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09字,读完约15分钟
《财经》记者马国川/文苏琦/
“美国科学没有衰退”。 美国两院士、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谢宇接受了《财经》(博客、微博)记者的采访,他说:“美国科学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特征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美国文化。”
21世纪以来,“美国科学正在衰退”的讨论在美国很流行。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围绕“美国科学衰退”的争论更加激烈。 是致力于实证研究的社会学家,谢宇和他的合作者一起发表特辑《美国科学在衰退吗? ”,回答了这个争论。
谢宇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去美国留学,在美国的大学任教。 2009年,50岁的谢宇当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赴美的百万留学生中唯一一位在社会科学行业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士的中国人。
有名科学家施一公说:“美国科学在衰退吗? ”在中文版写的序言中说:“我的直觉和谢宇的论证不一致”,“看到书中大量科学采集的数据证实了这一观点,总是感到十分翔实和痛快”。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美国科学衰退论”也在国内流行。 有些人乐观地说“中国已经超过了美国”。
他是北京大学的千人计划讲座教授,日常往来于中美两国的谢宇也观察了国内的讨论。 他警告说中国科学和美国的差距确实在缩小,但独创尖端的科学创新太少,“中国现在有钱有人才,但缺乏创新文化土壤”。
谢宇说:“未来的中国科学要想迅速发展,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占有特征地位,就必须从改善文化、改善体制开始。”
《财经》: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一种说法越来越盛行,美国科学衰退。 在美国也有同样的讨论吗?
谢宇: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和民众对美国科学的迅速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各方面的言论不断对美国科学界敲响警钟。
根据2007年美国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医学研究所共同发表的报告,美国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失去科研行业的领导地位。 报告书发表后,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一年内国会收到了数十份议案。 但是,这样的“警钟观点”也受到权威机构的挑战:著名智囊团企业报告说,美国的科学现状并不那么令人担心。
在美国,有这些争论是非常正常的,非常有意义。 我年问:“美国科学在衰退吗? 》一书是对这些争论的回应。
《财经》:作为社会学家,你为什么关心科学的迅速发展问题?
谢宇:我本科是冶金工程专业,毕业后去美国留学,读科学史,增加了社会学专业。 博士阶段抛弃了科学史,但我一直对科学史感兴趣。 1989年我完成的博士论文《成为科学家的过程》研究了什么样的人能成为科学家。
博士毕业后,在密歇根大学教书,专心于社会学的研究。 我的博士论文当时没有出版,多年来朋友经常听到这篇论文的最新进展,所以我邀请了以前的学生,现在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阿丽珊德拉·齐沃德作为合作者,根据我的博士论文完成了这本书。
《财经》:从主题来看,这本书与当初的博士论文大不相同。
谢宇:是的,不仅更新了数据,而且几乎改写了。 因为在合作过程中我们的研究很有趣。 我想以关于美国科学迅速发展现状的争论为中心展开讨论,最终回答美国科学是否在衰退。 我们的研究表明,美国科学确实存在现实困境。
《财经》:第一是那些困境吗?
谢宇:第一,从美国科学家的人口结构来看,科学家移民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 从1960年的7.2%增加到2007年的27.5%。 而且,在美国本土出生的科学家的比例在下降。
《财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许多科学家移居美国。
谢宇:但区别在于,最初是欧洲移民,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人占大多数,种族有明显的变化,数量上的变化也很大。 亚洲移民在美国的融合性比欧洲移民差,自我认识强,与出口国的联系强,回国服务的可能性也大。 现在,四分之一以上的科学家来自外国。 美国担心如果过度依赖移民科学家,移民科学家的供给下降,美国科学就会陷入困境。
第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科学家的收入相对于同等教育水平的其他职业相对下降。 特别是在基础科学方面,工资比社会科学、经济学、医生、法律工作者低,对年轻人的魅力也在下降。 另外,由于美国的大学教育没有继续扩大,教职有限,生命科学等专家得不到教职。
第三,美国的科学研究费也下降了,没有以前那样充裕。 中国研究费的增加是可怕的,每年都增加20%以上,因为现在很多年轻科学家回来了,他们回来拿着相当多的工资。
《财经》:中国科学家的工资比美国高吗?
谢宇:和美国的工资差别不大,但在中国得到的研究费比美国高很多,国内的设备也很好,所以很多人想从海外回国工作。 这个选择也是理智的。
《财经》:美国科学面临这三大困境,未来快速发展的前景似乎确实不容乐观。
谢宇: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美国科学正在衰退”的结论。
美国的科学并没有衰退
《财经》:从那些方面你知道美国科学依然保持着特征吗?
