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30字,读完约12分钟
3月18日,在上海朱永嘉老家拍摄(图/本刊记者梁辰)。
1972年9月,毛泽东向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赠送了《楚辞集注》
从1971年下半年开始,也就是林彪事件后,1975年10月毛泽东病危期间,他通过姚文元向我们(上海市委创作组)陆续注释和阅读大字书(毛泽东晚年患有白内障、视力退化),或
具体选择那些章节是毛泽东自己提出的,通过姚文元提交上海接受了。 姚文元迅速直接通知了我。 我把注释和重新印刷的大字本,通过机器交通送到北京姚文元。 最后,他送给了毛泽东。
这个大字本古文,由1992年参与这件事的刘修明整理,由河北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书名是《毛泽东晚年过眼诗文录》。 书的最后有附录,记录了各篇配置的日期、上送的日期、上送的份数。
这本书收录的古文有86篇,其实毛提到的不仅仅是这个数字。 据我所知,这些古文都是他过去阅读过的,但在晚年,自己又重读了,反复背诵了。 有些根据需要推荐给周边的人。 比如,请周总理读《史记汲郑列传》,请王洪文读《后汉书刘盆地传》,江青读《后汉书》黄琼和李固的列传,请姚文元读《旧五代史李袭吉传》。
毛泽东选择哪个古文重读,从未事先透露过他的意图。 姚文元也模糊地知道和推测了毛泽东的一点意图。 我只能根据毛选择古文的时间,把当时国内外的形势和毛的事前事后的谈话结合起来。 原则上,他读这些书的时候,在想什么,必须解决什么问题来处理,可以利用这些古文来表达内心的什么感情。 当然,还有毛泽东读后的发言。 看看中国共产党中央文件,中央政治局委员事后明确了。
三读《刘牢之传》
1971年的九一三林彪事件对毛泽东是极大的打击。 中国共产党九大党章的继承人,结果是这样的,毛泽东非常痛苦。 这件事的发生,尽管毛泽东还不想承认,但实质上宣告文革失败了。
对毛泽东来说,全党和全国人民需要明确的交接,而且这种交接要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接受。 林彪死了,毛泽东死后还得重新考虑。 在国际上,虽然中美关系缓和了,但中苏关系依然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 周总理依然像塞梁一样支撑着中国的大局,毕竟他老了,而且身体有病。
这多个难题,毛泽东要一一解决。 1971年冬天,我得了心脏病。 1972年2月,心肌梗塞复发,高烧不止。 今年10月1日,毛泽东指示我标点《晋书》四篇传记。 《谢安传》、《谢玄传》、《桓伊传》、《刘监之传》。 这四篇传记是谭其骏教授们加标点后,我和王知常一起校对,通过机器送到北京,最后提交给毛泽东的。
这四篇古文讲的中心议题是,在东晋压迫北方慕坚百万大兵边境的情况下,如何取得微弱的胜利,同时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最终能稳定政权,偏向南方的前因后果。 《谢安传》据说是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介绍的,当他说中苏关系紧张时,他对周恩来等人说:“必须冷静沉着地应对北方边境陈兵百万的苏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桓伊传》的首要含义是善于从桓伊协调君臣关系的精神中解决相互关系。 从当时的中国政局来说,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决定者,周恩来是执行者,决定和实施之间不可避免地有各种违和感。 根据这篇古文,毛泽东在对周恩来的话下,文革运动到此为止,风吹雨打,我们又风过老境,为臣有困难,为你也有困难。
