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88字,读完约8分钟
时间可以把沧海变成桑田。 从1997年到年的20年间,中资证券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经历了从缝隙寻求生存到占据领域一半江山的巨大变化。
到目前为止,a+h股上市的中资证券公司已有10家。 香港证券交易所50多家上市证券公司中,市场价格排名前10位被中资证券公司包围,在年香港市场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投票中,中资证券公司占第7位。
20年来,中资证券公司在香港资本市场从边缘参与者变身为市场主导者之一,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中资证券公司如何把握历史机遇登上香港市场舞台? 中资证券公司离真正的国际一流投资有多远?
鉴于这些问题,前证新闻记者独家采访了交银国际理事长、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谭岳衡和一些港口展业中资证券公司的负责人。
从夹在中间的地方活到占一半的江山
从1997年到20年的20年间,中资证券公司在香港市场深耕,已经成长为占一半江山的主要参与者,可以说领域的迅速发展经历了沧海桑田的一些变化。
据统计,在香港市场承销金额排名前十位的投行中,中资证券公司占7席。 到目前为止,a+h股上市的中资证券公司已有10家。 香港证券交易所50多家上市证券公司中,市场价格排名前十位被中资证券公司垄断。
我回电话到20年前。 当时的中国资本证券公司在香港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只要求“各种生存”。 10年后的2007年,中资证券业协会成立,会员单位只有8家,但已经10年,该协会的会员激增到111家。
申银万国海外子企业申银万国(香港)有限企业成立于1993年在香港,是香港最早发展业务的中资证券机构之一。 1995年国泰君安(香港)有限企业注册成立,也是成为香港联合所成员开展业务的中资证券公司。
除了直接设立分店,在香港当地进行同业收购也是中资证券公司开展国际化运营的首要方法。 2009年海通证券收购香港大福证券更名为海通国际证券,年中信证券投资97亿元以上收购里昂证券亚洲业务的全部股权等,都是中资证券公司在港收购的典型例子。
目前,“中资证券公司”的内涵不限于以上两种。
交银国际理事长、香港中资证券业协会会长谭岳衡认为,除经中国证监会等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在香港设立的金融机构外,内地公司集团和民间资本在香港收购或新设的证券经营机构是广义的中资证券公司。
与数量一起增加的是中国资本证券公司在香港市场的占有率。
“在2007年香港投资销额排行榜前十名中,只有两三家中资证券公司,其余都是外资机构。 从2009年的数据来看,在销额排行榜前10名的投票中,7家是中资证券公司,3家是外资机构。 ”。 谭岳衡说,目前在香港一级市场,中资证券公司和外资证券公司分别占半壁江山的结构非常明确。
“随着中国资本券商的实力和影响大大增强,我们不仅可以在来香港上市的公司征集书中频繁看到中国资本券商的身影,中国资本券商本身也利用香港资本市场大大加强,香港股票券商扮演 ”。 一位资深的香港市场人士告诉记者。
从年中信证券h股上市到年4月国泰君安h股上市,a+h股上市的中资证券公司增加到10家。 截至6月30日,总市值超过千亿港元的中资证券公司包括中国银河、华泰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和中信证券,中信证券一家市值接近2300亿港元。
中资证券公司的羽翼越来越丰富了
中国资本证券公司在港20年迅速发展,从边缘参与迅速发展可以占据主导地位,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改变了香港资本市场的生态结构。 亚洲金融风暴后,以摩根、美林为首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香港市场,随后10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2008年金融危机给中资证券公司带来了市场空之间扩大的机会。
“从1997年到2007年的这10年间,中资证券公司整体发展得不太快。 因为当时外资证券公司有发言权,中资证券公司还没有很强的实力。 ”。 谭岳衡表示,2008年次贷危机始于美国,受到严重损害的是发达地区的大型金融机构,对位于港口的美资机构来说,后院起火,从香港和少量新兴市场的投资中陆续撤退。 这是2007年、2008年以后中资证券公司迅速发展的外部原因。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从单纯的吸引外资转变为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二轮驱动。 许多内地公司利用香港这个“桥头堡”打开了世界之门,这也给中国资本证券公司带来了业务迅速的发展机会。
受访者说,这几年香港市场的ipo、销售、再融资等业务从内地公司占很大比例,这为在香港的中资证券公司提供了融资类和交易类的业务机会。 而且,在过去20年里,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 例如,qfii和rqfii制度、两地基金的相互认识、沪港通、深港通互联交易机构等为中国资本证券公司更好地进入香港市场舞台提供了宝贵的政策环境。
外资巨头和中资证券公司的市场份额至此消除,中资证券公司近年来迅速崛起。 响应这一趋势,许多中国资本证券公司立足香港,部署亚太,辐射世界的国际化道路也越来越明显。
例如,年海通国际加快了在亚太地区的布局,当年成功收购了海通证券印度子公司,成为了提高亚太地区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契机。 现在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中国香港为总部、以日本、新加坡和印度为主要生产和销售基地、以美国、欧洲为重要销售平台的全球化布局。
广发证券的国际化战术采用内涵增长与外延扩张并存的快速发展模式,以香港为第一国际化中心,以伦敦和温哥华为区域国际化中心,涵盖了亚太、欧洲和北美的国际化互联网。 目前广发集团以广发控股(香港)有限企业作为集团国际化战术的核心平台,在国内外建立了涵盖投资、资管、投资、ficc、财富管理的综合平台,扩展到欧美市场。 将来,广发将通过选择机器合并收购等方法,实现北美、欧洲、亚太等地区的全球布局。
建设国际一流的投行
中国资本证券公司在港口迅速发展20年了,全领域的国际化水平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客观上与成熟的外资的投票还有一定的差距。 据业界相关人士介绍,中资证券公司与外资证券公司相比,“总体上可以进行战争,但一个人不行”。
“中资证券公司总体上具有竞争力,市场份额大,发展速度快,但分解成独立的个人不行”谭岳衡说,中资证券公司中仍缺乏个人实力强的投票,对抗国际大行。
另外,中资证券公司普遍缺乏全球互联网系统。 谭岳衡最近几年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公司以中型规模为中心,这样的规模是中资证券公司的力量所能及的,一旦超大型公司在香港上市,中资证券公司就会因国际互联网不足而将超大型ipo的股票卖给全球投资者。
广发证券相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香港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竞争也在加剧。 中资证券公司在维持与内地顾客的熟悉度和顾客关系方面具有特点,但在销售定价环节,国际投票更具有特点。 “我们和国际投行在展业过程中有竞争关系,但越来越表现为合作和学习,必须互相合作,互相学习,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国际化业务的诉求。 ”。
受访者还指出,中资证券公司仍然缺乏处理许多复杂大项目的能力。 近年来,出现了人才从外资机构向中国资本机构移动的趋势,但从库存来看,顶级投资人才还是在外资机构工作第一。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化的大型商业银行,但我相信全球化的投资还没有,未来或者再过10年,一定会有。 现在很多大型中资证券公司在国际上有基础网络系统和良好的平台形象,如果进一步加强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几年后应该能对抗美资大投资。 ”。 谭岳衡说。
“在人民币国际化、一带建设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香港资本市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资本证券公司未来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 上述广发证券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下。
前几天,中资证券业协会的65家理事单位研究者共同写了《香港是如何写“带”“道”的。 ,专门研究香港如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与此同时,交银国际、海通国际等机构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部署了业务,其他业务比较成熟的中资证券公司也开始介入“一带一路”的融资活动。
谭岳衡认为,未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向纵深迈进,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有很大的潜力。
标题:【中资券商在港20年蜕变:从边缘到主流】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6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