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0字,读完约3分钟
没有人脉,没有企业品牌,没有背景,没有可以依赖的外部合作伙伴……青涩的创业公司是怎么pk领域的巨头?
金融危机袭来,同行们降价不惜“抛售”产品……在艰苦卓绝中如何诞生,冒着危险成为夷?
经过生存、改革、上市的风雨淬火,“跨境”的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电力电子三大行业、“三次创业”的思源电气( 002028,股票吧)有自己的答案——
22年前,3只个体,6万多,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始于上海交通大学一所十几平方米的狭窄实验室。 企业成立不到一年,国产避雷器的开发成功,在线监视器、电抗器等行业迅速发掘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当时中日合资r企业垄断了电抗器国内市场的95%以上的市场份额。 思源电气打算进行技术合作,但对方门槛极高的合作条件拒绝了年轻的思源电气。
怎么办? “我们自己做! ”。
思源电火速成立电抗器研究小组,成功掌握电抗器的核心研发和生产技术,产品上市后,在上海电力( 600021,股票吧)企业投资成功,很快就占据了国内电抗器95%以上的市场份额
那是改革开放急剧的年代,尽管逐渐确立了领域企业品牌的特征,但“管理水平落后,技术人员老化”等弊病也浮现出来,如果不改革,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孤独的可能性很高。 但是,谁来改革? 怎么翻修? 没有人不知道该把这个制度放在哪里。 此时,思源电处于经营业绩迅速上升的阶段,但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满足电力领域的准入要求。 因此,思源电面向1967年建成的江苏省如皋高压电器厂,管理层顶住风险果断地接受了经营压力,成功地改革了江苏省如高压电器有限企业。
2004年,被思源人视为“第二次创业”的第一年: 8月,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举办了两次募捐。 然后,思源电气投资成立了江苏思源赫兹变流器有限企业,以成为国内变流器领域的领导者为目标,于同年11月投资成立了上海思源电力电容器有限企业……那是充满挑战和喜悦的“急行军”的岁月,“改革”这一步。
2007年,企业开始投资于“三胞胎”龙头产品:金属全封闭gis复合电器产品、高压动态无功补偿及谐波管理装置、智能变电站系统装置的开发。 但是,此时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电气公司不惜低价出售产品,困难至极,思源迎来了“第三次创业”。
“有人问我公司该怎么办。 绝对要活着,夷保险。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趁势抓住内部管理。 另一方面,我们绝对不要偷工减料,越困难,就越要提高产品的质量! ”董增平会长至今还没有感慨。
当时,思源电气计划用第一套252kvgis产品参与国家电网企业的大量招标,为了按照规定的产品获得投标资格,必须在该电网上无故障地上网运输两年。 思源电气再次做出大胆的决定:把产品“送到”各公司和变电站。 真金不怕火炼,两年来,企业以其高质量的产品质量迅速赢得了行业内的声誉,获得了国网投标资格。
之后,思源电积极探索新的研发管理系统,借鉴ibm企业经典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模式,将差异化应用于公司管理,形成了完善的sipd―思源卓越集成创新系统。 有一流的机制和一流技术的“强强联合”,550kv金属全封闭gis复合电器等研发项目取得了重大成功,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相继完成了“大功率弹簧操作机构”、“灭弧室”等核心技术的难关。
思源人的梦想也是这样不懈地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思源将成为世界领先的输变电设备制造商。”
标题:“思源电气:“三次创业” 怎样踏准节拍”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35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