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1字,读完约4分钟
吴佑寿( 90岁电子工程专家去世)
1月14日,中国电子工程专家和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原院长、电子工程系原系主任吴佑寿教授因病去世。
吴佑寿是中国数字通信技术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从事长时间数字通信和数据传输、数字信号解决和模式识别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参与清华大学无线工程系的建立,负责研发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吴佑寿在几十年的教书生活中,为中国的新闻化事业培养了许多接班人和后来的领导,探索了中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从1985年到1989年,吴佑寿担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期间,积极鼓励博士生打破“追踪、模仿”的“懒惰思想”,大胆创新,面向国家快速发展的诉求进行技术攻关。
刘筠先生( 86岁,“鱼院士”逝世)
1月21日,以中国“鱼院士”闻名的湖南师范大学刘筠教授因病因治疗无效。
作为我国着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刘筠在业界被称为“鱼圣”“鱼院士”。 他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写下了实现青鱼4条鱼的人工繁殖、中华鳗鱼的人工繁殖、多倍体鱼(湘云鲤鱼、湘云鲫)的人工繁殖的水域传说。
他被媒体评价为“终身研究只是为了在中国人的盘子里放多条鱼”。 刘筠结束了其一生,理论上建立了系统中国主要养殖鱼类(以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开发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的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体系。 率先应用细胞工程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可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培育了高质量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1995年,刘筠和袁隆平一起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为干( 96岁微波理论专家逝世)
1月23日,被冠以“中国微波之父”称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林为干因病未接受治疗,在成都去世。
林为干1919年10月20日出生于广东台山,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51年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系委员)。
50年来,林为干的教育和科研工作集中在电磁场的数理方面,为中国电磁科学的迅速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第一项科技成果是封闭场理论、开放场理论和镜像理论。 在闭场理论中,他发表了“一腔多模拟微波滤波器”的观点,建立了一腔多模的作用。 在开放场中提出了“传输线路阻抗计算方法”和“三角波导理论”等观点,为静电场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张良皐( 92岁) =跨界建筑学家没=
1月14日,中国著名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巴楚建筑文化创造者、红学者张良皐因病去世。
张良皐于1923年出生于湖北汉阳,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获得了年度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终身奖。 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从事“鄂西土家族建筑的研究、保护与利用”“中国干栏建筑综合研究”。 他的着作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着有《土家吊床》《武陵土家》《匠学七说》《老门楼》等。
对于17世纪李约瑟的问题,张良皐有自己的想法:师父的培养,不仅要以支撑自由的学术环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动力,而且要有勤奋踏实的态度。
周晓平( 82岁气象学家逝世)
1月22日,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周晓平因病去世。
周晓平1934年4月30日出生于上海,1952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去前苏联进修,1962年回国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室(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他是中国大气对流力学和气象数值模拟研究的先驱,是暴雨和强风暴数值模型研究的先驱,也是中国中小规模气象动力学及其数值预报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中小规模气象动力学和灾害气象数值预报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周晓平的另一个众所周知的身份是“现代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之子。
(专栏主持:周天图片来源:百度画廊)
《中国科学报》(-01-30第五版人物)
标题:“一月悼念”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35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