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0字,读完约3分钟
晨报记者龚菲
“我认为大部分南京人的乡愁,最基本的是两个。 明城墙和梧桐树。 大部分外国人对南京的记忆和认可可能是梧桐树和明城墙。 ”。 江苏省委常务委员、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13日参加该市政协第十三届第二次会议的第一次研讨会会议时,牢记乡愁,表示人们对城市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当天的议会以“推进南京文化的繁荣和迅速发展,加快人文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为中心召开了研讨会。 江苏省委常务委员、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和列席发言的政协委员们谈及南京文化,表示只有首先保护文化遗产,才能使南京人有归属感,使外国人有更多的认同感。 杨卫泽表示,整个南京市都是博物馆。 因为这个南京的文化遗产保护是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工作。 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是所有南京人特别是城市管理者和领导的责任。
说到南京人的归属感,杨卫泽谈到了乡愁。 “有句话叫我记得乡愁。 诗的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 每个人都有乡愁”杨卫泽分享了自己的乡愁,想起了小时候上学时家乡的小桥和小学校园的展馆。 “现在亭子已经拆除了,那座桥过去看起来很宏伟,但现在看起来很小,是一座正宗的小桥。 ’南京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说,对南京来说,他的乡愁是学校的民国建筑和道路两旁的合欢树。
南京“法国桐”自古以来就很有名,1928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南路等沿途种植了2万棵悬铃木。 南京人俗称“法国桐”。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了“栽培热潮”,当时南京市内的梧桐树约达10万株。 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由于道路的扩大等工程,南京市内的梧桐树被砍伐或撤去,其中民国时期栽培的2万棵梧桐树只剩下3000棵左右。
2003年,南京地铁2号线在建设中也遇到了树木移植的问题。 最初的工程计划移植1065棵树木,然后编纂具体的车站设计和施工方案,避开大树,最终转移190棵,为此工程投资增加了5000万元。 当时,市园林局承诺“确保移植的190棵大树一棵也不死”,但事后巡诊中移植后树木的存活率只有18%。 年,在南京地铁3号线建设中,市政府计划在沿线的市政府站和除浮桥站以外的11站移动600多棵树,其中200棵以上是20世纪50年代栽培的梧桐树,其余有香樟、臭椿、高棒女贞、牦牛树等。 年3月初,当时南京市市长的季建业为了建设南京地铁3号线和10号线,砍伐、转移南京市主城区许多上世纪中期种植的梧桐等树木,引起南京市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保护南京市内的行道树。 这也是季建业落马后,媒体反复报道的“业绩”。
标题:【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谈乡愁:保护明城墙梧桐树,不做败家子】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