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50字,读完约6分钟

沈彬

至少对有文化教育的中国人来说,“官僚资本”这个词是不知道的。 经过无数政治课考试,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三座山之一,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已经深入人心。 其实这个政治用语也是在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斗争中逐渐创立的,丰富了其内涵、外延。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一位党史学者考证了“官僚资本”一词,1923年由芮秋白首先采用。 当时的“官僚资本”还是指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时代的官营公司。 事实上,抗战期间早期大规模攻击官僚资本主义的是国民党自己。

1940年7月,国民党五届七中全会期间,国民党中央委员王漱芳、曾扩情等21人提出“严禁官商经营,最低限度不得经营与职务有关的商业”,需要“严惩官僚资本主义者”。 这个提案最终在国民党第五届第七中全会上通过了。

之后,“官僚资本”一词广泛流传于大后方,中国共产党《重庆机关报》在社论和专论中多次暴露了这一资本。 其他进步中间的报纸也暴露了这种资本,广为人知”。 所以,可以理解为“官僚资本”本身是政治概念,不是经济学概念,而是根据与国民党斗争的需要由中国共产党创立和运用的。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爆发,表现为意识形态的争斗。 1947年,中国共产党方面陈伯达提出朗上口的“四大家族”,并列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果夫和陈立夫,进行政治、经济批评。 同年,许聚酯写了一本叫《官僚资本论》的书,展示了“官僚资本”的确定概念。 “官僚资本”是“具有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国家垄断资本”。 从资本的所有权来看,从分为国民党国家资本和官僚民间资本的资本来源来看,是依赖于政权和政治特权的掠夺和人民的剥削积累的,四大家族掌握的垄断资本是官僚资本的主体。 ”。 那时官僚资本的外延是国民党统治下的国有资本和官僚利用特权获得的民间资本。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这一日益完善的革命理论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从理论走向革命实践。 1947年8月31日,西北野战军前委员会提出了“没收战争罪犯、官僚资本、贪污官员、反动头子、恶霸的全部财产”的口号,次日中共中央再次通电同意。 年末,中国共产党正式把“没收官僚资本属于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一切”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之首。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下一个问题是在现实斗争中如何没收官僚资本。 如何区分民营企业中的政府股和政府企业中的私人股? 具体标准在哪里?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被迫与中共和谈。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提出的《国内和平协定(最终修正案)》中官僚资本的定义是:“所有官僚资本都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以前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不太大的公司,国计民生和无害者不会被没收。 但是,其中有些人为了犯罪行为,例如罪大恶极的反动分子向人民告发和审查,也必须没收公司和财产”。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民间官僚资本的底牌:一、看是否属于国民党统治时代的官僚二、看是否属于大官僚三、看是否犯了严重的罪行。 符合的都是没收的对象。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关于实际交接业务,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安全的大体,1949年4月初,中国共产党华东局提出江南城市交接业务,“必须采用自上而下、系统、原样全面接受的方法”,“派遣代表” “不得干涉或替代其职务”,“如果民间工商业中有所有权不明或部分股东,确实是重要的战犯资本家,一律保留。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但是,新生政权对明显故意隐瞒官僚资本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打击。 1950年1月上海市人民法院判决了“敦裕钱庄事件”。 设定为战犯的孔祥熙是敦裕钱庄的隐性股东,由钱庄总经理顾心逸和经理顾诚齐处理。 孔还从美军手中领取赫赫有名的上海加陵大楼,成立大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收取巨额租金,由区氏兄弟处理。 解放后,顾氏兄弟故意隐瞒钱庄的官僚资本性质,派遣人民政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教育,但区等没有悔悟之情”,但两人“拒绝坦白”。 最终,法院判处两人各处有期徒刑3年,判处顾心逸并科罚款6亿元(换算成现人民币6万元),顾诚齐并科罚款4亿元(换算成现人民币4万元)。 而且,“罚款的执行,对其已知财产先扣押,不足的情况下,以人民币10万元(现在的人民币10元)容易整天服劳役”。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1950年初,国家把官僚资本鉴定权归还国务院,中央财经委员会制定了具体标准。 中财委员会发表的《关于解决官僚资本的初步意见》确定“官僚资本”的外延只包括以下四个家族。 现行战犯; 虽然没有记载在战犯名单上,但其罪行很明显,干坏事的人很多。 没有起义和功劳的各地战犯豪门国民党党团特工以个人名义经营的公司。 而且,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要没收公私合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官僚资本,必须经过大行政区人民政府的审查,提请政务院批准。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对管辖国民党的国有金融机构“四行两局”来说,其中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有很多私人股票,中国银行有1/3的商股,交通银行的私人股票也占总股票的10.43%。 本来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的国营公司和军政机关相互间的债权债务,不进行偿还。 但是,中行、交行包括私人股票,因此中财委员会专门规定了偿还方法,两行财产不得没收解库。 之后,政府通过不断改组银行理事会、内部控制机构,确立了2行的绝对控制,交通银行总部也从上海迁到了北京。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接管民营企业的官僚资本,南通大学生纺织企业是典型的,它是近代企业家张谚创立的大型纺织公司。 由于公司有官僚资本,1949年7月,中国共产党苏北行署向董事会派遣了两名公股代表担任常务理事,但公方没有参与公司的管理业务,后来公司面临经营困难,将织机的全部抵押给了中国人民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社长张敬礼要求政府进入管理干部的工厂,人民政府接受了他的要求,从1951年12月开始陆续派遣干部到工厂,这也受到了少量资本家的抵制。 但是,经过“三反”运动,更换了严重贪污行为的高级职员,提拔了293名工人担任管理职务后,公众第一次确立了领导地位。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据1953年全国清产核资委员会统计,截止到1952年,全国国营公司固定资产的原价为240.6亿元,其中大部分没收官僚资本公司的资产(不包括其土地价值),折旧后净利润为167.1亿元。 这构成了新中国国营经济的基础。 官僚资本也从敌对斗争中创立的“政治用语”中,理论完成了掌握大众、精神变化物质的飞跃。

【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作者是东方早报的首席评论家。 本文主要参考郑会欣《对官僚资本的再认识》。 )

标题:【没收官僚资本:从理论到革命】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