据说这几篇古文是毛泽东对当时政治局领导人的期待,也是他对后面政局的设想。 文革运动的动乱,这时毛泽东已经看到了负面影响,他希望中国有稳定的局面,他的深意不坦率地说,利用这几个古文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在这几个人物的传记中,最值得观察的是《刘监之传》。 1974年底,毛泽东再次要求我们发送这四篇传记。 1975年8月,毛泽东再次通过姚文元部署了我们的标点和注释。 其中也有《刘牢之传》。
毛泽东为什么一遍又一遍地提到这个物体? 这和人应该遵守的基本行动有关。 因为一个身体的道德情操不仅仅是口头上,而是让人们鞠躬履行一生。 林彪的座机在外蒙坠毁后,毛泽东又在《诗经大雅摇》一文的颓废之初,对新鲜克说了结束词。 他警告全党,革命者需要注意遵守自己的晚节。 在毛心里,林彪、陈伯达等都可能是刘监之这种类型的人物。
让王洪文读《刘盆地传》和八军区司令官的防守
1972年10月,王洪文从北京回到上海接手工作。 中苏友好大楼电影院开会时王洪文找我,主席说要他读《刘盆子传》。 然后,我要求他抽出时间好好读书。 我希望他指导我读这篇古文。
理解毛泽东的意图,一是他的文革情结,王洪文在文革中崭露头角,出身于工人,当过兵,放牛娃。 二是与张春桥不同,张在文革中冲到了第一线,惹人生气太多,王洪文可能在文革派和老干部们之间有缓冲地带。
但是毛泽东在提拔王洪文。 而且,有矛盾的心理。 我寄希望于他。 另外,我非常没有自信。 为了让他理解自己处于中央的情况,而且是对他的苦心警告。 成功和失败都有可能。 问题是你是怎么在自己这里的。
从《刘盆子传》的文案来看,毛泽东让王洪文读这本传记是为了警告他官员不要长大而感到骄傲。 你只是被人们举起来了,要约束部下,摆平各方面的关系。 你不能在中央说话。 在功臣宿将中,你只不过是个娃娃。 所以,更谦虚谨慎,好好学习,拜他们为师,你能站稳脚跟。 否则,你的末路比刘盆地好多少啊。
当时,在王洪文面前,我怎么能弄清楚这些道理? 有句老话。 你对王子什么都不做,所以我不想系王子。 如果王子失去了宠物,你就会一起倒霉。 所以我对王洪文说的话,到此为止,其深刻的意思只能让他自己慢慢理解。
毛泽东在1973年7月要求重新印刷《史记》传记的大字本。 这包括《陈丞相世家》、《江侯周勃世家》、《灌婴列传》、《狡猾布列传》、《陆嘉列传》。 部署任务时,请不要评论。
这五人,除了狡猾的布在刘邦临终前叛乱,刘邦亲自带兵消灭之外,剩下的四人是刘邦身边的功臣宿将,也是帮助刘邦成家的重要人物。 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重读《纹布列传》呢?
林彪事件后,在整理林彪住处的资料中发现了许世友、汉先楚、杨得志三位将军写给林彪的信。 当时他们分别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官、福州军区司令官、济南军区司令官。 因此,1972年12月25日,这三位司令官被邀请到北京接受调查。 王洪文是说话的人之一。
同年8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党的十大主席团领导成员名单时,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毛担任主席,周恩来、王洪文、康生、叶剑英担任副主席。 这时许世友建议周恩来有一个副主席就足够了。 或者,有三个老同志就够了。 他反对王洪文加入主席团。
这件事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不满。 他培养王洪文作为接班人,以前联系许世友等三位大军区司令官给林彪写信,几个军区司令官也参加了讨论,毛泽东觉得这是严重的关切。
8月23日,由周恩来主办,召开了中央党政府军直属机构及各省市自治区负责人会议,周恩来就毛泽东作为王洪文继承人的培养进行了谈话。 在会议上许世友依然多次插话,表示不同的意见,张春桥当面指责许世友反对毛主席的意见。 于是,许世友当面撞上了张春桥:你有什么厉害的?
