零售”浪潮兴起,通过网上企业品牌的上传,涵盖核心商圈全体人民的交流,深入当地生活、移动支付各细节,技术变化要花费体验,进一步重建城市竞争格局。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时间紧迫,2009年的“光棍节大大促进,已经成长为现在的“天猫双11”。 巨大的中国市场是数字化商业基础设施的最大试验场,中国也支付,在物流行业经常刷新记录,推进基础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 阿里巴巴的企业使命“不让世界做艰难的生意”,真的是“商业中国”的动力。 在今天的中国,数字化的影响不远。 这时,我们再次来看天猫双11,那已经是中国数字化商业转型的最佳断面。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所花费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实业的自信。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从工业中国到商业中国,当然不意味着工业已经不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支柱了。 商业和工业的关系不像今天这样紧密,依靠巨大的顾客和数据这一新能源,商业迅速发展,新的制造前景。

跳出gdp

工业中国走向商业中国时,中国人关注的不仅仅是每年发生的经济附加值,还关注不同城市财富的积累和财富的创造。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十年,在城市竞争的维度上,gdp已经不是唯一的指标。

在所有指标中,上市企业数量这一指标无疑是最受关注的。 一个城市的经济构成,归根结底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总部设在地方的公司在当地设立分公司(可能是工厂)来创造。 另一个是国内公司做的。 衡量城市国内企业的实力,上市企业的数量确实是比较客观的指标。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与2008年相比,杭州gdp总量排名从第8位下降到第10位,在省会城市中,从仅次于广州的第2位被成都、武汉超过,成为第4位。 但是杭州在省会城市的影响很大,远远超过了当时。 杭州没有地区中心的地位,作为外国和外资公司地区内的总部不太有的杭州人力价格也相对较高,外资喜欢部署在中西部的电子或汽车产业的总装工厂,落地杭州也不经济。 因此,杭州的gdp总量并不那么突出,但杭州的gdp含量不能与包括广州在内的其他省会城市相比。 阿里巴巴、吉利、津巴布韦、瓦哈哈、农夫山泉、海康威视……有很多杭州公司的名字,背后是这个城市真正的底气。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财经评论家向小田先生坦率地说明过这个问题。

“一个城市上市的企业数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的财富水平(北京除外)。 因为上市公司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都从全国的投资者那里得到钱,但带来的钱基本上都是投资在某个地区的。 上市公司股东的财富也几乎留在当地。 也就是说,财富从全国各地流向上市企业较多的城市,上市企业就像财富的容器”。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只看一年的数据,也能证明问题。 这一年,杭州新增了26家新上市企业,仅次于深圳和上海,超过了广州的19家、南京的17家。 gdp总量在杭州以上的成都和武汉,新上市的企业数量分别只有4家和1家。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质量,也直接影响了一个城市的“存在感”。 在天津、重庆、苏州这三个工业成长的城市,在过去10年间从第5名到第7名的排名互不相同,天津和苏州相当接近深圳,但金融等第三产业和科学技术革新等行业和深圳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存在感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在工业中国的时代,讨论城市生产力的人越来越多。 进入商业中国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城市的创造性。

巨大的国内市场和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在过去十年中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全球线下和线上最深的交流国。 人们在互联网上花费成本,在网上生产,网络和未来的iot技术将继续打破城市之间的物理障碍。 哪里能成为万物互联的枢纽,哪里能诞生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产生越来越多的领导公司,成为模式的输出者。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拥抱过生意。 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背后,中国人依然对商业和商业有最真诚的渴望。 正如骏航所说,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对费用主义和商业文明的尊敬、个性解放、个人生活的高度化和成功的向往。

【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不是gdp决定城市地位的唯一因素,城市接受和适应这个文化的基础将成为这个时代城市的软实力。

站在年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十年的城市变迁,越来越深刻地理解现代文化塑造了城市。 属于现代中国的要素,渗透到每个成功繁荣的城市,都是在每个费用场景和狂欢的瞬间的背后,任何始终不停止的计算,都是为了不可计算的价值……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在奋斗胼胝体,用更好的对未来的信念

标题:【城市竞争的中国局(1978~2018)】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