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569字,读完约14分钟

在繁华的解放路和建国中路的十字路口附近,有一个地名叫“葵巷”,听起来像小巷,但找到整个地区,就看不到这条小巷了,只剩下一个公共汽车站的站名。 于是,经过多个老城的改造,作为一个巷的葵巷已经不存在了。 现在我们谈论它,越来越多的人指的是葵巷原所在地和周边的这个街区。 胡同不见了。 记载的历史和各种传说是有根据的。 这个新中国成立以来变化剧烈的街区,几乎每个角落都有访问的往事。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孙侃

1 .武将和文人相继住过

葵巷现在是建国中路和解放路的交叉点附近,南宋以前形成于旧名癸巷。 德坎巷的第一个名字来自哪里,还在等待考试。 癸巷改名为“葵巷”,有确凿的根据。 清代工部医生汪启淑在葵巷内的假山上得到,建了一所叫葵园的私人住宅,巷名改为葵巷。 古籍说:“癸巷在打线南,过横河桥,北边有萧家。 ”。 (《约略说》)和“东出斜对珍珠巷、西出小粉壁、宋时名癸巷”(钟毓龙《杭州说》)的说法。 葵癸这个词发音相似,但意思大不相同。 “小粉墙”现在是建国中路中段,这证明葵巷的具体位置一直在现在解放路的北侧。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汪启淑在巷中假山筑葵园,改名葵巷。 》(钟毓龙《叫杭州》)在住在葵巷的人物中,汪启淑确实是重要的一员。 汪启淑( 1728-1799 ),安徽歙县人,家靠生意致富,捐官,在工部都水司郎中,后来在兵部郎中,官职相当于现在国防部的主政官,他自称“印癖先生”,在古代印章和藏书两方面确实“见癖” 他从周代、秦代开始搜查过宋、元、明各朝的印章。 再加工,在巨珠上刻篆文,弥补诸品不具备的东西。 在家开设藏书楼“开万楼”“飞鸿堂”,藏书总数达数千种、数万册。 然后,他和快照、杭世骏等文人组成了“南屏诗社”,创作了诗歌作文。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汪启淑亲近本印,但在捐赠方面非常慷慨。 隆三十七年( 1772年)四库开馆,征集天下遗书,汪启淑献书600多种(一说524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265种,入驻目199种,著录数居各藏书家前列,一时成为美谈。 其子汪庚编有《开万楼藏书目》,记载了其父藏书的功绩。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葵巷有崇善庙、铺文讲庐两座主要建筑,历史更长。 崇善庙是为了纪念东晋杭州地方官陈颖而建的。 陈颖在塞外服役,被关押了三年,但一直不向北国屈服,后来回到东晋,历任清、扬、晋、广等州的刺史。