谢宇:美国科学本身还不错。 例如,美国科学劳动力的规模在增加。 美国国民对科学的有趣和支持度依然很高,美国高中生选择的数学和科学课程越来越多,成绩提高。 美国科学专业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加。 许多获得科学学位的毕业生找到了相关的员工。 这些方面的数据否定了悲观主义者的看法。
《财经》:但是其他国家的科学发展迅速,包括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科学的迅速发展,你如何看待这些国家对美国科学地位的影响?
谢宇:这是个好问题。 科学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领域。 近百年来,多个尖端的科学成果最初在美国被发现,而国际化的教育使这些基础知识成为了世界的共同产品。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有机会接触美国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基础科学行业学习。 而且美国人也可以继续从海外研究者的成果中受益。
来自海外的激烈竞争并不意味着美国科学的衰退,也许只是证明了现在的美国科学正在全球化。 在其他国家努力超越美国的时代,与自己的不统一期相比,美国科学没有衰退,当然,那不是长期支配的。 不同国家的科学家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也在增加。 在新的世界秩序下,美国科学一如既往地保持没有挑战的地位确实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科学因此而退步。
《财经》:不是美国科学衰退,而是整个国际环境都在改变,其他国家的科学正在崛起。
谢宇:是的。 美国科学的领导作用并不像以前那样完全起到决策的作用。 在过去的90年里,美国是世界科学的唯一中心,现在这个中心地位受到了挑战。
从科学的迅速发展史来看,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路线很明确:第一个科学中心在意大利,搬到了英国,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最后在20世纪20年代转移到了美国。
《财经》:根据科学中心不断转移的历史快速发展模式,很容易得出“在不久的将来,世界科学中心将从美国转移到其他国家”的结论。
谢宇:这样的结论时尚早。 与其他国家不同,美国成功地改变了科学,使科学完全职业化。 只有美国,科学才是真与教育相结合,实用相结合。 迄今为止的一些科学中心做不到。 现在各国都仿效美国的模式迅速发展科学,用国家的力量支持科学的迅速发展(如金钱的投入和迅速教育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普及,我认为未来的世界科学像以前一样只有一个中心,有可能形成一个多中心的生态局面。 不同的国家以自己的比较特征迅速发展科学的某一方面,为科学做出不同的贡献。 鉴于网络通信的便利性和低价航空空的广泛普及,与一流科学中心的地理距离越来越重要。
《财经》:这种科学的世界分工和经济分工相似。
谢宇:这个生态雏形已经出现了。 比如,现在美国人有点想,但不一定能做很多。 他们把这些想法带到中国,中国人出钱出力,实际上进一步扩大美国人的想法。 换句话说,中国的科学研究中,跟风、验证,是劳动密集度高的工作。
美国科学为什么要继续保持特征?
《财经》:在未来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美国科学还会保持特征吗?
谢宇: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美国科学最大的财富和最大的特征不是钱也不是人,而是美国社会的大环境,也就是文化。 科学作为独特的社会制度,具有致力于普遍主义、重视创新、增进公共福利的三个特征。 美国文化符合科学的三个特征。
普遍主义是美国一直遵守的大体,它是“人人机会平等”的观念基础。 与有着悠久贵族阶级特权统治历史的欧洲不同,美国尊重“个人主义”文化,不仅尊重权威,而且非常重视个人的独立思考。 继续接受新移民是美国的个人主义之一。 美国人成果的大小和贡献的多少取决于他做了什么。 这是普遍主义的大体,也是科学一直强调的文化规范。
《财经》:问题是普遍主义总的来说是被推荐的,但没有完全实践。 美国社会阶层的潮流不像以前那样顺畅了。
谢宇:尽管没有完全保护,但在美国社会是根深蒂固的信念,其存在鼓励美国人追求科学。 这种普遍的社会信念影响了面临许多职业选择的年轻人的观念,影响了最终的职业选择。
此外,美国文化强调创新。 欧洲文化也享受创新。 美国的独特之处是对普通人创造性的鼓励。 托克维尔说,美国人“扫除了堵住道路的特权,为平等竞争打开了大门”。 科学通过创新迅速发展,科学的繁荣反而促进创新。 美国的历史是技术革新的历史。
《财经》:的确,美国是特别推荐创新的国家。 在经济学中,创新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得。
谢宇:除了强调普遍主义的大体和创新观念外,美国文化认为每个人的成功能改善整个社会,高水平的成果能增进社会福利。 因为取得这个美国社会少数辉煌成果的人得到了大众的评价和同意,人们也对社会不平等有很高的宽容度。 美国人很少对那个小部分有非常高的声望和财富的群体表示愤怒、不满和嫉妒。
所以,重视普遍主义、创新,致力于增进公共福利的这些科学所具有的特征也是美国人的价值观。 从世界上看,两者的结合是美国最好的。 因为这培养了强大的科学创造性。 由此可以理解美国在这一个世纪期间能够维持世界科学中心地位的理由。
《财经》:文化有持久力,你对未来美国科学的持续特征有信心吗?
