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9字,读完约4分钟
■一个民族的真生命,除了它的真记忆,别无其他。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地标,博物馆文化的精髓不是留恋过去和固有,而是探索、发现和革新未知与未来,它用物化的“往事”启发未来,抚育新生。
近日,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年会暨第二届全国周恩来纪念馆论坛”在天津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本次论坛的首要议题:“纪念馆与青少年教育”展开热烈讨论。来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专家学者及全国30多个纪念馆的馆长和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青年周恩来:大志向产生大力量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陈晋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今天的年轻人,有着多个过去人们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和特点。尽管时代条件变了,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并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具体谈到周恩来与青少年的关系,他认为,从周恩来同志青少年时代的经历看,至少有三点特别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和借鉴:一是刻苦学习的精神。二是甘于奉献的精神。三是执著追求的精神。
陈晋说,周恩来从年轻时起,就认为一个体是不能脱离集体、只顾自己而生活的。他曾在作文中说:人立足于世界上,既不能像草木禽兽那样只靠自己生活,必需依赖公众的扶持,“而服役之事乃为人类所不可免”。因为此,他总是甘于默默地去做哪些为公众“服役”的事件,从来没有在这方面吝惜过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在南开读书的几年里,他一直“以校为家,以同学为兄弟”。1917年6月,南开学校《第十次毕业同学录》里这样评价周恩来:“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从中可窥见青年周恩来在乎他人、克己奉公的品德。从十几岁到二十岁的青少年时期,正是对一个体思想品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时期。应该说,周恩来在学生时期培养形成的“服役”公众的奉献精神,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陈晋拆析道,周恩来出生的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内忧外患之时,很多有识之士都在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当时盛行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主张,对青年周恩来都有过一定吸引力。但当他到日本、欧洲留学后,他发现这些东西并不适合中国,而只有俄国革命的道路才值得效仿。这样,经过多方比较,周恩来才最终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这种上下求索、执著追求的精神,正是那个年代的有志青年身上最可宝贵的东西。正如青年周恩来自己所感悟的:“顾凡同一人类,不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筹划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抱无穷之希望,然后按此希望之路径以前进,则其结果不致与此希望相径庭,希望者何?志是也。”现在的年轻人也是一样,要有自己对社会的注意,有一个不断评估的过程。大志向产生大力量,知道那些东西是对的,才能决策自己的路应该怎样走。经过认真思考后,选择一条于国于民有益的正确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周恩来精神:青年成才坐标的参照系
在今天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怎么传递周恩来精神?怎么让周恩来精神在青少年成长中产生更大的影响?怎么让更加多的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接受历史文化熏陶?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快速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厉华在发言中拆析说,传递周恩来精神要研究青少年心理和审美需求,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今天,以前传下来的道德思想、精神价值的力量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断地被冲击,个性与共性、自由与纪律、个人与社会、功利与奉献、享乐与节俭的心理矛盾和价值交锋,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行业呈现出纷然杂陈的多元化状态与主流意识形态一元化并存的格局,这种格局必然表现为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因为此,要求时下的青少年像计划经济时代开展社会教育那样习性接受灌输教育是不可能的。
他认为,要关注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要研究怎么去让他们接受历史教育,要处理怎么让他们承载中华以前传下来的文明。今天的青少年是花费社会里享受技术文明成果的一代,他们比过去的青少年更聪明、更追求时髦,但也崇尚英雄;他们接受各种思想,但也喜欢拆析比较;他们虽然独立、自我,但也在寻找实现价值的比较有效途径。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有对比性地开辟了专门给青少年看的展览,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专门树立了社会教育从业部,首要对比青少年教育制定方案、设计活动、搭建平台,由此,帮助广大青少年走近红岩,感受历史,学习周恩来的精神之魂,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供了坐标的参照系。
标题:【解读周恩来精神之魂】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3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