2 .铺文讲庐,幽巷郎朗之声

“敷文讲庐”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与万松书院关系极为密切,可以说是一个书院的两个部分。 万松书院的前身,是唐贞元年间( 785—804 )建立的报恩寺,位于玉皇山下孔家山,以文人墨客经常聚集吟诗而闻名。 白居易和苏东坡先后访问了报恩寺,分别留下了诗文《浣云池》和《万菊轩》。 唐长庆之年( 821-824 )的一天晚上,白居易路过报恩寺一带,倾听松涛的声音,吟诵了《夜归》一诗。 “半醉闲行湖岸东,用马鞭敲镫甄璁。 一万棵松树青山,有十里沙子月亮。 ”从这个满是松树的山口起名叫“万松岭”。 明治11年( 1498年),浙江右参政周木在孔子家山原报恩寺旧址改建了书院,取名万松书院。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万松书院建成后,明清两代着名学者王阳明、齐召南、秦瀛等在这里学习过,康熙皇帝给了牌匾“浙江水铺文”的一面,然后改名为“铺文书院”,后来改名为“铺文讲学之庐”。 咸丰年间( 1851-1861 ),押文讲庐被战火摧毁。 光绪年间( 1875-1908 ),浙江巡抚崧骏购买葵巷内沈映鉌的老房子,在此重建押文讲庐。 清代文人张锋所撰《杭都杂咏》中有“铺文讲庐、横河桥东南葵巷、光绪十九年、铺书院。 在这座洞房子的山上,因为院子里的房子倾斜了,中丞宋后来选择了老高级化沈映钚来做这件事。 ”。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即使在葵巷时期,庐作为万松书院重建形式中存在的押文也总是在杭州有名。 但是到了清末,随着欧美现代教育方法的推进,押文讲庐逐渐衰退。 清光绪28年( 1902年),杭州工商公司家胡趾祥接受亲友建议,出资购买下铺文讲庐,改名为稳定中学堂,全面宣传新教育。 作为浙江省最早建立的中学之一,稳定中学堂停止了乡试,废除了科举,兴办了新学,开创了杭州私立中学教育的历史先河。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据说胡趾祥在学校一开始,首先在学校礼堂门口张贴对联,表明了学校的宗旨。 “是社会的中坚、国民的先导、责任重大的丘陵,我们敢失去职务吗? 正成德年龄,正达才时,光阴之争不久,诸生不会自毁! ”具有让老师精心培养英才,让学生留心学业的赤诚之心。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胡趾祥由于公司损失,不得已收回了学校的基金。 校长王凯等12人自愿站起来,组织维持会,提倡与校外热心的人合作经营好几次学校。 胡趾祥也签订合同,让学校永久采用原学校产。 稳定中学堂培养了茅盾、范文澜、何之泰、华君武、柯召、冯亦代等多位知名学者,在杭州影响相当大。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抗战爆发后,稳定中学堂陆续转移到诸及县次对接町、象山县墙壁和缘云县注入町,可以说是流浪。 抗战后,学校搬到杭州,还在葵巷学习,但在注入町留下了学校的生产和一部分教师,设立了注入町的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规模继续扩大,1956年2月,稳定中学堂被市政府迎接,变更为公立,校名定为“杭州市第七中学”。 1993年,全市率先开设了高中美术特色班。 2008年9月,作为高级中学的杭七中全体转移到了转塘。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3 .袁枚,从葵巷出来的性灵派诗人

“白天到处都是,青春正好自己来。 苔花像米一样小,也学牡丹花。 ”。这是清代“性灵派”诗人袁枚的短诗《苔》。 这首诗用东西比喻自己,表现了袁枚生活的志趣和人格的追求。

袁枚( 1716-1798 )、祖籍浙江慈溪、袁枚这一代人,定居杭州已经三代了。 出生于仁和县大树巷,生活在葵巷,也在敷书院学习。 袁枚才华少,擅长诗文,小时候出现的才能已经震惊了家人和邻居。 干隆4年( 1739年)进士,授予翰林院242吉士。 外调江苏,在溥水等地方担任奉行,担任官职,但他正直,工作不顺利,逐渐失去官员禄的自信。 隆十四年( 1749 ),袁枚父亲去世,辞去官职回养母(那时他已经把家安居在江宁,即现在南京)。 回家的时候,他负责县令泗阳县城,人们来为他送行,舍不得他离开,知道作为官员的袁枚有仁爱之心。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张辞官后隐居江宁。 他买了小仓山下的废弃庭院,精心改编改造,变成了舒适安静的个人庭园,取名为“随园”。 袁枚也被称为“随园先生”。

袁枚当然忘不了家乡杭州。 据说他56岁时从江宁回杭州看望亲戚,还去了葵巷的旧居,看了曾经读过的敷书院。 旧居和书院还有,在他眼里,小时候这里曾经是一个宽敞的玩耍场所。 这时,感觉又拥挤又狭窄,这时的他只是叹了口气。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4 .积厚轩的旧事,在时代浪潮中摇摆不定的徐氏家族