会议就是这样召开的,毛泽东心里留下了疙瘩。
这个月,毛泽东给我们下了注释柳宗元“封建论”的任务。 柳宗元处于唐代节镇割据时代,全文与节镇割据对比。 节镇割据,拥护士兵自重,是中国历代皇帝的心病1973年12月12日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八军区司令官的调防。
毛泽东必须发布司令官的交替命令,委托王洪文点名。 王洪文到徐世友时没人答应,我看见徐世友脸色发青,就不理他了。 再次点上许世友的名字,许世友突然把茶杯撞在茶上,王洪文只好回头看毛泽东,毛泽东也发青。
于是,周恩来上了圆场,拿着名单点名,每人新来,每人精神饱满地回答。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王洪文怎么想? 我想你应该知道毛泽东希望你读《刘盆地传》的道理。
《枯树赋》背后的临终遗言
从1974年5月开始,毛泽东让我们在六朝给南宋词加上标点和注释。 其中有废信的《枯树赋》、谢庄的《月赋》、谢惠连的《雪赋》、江淹的《别赋》、《恨赋》五篇。
《别赋》和《怨赋》是江淹代表作的姐妹篇,是抒情作品。 《别赋》论生离,《怨赋》论死别。 毛泽东晚年必须重读这两篇赋,反映了他告别世界的悲伤,以及遗恨的无限悲伤和无奈。
所以,我接受注释这两句古文的任务时,有不祥的预感。
1975年8月,毛命令我们发送《王敦传》、《沈充传》、《桓温传》、《刘监之传》、《王弥传》、《苏峻传》、《孙恩卢循环传》的注释。
这次与上次不同,上次东晋王朝在谢安、谢玄等主导下如何稳定内部,打败了梁坚南下的百万大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胜利,整体精神奋发向上。 毛泽东这次重读了《晋书》的传记,讲述了两晋末期王朝表现出的各种危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激化,军队不听号令,包括动乱中地方势力的兴起。 官民对立,形成集体对抗的中央政权因软弱无能而处于瘫痪状态,军队将领反复无常。
毛泽东重读了这几部传记,他确实预感到暴风雨有可能出现在他后面。 他想让后来者知道,只有事先做好心理准备,才能冷静应对这样的危机,濒临危机。
我听说毛泽东和王洪文、邓小平之间曾经有过对话。 毛泽东对王洪文提出了谁也想不到的问题:洪文,我死后中国未来的吉凶怎么样? 正如你所想,不管怎么说,请告诉我真相。
王洪文不加思索地回答:全国人民一定要继承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团结起来,把革命进行到最后。 毛泽东苦笑着说:官调,社论语言,新党八股。
然后,毛泽东又转过身问邓小平:刚才听了儿童团的回答。 我想听你爽快的话。 如果我死了,中国会是什么状况呢? 你说吗?
邓小平回答:洪文同志说的就是这样的可能性。 另一个局面出现,派系林立,左派和右派对立,可能分别是政治。 中央约束不了地方,地方不服从中央,各大军区自重,南北对峙,东西对立,军阀混战,全国混乱。
邓小平的话使这里的人大为震惊。 毛泽东脸色苍白,周恩来紧紧地闭上了嘴。 毛泽东对邓小平点头说:小平,坦率地说,我有同感,英雄看到的有点一样啊。 说你是对的,儿童团吃惊吗? 盛世危言耸听啊!
后来,在1976年生命的最后阶段,毛泽东召唤华国锋和王洪文,我一生做了两件事。 一个和蒋介石战斗了几十年,把他赶到了几个岛。 抗战8年,邀请了日本人回老家。 进入北京,才进入紫禁城。 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几个,在我耳边窃窃私语,只不过是让我早日收回那几个岛。 另一件事是发动文化大革命。 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这两件事都不会结束。 这份遗产必须交给下一代。 怎么交? 和平不相交的话,在动荡中交往,子孙怎么办? 血雨腥臭。 怎么办? 只有天知道。 这反映了他对王洪文的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5篇赋中,给毛泽东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废信的“枯树赋”。 1976年是我们国家灾害较多的一年,首先是吉林陨石坑的坠落,其次是唐山大地震,周恩来和朱德去世。 哪个不是对毛泽东的心有沉重的冲击? 他在6月再次经历了心肌梗塞。 7月,他的身体刚恢复一点,根据张玉凤的回忆,毛泽东又让她找到废信的“枯树赋”这个大字的本来面目,让她从头到尾读完这个赋。 毛泽东闭上眼睛,细细品味着“枯树赋”的情景。 毛泽东让她读了好几遍,他边听边默记。 毛泽东后来自己背诵,以其微弱的发音,一句一句,感情上背诵了所有的赋。 过了一会儿,毛泽东又让她看书,他慢慢地背了第二遍。 张玉凤说:老年人的记忆力真惊人,他记得很清楚。 除了少数地方有时需要提示句首以外,所有的背诵都自由了。
标题:【毛泽东晚年重读古文内幕】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2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