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4字,读完约3分钟

专家进行白杨引种,移植给烈士家乡通讯员提供图

“一根啊,白杨,长在哨所旁边。 根深蒂固,干儿强,盯着北疆……”每个人都知道这首《白杨》歌颂边防军人无私的献身,但不太知道这首歌创作的背后是泰州籍烈士孙龙珍的故事。 1969年6月10日,身着六甲的孙龙珍在反击外国入侵的斗争中牺牲了英雄。 1983年夏天,诗人、作词作家梁上泉为新疆边防部队采风,锡伯族士兵程富盛和孙龙珍的故事点燃了他的灵感和热情,创作了《白杨》。

“引种哨所小白杨,迎龙珍精神回故乡”

6月10日,在孙龙珍烈士牺牲50周年之际,泰州海陵区城西大街开始了“龙珍精神回家”系列活动,组织代表去新疆悼念孙龙珍烈士,移植白杨回乡,传承“龙珍”精神,推进红色文化。

孟波赵璐毛晓华

家乡代表缅怀烈士牺牲五十周年

新疆白杨哨所不远,有一座用红色大理石建成的墓地,墓前是两米高的烈士纪念碑。 这是来自泰州的女英雄孙龙珍烈士的陵园。

6月10日,由泰州城西街道党员干部组成的“龙珍精神回家”访问团和孙龙珍生前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在团,在陵园内共同纪念孙龙珍烈士牺牲50周年。

孙龙珍1940年出生于泰州城西大街的引东社区,19岁时响应“支援边疆、保护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来到新疆。 1969年6月10日,他反击入侵巴鲁克山西部地区的外国斗争英勇牺牲,并于当年8月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当天下午,泰州海陵城西街道引东社区和孙龙珍生前所在的团石泉社区组成了“党建结合对共同建设社区”。

石泉社区,访问小组访问了孙龙珍烈士的丈夫于志林老人,老人50多年前从泰州跟着妻子去了边疆。 孙龙珍牺牲后,在志林独自抚养了两个女儿,一生守护在妻子生前战斗的地方。 离开泰州半个多世纪,志林老人的乡音不变,依然会说纯粹的泰州话。

“引种哨所小白杨,迎龙珍精神回故乡”

移植白杨传承“龙珍”精神

访问团的电话采访了塔斯蒂边防哨所锡伯族士兵程富盛。 他讲述了《白杨》这首歌的来龙去脉: 1978年春节,程富盛回家会面,吃团圆饭时提到了哨所的困难环境。 程富盛的母亲很疼爱士兵们,更让程富盛的母亲感动的是1969年发生在哨所,来自泰州的女民兵孙龙珍。 程富盛出发前,妈妈以为送不了他,就挖了十棵白杨树苗给儿子,带他去哨所栽培。

“引种哨所小白杨,迎龙珍精神回故乡”

士兵们精心保护了哨所里种的10棵白杨树苗,在干旱、风沙、寒冷的猛烈中苗木相继死了9棵,最后只剩下一棵苗,这一棵苗也成了塔斯蒂边防哨所最美的风景和士兵们心中的慰藉。

1983年夏天,诗人、作词家梁上泉来到新疆边防部队采风,白杨的故事点燃了他的灵感和热情,创作了歌词“白杨”。 塔斯边防哨所从此被称为“白杨哨所”,白杨成为戍边军人的象征。

现在那棵白杨成了高30米以上的参天大树。 为了使孙龙珍精神和白杨戎边文化在泰州扎根,江苏牧院园林学院配备专业教师进行白杨引种,用树枝采集,移植到孙龙珍故乡城西大街吸引东社区。

泰州海陵区城西大街党工委员会副书记、政协工委主任王倩说,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泰州烈士孙龙珍牺牲50周年。 因此,城西大街结合“记住初心、记住使命”的主题教育,以继承和发挥孙龙珍精神为重要党建企业品牌,开展“龙珍精神回家”系列活动,深入发掘红色资源和故事,世代相传红色基因

标题:“引种哨所小白杨,迎龙珍精神回故乡”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