西横河桥,现在通称“横河桥”,旧所在地在今葵巷西、大河下的巷口。 清代文人在《东城杂记》中写道:“从横河、东运河的支流、西湖水灌市河、城外过水库。 东西隔着双桥像眉毛的影子一样看镜子。 ”。 宋朝时,东河的水从水库桥流入南,经过万安桥后,支流向东拐,名为横河,先过西横河桥,再过东横河桥,再通过城墙涵洞流入沙河。 20世纪50年代由于道路建设需要,横河被填埋,原河岸南北两侧的“大河之下”“小河之下”的小巷还残留着,西横河桥已经不存在了,建国途中只剩下桥面,车辆通过时有过桥的感觉,现在彻底整治。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不要瞧不起这条宽阔的横河。 吴越国后,杭州分为钱塘(钱唐)、仁和两县,横河是两县边界之一,横河南为钱塘,横河北为仁和。

古老的杭州城有“八大姓”“十大姓”的说法,据说都是当时的杭州望族。 邸在葵巷西大河下的巷口徐家是这个望族之一,许家曾享有“七子登科”“五凤齐飞”的美称(“七子”意味着“乃”字代中有七个亲兄弟)。 “五凤”是指五个表妹的女儿被选为入宫)。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仅在现代,徐家名人就有:俞平伯(其母许之仙)。 许之和女儿许宝钉(嫁给俞平伯)、许宝驹、许宝骏、许儒鸿(笔名高阳)……

根据《高阳许氏家谱》等资料,杭州横河桥许氏连接浙江富春,许家最繁荣的是清末民初,那时位于葵巷大河下面的许家府家宽达60多米,深约80多米,七进二层楼近百栋

战乱时期,许氏家散落各地,但许氏家总是把横河桥下积厚轩看作自己的家园。 在外面遇到一个叫许的人,说自己是杭州王(“横”用杭州语读“王”)的河桥人,姓和许的人都是亲戚。 由此,失散的徐氏一家重逢了。 1987年,由于旧市街改造的需要,积厚轩被夷平,旧所在地建设了华藏寺巷区1~3栋居民楼。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许氏府宅解体后,经有关部门同意,在府宅大门原所在地设立了“钱塘许积厚轩老屋原所在地纪念碑”,作家高阳(许儒鸿饰)撰写了家史铭文。 1993年5月9日,为纪念石碑建成,许宝骏、许儒鸿等民族从国内外聚集杭州庆祝,这是近代许家的盛事。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5 .有人记得废园,玉玲珑的风采吗?

积轩东墙旁边的“废园”是横河北岸当时四大房子中的第二个。 废园不是大家,是典型的江南风格的文人园林,其创始人是清顺治年间( 1638-1661 )的沈休文、字废庵、杭州名高级化,一生不详。 这个园经过沈家四世的传承,精心制作,得到沈休文堂侄子沈绍姬(字香岩)的手中,达到了全盛期。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据说当时的废园有揖翠亭等“废园十景”,本埙文人经常在这本雅集中吟咏风咏月,在被认为是北宋末期花石纲原物的“玉玲珑”假山石问题上吟咏最多。 石上先生是刻字的岁月,上海豫园的“玉玲珑”也被称为“姐妹石”。 据说沈庠庵从灵隐包氏山庄求生后,动用了数百名民工,花了几个月,正好被送到了废园。 有了这块奇石,废园被优雅地称为“玉玲珑阁”。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沈绍姬后来不幸遭遇“家难”,慌忙逃走了。 他先躲在西湖南岸的南屏山,然后前往江苏、湖南。 沈家的没落,也成了废园的不保证。 沈绍姬逃跑后,废园卖给了住在横河的藏书家、文学家、陕西道监察御史横翔麟。 翔麟在这里设置了“玉玲珑山馆”等藏书馆,设置了刻书馆。 后龙家也没落了,废园再次改变了人。 民国期间,废园租给兵员讲习所、外行姑娘办了学校。 1959年11月,浙江省文史馆搬入废园,办公7年,给园内的大花厅、玲珑阁、后花园等留下了很多轶事。 遗憾的是打扫了“四旧”,接着“七十二家房客”搬到了里面,然后这个园内设置的学校连续扩建教学楼和大操场,拆除玲珑阁,填满花园,填满小粉墙,推平大花厅,破坏玉玲珑,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废园的北边,隔着华藏寺的小巷,是废园的“半山园”。 沈先生子孙的读书所,由沈厢庵子孙沈时亮建设。 康熙三年( 1664 )开始开工,但六年后还没有完成。 榻榻米的石头堆积如山,整个园一半是山地,因此被称为“半山园”,园内建有深柳读书堂、平山阁、井字廊、水西阁等名胜古迹。 但是,在“千金一丘,百金疏一坛”的古代,造园需要巨大的成本,整个园还没有建设,沈时亮就像已经洗了囊空,“突然避开华屋”,不久就去世了。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但这一半的园林,景观精巧,景色宜人。 特别是在黄昏安静的时候,水韵松声的时候和鼓零表互相响应,形成了城东的风景。

