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78字,读完约6分钟
网易财经8月30日,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在吉林大学演讲时说:“现在的通货膨胀是战胜2008年金融危机必须付出的代价。” 姚式膨胀代偿论可信吗?
为了对抗金融危机,四兆救济市不是“不得已”的使用方法
政府的救济只是短期的效果,不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妙药
政府救济市是指一国陷入经济危机,总诉求下降,增长疲弱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以政府购买的形式引出比较有效的诉求,帮助国家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苏。 大萧条时期,以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政府救济市理论帮助资本主义世界度过危机,但政府救济市不普遍,也不是应对经济危机的万能药。
首先,政府救济市的理论本身有缺陷。 就像凯恩斯说的,经济衰退时,在路上挖个洞用货币填补就有效果了。 当然这种效果只是短期的、数据的效果。 20世纪97年代,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试图通过政府救济恢复经济增长,但这一措施只能取得短期效果,在1997年日本政府开始减少公共建设规模后,日本经济开始迅速衰退。
由此可见,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盲目推进政府救济,只能起到“强心针”的作用,暂时刺激经济复苏,不能使经济真正摆脱危机。 面对经济危机,一个国家必须首先确定经济疲劳、社会总诉求下降的原因。
中国应该大规模减税,但追求短期效果引起了通货膨胀和再建设
在2008年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冲击是因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内需不足。 从2007年1月到9月,中国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达到了71%的历史高位。 这表明,为了将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降到最低,应该调整诉讼结构,增大内需,具体措施是通过减税将越来越多的收入留在公司和平民手中,增加民间费用。
但是,民间费用在短期内具有刚性,刺激投资更快有效,在投资中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短期效果更明显。 中国政府显然采取了短期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4兆美元的资金投资“铁公基”确实实现了“保八”目标,但带来了一系列后遗症。
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中国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顺利合格是因为基础设施不好,工业基础设施需要迅速发展。 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如果使用政府财政投资基础设施的方法,将导致再建设和严重浪费。 4兆美元投资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使通货膨胀自年下半年以来经常创新,已经成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最沉重的负担之一。
即使政府救了市,4兆美元的通货膨胀的代价也不应该由民营企业和顾客来承担
政府救市的4兆美元资金投入到“铁公基”中,带来了“国进民退”
从中国政府4兆刺激计划的资金用途中,基础设施是重要的因素。 根据发改委公布的投资名单,投资比重最大的是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工程,达到15000亿元,占总投资的37.5%。 廉租房、小屋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分配4000亿元,占总投资额的10%。
拥有巨额新融资的“铁公基”行业,凝聚着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中型企业,约90%的项目由它们接手。 虽然民营企业中只有少数大型民营企业获得了一点信用额度,但数千万家中小民营企业远远不及的巨额信用资金主要依赖银行,但银行由于信用额度的限制,对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更加惋惜。 这使以前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雪上加霜,引起了新的“国进民退”。
“国入民退”使民营企业和顾客承受了通货膨胀的代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蜜糖般的货币”附着在最初进入的行业上,使这个行业的产品价格首次上涨。 也就是说,新货币最初流入的领域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 通货膨胀波及的区域,受害越大。
在中国的4兆刺激计划中,新货币首先流入“铁公基”行业,让这个行业的国企共享货币超发蛋糕。 民营企业获得信用额度的资格很少,因此不会成为通货膨胀的被动负担者。
对客户来说,直接从4兆美元的刺激计划中获利的机会很少。 4兆中,用于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民生事业迅速发展的只有1500亿元,不到总额的4%。 而且,现在的国企被称为“全民皆制”,民众不能分享国企的利益。 国企在通货膨胀初期获得的利润,只在公司内分开,普通顾客只能被动地承担物价的上涨。
保证成长不要隐瞒政策错误,政府救济市的后遗症孕育着新的风险
4万亿元不保证增长,扩张后的紧缩引起了中小企业破产的浪潮
国家统计局前首席经济学家姚景源认为:“必须出台这样的刺激政策,保证就业水平,保障社会稳定。” 但是,4兆元只是保证了国企的成长,保证了国企员工的就业,把民营企业放在了承担金融危机和通货膨胀冲击的第一线。
4兆刺激计划偏向于国企,已经给民营企业带来了“挤出”的效果,但4兆后,政府面临着对严峻通货膨胀的救济措施——全面的信用紧缩,将民营企业推向崩溃的边缘,今年初,东南沿岸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民营企业
但是,中国民营企业是保证经济活力、吸收社会就业的主力军。 中国民间经济创造的财富,已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0%,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中,其比例接近70%,每年吸收80%以上的新就业人员。 看得见。 以“保护就业、保护成长”为名的政策,其实发挥了相反的效果。
政府救市产生后遗症,造成“中国式”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是过去的事了,但政府救市的后遗症在积累。 根据审查局的数据,到年末为止地方债券的规模约为10.7兆元,其中约一半是2009年国家发表“4兆”经济刺激计划后借的。 有些地方仅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的负债率就超过了100%,“必须借新债务偿还旧债务”。
在政府不断收紧信用和银行对民间公司的信用歧视下,民间公司必须向地下融资求助,民间高利贷由此产生了巨大的市场。 数据显示,温州民间贷款年利处于24%左右的阶段性高位。 最危险的是,一点的国企和银行也进入了这个行业。
无论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还是民间高利贷膨胀式的迅速发展,金融风险都在不断积累。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认为,不良债权的出现必然危害融资信用体制,导致社会整体资产价格下跌,引起信用机制崩溃,总诉求减少……每周反复出现,出现经济危机。
结语:“姚式膨胀代偿论”只是错误经济政策的辩解。 通货膨胀不是对抗金融危机的必然结果,而是金融危机时期、错误政府救济政策的后遗症。 这种后遗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逐渐加剧,有可能带来“中国式”金融风险。
详情见专题:不可信的姚氏通货膨胀代价论
标题:【网易解读371期:不靠谱的姚氏通胀代价论】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2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