谢宇:美国文化多元,开放,自由,尊重个人创造性。 对科学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文化,是科学迅速发展的“软实力”。 换句话说,科学的软实力是支撑个人创造、反权威的创造性工作。 这样的“软实力”不太能复印。
从长期来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有利于科学快速发展的文化环境才是美国科学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 尽管美国科学面临着一点困境,美国科学快速发展的软实力并没有下降。 在竞争激烈但高度开放、人人受益的社会环境中,美国科学将像过去一样继续繁荣。 如果有一天这样的环境消失了,那就意味着美国科学的真正衰退。
要加强科学的“软实力”
《财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学投资也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学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谢宇: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 科学的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世界各国都将科学技术作为国家战术投入。 中国的研究开发费增加惊人,高等教育也在普及,科学技术人员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设备完善的科学实验室更多,中美两国科学家的收入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一流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已经整体上可以提供相当于美国比较好的研究型大学的待遇和科研条件。 另外,中国积极要求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中国科学家,特别是在美国的科学工作者。 因为这种中国科学和美国的差距确实在缩小。
《财经》:很多人认为中国科学明显超越将来可能会超过美国。 有些人预言,如果弄坏越来越多的钱,二三十年中国也有可能发生诺奖井喷现象。
谢宇:这是可能的。 即使获得诺奖,也不能证明我们的科学能赶上美国。 因为有些诺奖是机会造成的,有些是实验用钱弄坏的。 问题是来自中国的独创先进的科学创新太少了。
科学的精髓在于创新。 中国现在有钱有人才,但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 中国文化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后辈服从长辈,尊重权威。 这样的文化倾向于从事反复劳动和扩大规模性质的工作。 你十,我做一百一千。 这不是创新。
《财经》:经济学家钱英一说,创新从零到一,中国擅长文案。 因为人口基数很大。
谢宇:中国的技术产品成功了。 因为产品标准化,同质性,可以比较。 与技术产品不同,科学的非可比性非常强。 一所大学有几个复印件、几个院士、几个学生都可以计算,但科学成果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完全量化。 好主意可能比500个主意好,但有创意的文案可能比500个好。 科学家和科学家之间不等价。
《财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谚语“三个臭皮匠戳诸葛亮”其实是不对的,一千个普通科学家可能比不上创新的科学家。
谢宇:科学家之间无法比拟。 完全是创造性的,依赖个人想象力的独创成果,无法用数字来衡量。 中国的问题是用定量的方法计量和评价科学家和科研成果。 这是科学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困境。 中国的管理模式对产品批量生产有效。 因为可以测量和复印。 最初是第一千个,和第一万个一样的东西。 但科学家并非如此,科学产品也不是。 如果把商品生产的管理模式移植到科学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把管理产业的模式放在管理科学家身上,错误就极了。
《财经》:由于中国文化不鼓励创新,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也被质疑。
谢宇:在美国留学就业的中国人也很有创造性,所以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性,文化环境抑制了创造性。 年轻人来自读书考试,强调尊重权威,抑制个人创造性,抑制反权威的不同声音。 即使读研究生,也要跟着导师成为“随从”。 这种文化不利于科学的迅速发展。
《财经》:也就是说科学迅速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国的大短板吗?
谢宇:中国在科学迅速发展的“软实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这样的“软实力”不是钱能买到的,人多了也不是积累的。 中国如果不改变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独创的基础科学就不太能突破。 未来的中国科学必须大幅度迅速发展,要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占有特征地位,必须从改善文化、改善体制开始。
中国过分强调客观指标,喜欢gdp,喜欢sci。 这是因为审查和排名更简单,操作更容易。 但是科学成果不是简单的行政身份,必须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身份。 如果有一天最有名最活跃的科学家认为中国是世界科学的中心,是持续的科学原创思想的诞生地,中国科学在多中心的科学生态中真的占有令人敬仰的特征地位。
(本论文初刊是去年4月3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顶腾讯战争的升级
中兴一石激千波,中美科技游戏升级|《财经》封面
韩国历史会晤:将无核化歧义写进《板门店宣言》
美国司法部调查华为,19家中国技术企业受到威胁
振兴乡村不仅要开展乡村经济,还要开展新的进步运动
笼子|苏月yuesu@caijing
本文是微信公共平台:首次在财经杂志上发表。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标题:“谢宇:美国科学在衰退吗?”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35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