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0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太原11月5日电题:“祁痴”带来的民间文化变化
新华社记者高风王学涛苏斌
《耳顺之年》中的王银海依然孤单,整天和一个编篮在一起,里面有纸质材料和旧的扩音器。 30多年的“顽固”、“三代帝师”文化终于进入了平民的视野,进入了学者的心中。
他用自己的话说:“祁藻活着,再苦也不后悔。”
“一门五进士,三世四翰林”说山西寿阳祁藻家。 祁藻是22岁的中进士,曾经从官到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当时晋人是早上官员最长的人。 他为道光讲授经书,为咸丰讲授治国的人,为同治讲授“大学”,被称为“三代帝王师”。
初冬下午,记者来到祁宁藻故里寿阳平舒村,但未见光宗耀祖的大宅邸,只剩下一个百年沧桑祠。
“贪官看和府,清官访问祁家。 ”。 王银海介绍说,祁宁藻虽然是高官,但每次回家乡都要回乡,一去县就下马回村,援助邻居,为村里的孩子买书。 母亲死后,在家乡《读礼守墓》4年间,亲自下地劳动,拜访了农民,写了现在留下的《马首农言》一书。
作为祁宁藻的同乡,王银海从小就经常听到老人们爱他的人民的轶事。 文革时经历了对祁藻的批判,保护祁氏文化发掘的想法悄然萌发。 20世纪70年代,他成为平舒乡文化站的站长后,开始了急救和推进祁氏文化的工作。
但是,“祁痴”不是一天形成的。 三十多年来,为了拯救祁氏文化,他挨家挨户拜访村民,收集民间传说,油印刊物,举办了关于祁氏文化的石碑、牌匾、书籍、书画、碑拓等文物展览会和祁宁藻书法艺术展等。 现在出版了《三代帝王师》《方山物语集》《祁宁藻传说轶事》等书。
“拓本是传递祁氏文化最有效的方法。 ”。 因此,王银海练习了“内功”,把自己锻炼成了当地有名的“拓碑大师”。 他对记者说,祁藻的书法从小篆传入真行,师从二王,出颜柳,参加山谷,有“一时最,人共宝之”的赞扬。
晚清有名的书法家、诗人、祁宁藻一生创作过3000多首诗,有田园风格的“朝锹经兮、寿水湄子”,还有呼吁禁烟的“海市蜃楼云烟从此世界上有很多鸦片鬼”。 王银海翻开祁宁藻《青公教织歌》的拓本,“冷寿阳,春晚无花,无秋早霜。 ”。 当地汝的女人知道的谚语映入眼帘。
功夫不是用心的人。 王银海多次致函上级部门,1999年成立山西省祁藻研究会,2002年当地政府拨款修理祁氏祠15万元,祁氏文化研究进入春天。
2006年,当地投资1亿2006万元开发“中华第一书香门弟”祁氏文化旅游区,占地4500亩。 走在笔直的翰林大街上,经过石牌坊、桥、儒教广场进入了三代帝师纪念馆、儿子园。 这里依山傍水,有藏书楼、碑廊、拓碑处、慈孝堂、滇池等,主要埋藏着祁氏相关的文物史料、图书墨迹等。
据王银海透露,2011年祁宁藻景区正式对外开放,还迎来了很多游客。 这里是廉政教育基地,也是德育、智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0多岁时祁氏文化的传达也有效果,但王银海的事业重点依然不在家庭,他说只要与祁氏文化交往,他就很期待。 现在王银海是业余,在“中华第一书香门弟”祁氏文化旅游区当了义务导游。
“看景不如看景”王银海说,必须向后世传达自己一生对祁氏的研究,让人们学习祁家的“勤、清、父、正”文化。 (完)
(原标题:(走在中国)祁痴带来的民间文化变化)
标题:【(行走中国)一个“祁痴”带来的民间文化之变】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