6 .六一工厂,杭州萧名编公司前世

旧葵巷巷口以东是旧“六一织造厂”的旧址。 不要认为有“六一”这个词。 这个工厂是为儿童服务的。 不过,那是“全能工厂”,不仅能为成人生产各种各样的针织衣物,还具备独立、连续加工一次产品生产成品的能力。 当时的“全能工厂”是指产品关系到国计民生,规模从中规模到大规模,对于推进国民经济整体的迅速发展很重要的公司。 1958年,全国5809家大中型骨干公司中,530家公司率先进行技术改造,杭州有9家“全能工厂”,六一工厂就是其中之一。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1919年秋,在法国东部棉纺学院学习的胡海秋等6名浙江留学生希望在学校回国后成立现代纺织公司,造福人民,为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做出贡献。 1924年春天,6名留学生中有5人回国,第二年冬天,他们在上海北边找到了地皮,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以衬衫、卫生衬衫等为主要产品的小型织造工厂开业了。 在法国留学期间,他们自称“六一”。 也就是说是“六人一心”。 现在他们又以“六一”命名这家织造厂,其意思不言而喻。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但是,上海北边没有自来水,所以漂染只能用井水,不能生产合格产品。 二是资金枯竭,到了工厂一时发不了工资的程度。 遗憾的是,业务经理胡海秋想在杭州开丝绸庄向表哥徐宝琳求助,后者向六一工厂提供了所需的一切资金,派遣人员参与管理,公司才寻求一线生命力。 1927年冬天,经过徐宝琳的提议,六一工厂迁到杭州。 由于工厂的建设条件改善,工厂方面转向赤字,迅速发展成长。 到1937年初,六一工厂有300名员工和150台机器。 条子、水手服等新产品陆续登场,销售地区也扩大到浙江、福建、赞、两湖、京、津等地。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抗日期间,六一工厂停止机器,遣返工人,运送原材料,抵抗。 日军六一工厂被迫用脚踏机加工日本海军的毛巾,员工们找了各种借口停止,延期交货。 杭州光复后,徐宝琳、胡海秋等力主复工。 新中国成立后,很在意时任省委书记的谭震林,省军管用加工订货、定期贷款的方法支撑六一工厂,扩大生产规模,“双鱼”品牌绒毛风靡市场,公司效益明显提高。 1955年8月,工厂搬到葵巷新工厂区(解放路50号)。 1956年4月,正式改名为“杭州针织厂”。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20世纪60年代,由于实施了统一采购统一销售,杭州针织厂的产品供应量巨大。 根据以前工人的回忆,当时的生产任务很繁重,工人的生产热情也很高。 当时杭州针织厂员工的社会地位很高。 没时间脱员工的衣服拦车工走在路上,后面行人羡慕地说:看,她是六一工厂的!

“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随着民营公司的迅速发展和公司的转制,上世纪末杭州针织厂逐渐减弱了人们的视线。 葵巷口的厂区先成为六一大酒店所在地后,建成了“金雅庄商务楼”等多座办公楼。 东首原编工厂的员工生活区靠近解放路侧已经是华夏银行( 600015,股票吧)解放分店的地方,六一工厂的痕迹更难找到。

标题:“杭州隐秘地图之:葵巷访昔”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1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