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0字,读完约3分钟
7月30日,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在上海去世,享年98岁。
钱伟长是江苏省无锡县鸿声乡七房桥村人,他的四叔是有名的国学大师钱穆。 他的学业生涯具有传奇色彩,有家学渊源,钱伟长属于“偏科生”,以中文和历史两百分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钱伟长的自传说,他数学一塌糊涂,物理上只考了五分。 但是,中国的国运变事刺激了有志之士,有人抛弃医学从文,抛弃治疗民众灵魂的文,进行处理。 文艺历史不比飞机大炮重要。 钱伟长决定换专业,从历史系跳到物理系。 当时,和钱伟长一起学习物理学的学生共有5名,克服了“跛脚学科”,绞尽脑汁能赶上毕业生,只有钱伟长一个人,然后他获得了中英庚金会的公费生留学生,在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新加坡 被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的冯卡门教授推荐在博士课程后从事火箭、导弹的研究。
钱伟长最困惑的不仅是他从文变成理,他回国后研究理由的广大人,在他的叙述怀里,他说:“我什么都有意思,我需要国家,国家需要我做,我做,我就是这样的人。” 在国外,他主要从事力学研究,成果的代表是“浅壳大扰动度方程”,又被称为“钱伟长方程”。 但是回国后,不仅继续进行空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还研究了飞机颤振、潜艇龙骨设计、化工管板设计、氧气顶吹转炉炉盖设计、大型电机部件设计等各种实际工程问题。 他对水利工程很感兴趣,1983年在福建参观马尾港时发现港口被淤塞得很厉害,已经放弃了。 他提出了“束水攻沙”的对策,用乱石从闽江对岸向江中投掷乱石坝,用引起的急流冲泊位区的沙子,不需要建设钢筋混凝土坝。 他晚年对高能电池的研究感兴趣。 钱伟长广泛涉猎,也有被称为“万能科学家”的人,认为持异议的人不服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学术分工。
其实,“万能科学家”体现了钱伟长的特质,也是浸渍了当时文史学术风气的自然结果,追求不懈的好奇心和成为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姿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姿态不仅呼应了20世纪越来越激烈的跨学科研究趋势,而且有这种姿态也表明了对狭隘的苏联式教育分科的否定。 “三钱”的由来是钱伟长、钱学森、钱三强3人于1956年在国家科学计划反对苏联式“繁杂对口”式的项目分科,将550个项目汇总为55个项目,加上基础研究,共计56个项目。 周恩来总理说,三钱是对的。
由于现代自然科学已经高度分工,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已经不可能。 因为学者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不同行业的不同膨胀的知识。 钱伟长式“跨境冲动”不完全适合自然科学研究的特征,但适合现代教育的潮流。 所以,钱伟长最大的贡献是教育上的贡献。 近年成为话题的通知教育,不过是重提钱伟长理念。 钱伟长一直反对“过早的分科,过早的专业教育”,他是通识教育的坚决拥护者,他最先提出本科作为通识教育的要点,专业教育应该放在研究生阶段。 在科研体制中,引入“哥廷根风气”,强调自由开放的交流,强调理论转化为技术的能力,钱伟长本人就是一例,他既有理论者的观点,也有工程师的思考。 他最典型的谈话是“消除四堵墙”的思想,学校和社会之间、校内各系各专业部门之间、教育和科研之间、消除教育和学校之间的壁垒完全表明了他的“跨界思维”。 他在主办上海大学期间,在全国率先推行学分制,形成了以学分制、选调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有教育管理模式。 概括地说,他教育理念的先进性远远高于他的科学观点。
标题:“21世纪经济报道:钱伟长的“跨界冲动””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