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656字,读完约27分钟

拍摄:陈振旭

最近,市委书记陈敏尔、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调查了我市的开放历史文化保护事业。 陈敏尔强调重庆开放历史悠久,人文基础深厚。 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的重要演说精神,加强开放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不断丰富地提高重庆开放的人文内涵,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渝中区枇杷山正街的苏联大使馆旧址和两个十字路口健康路的美国大使馆旧址分别建于1936年、1942年,类似巴洛克建筑。 陈敏尔说,这些古老建筑见证了对外交流的历史,肩负着城市快速发展的语境。 他提醒有关部门好好利用这些历史建筑。 位于鹅岭公园内的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丹麦公使馆旧址、土耳其公使馆旧址,建筑各具特色,为全国或市级要点文物保护机构,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研究价值。 陈敏尔说,必须使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一体化,营造出新的风采。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旧址位于渝中区莲花池正街38号。 1992年,我市恢复修理旧址,设立陈列馆。 最近,我市完成了旧址陈列馆的改陈和韩国光复军总司令部旧址的重建。 通过详细的复印资料和生动的照片,陈敏尔详细了解历史的沿革和保护情况。 他说,这些抗战的历史遗产非常珍贵,必须保护和利用,以便在促进重庆和韩国的交流中产生更大的价值。 陈敏尔还对位于渝中区凤凰台的法国领事馆旧址、渝中区和平路的德国领事馆旧址进行了实地调查。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陈敏尔在调查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重庆对外开放的历史比较早,要求我们全面融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推进各方开放。 重庆的开放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成为对外开放的内陆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成为内陆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开放文化资源丰富,这是这个城市的宝贵财富。 不要忘记本来,可以面向未来。 全市要深入学习总书记视察重庆的重要演说精神,加强开放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不断丰富地提高重庆开放的人文内涵,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努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开放,推进开放。 要加强系统整理,明确开放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现状、历史价值,使心里有数。 要多次维护优先,不进行大规模建设,把开放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把开放历史文化要素融入城市街区,激活历史文化,继承和传达重庆开放的人文精神。 重视科学利用,在保护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保护,把优秀的历史文化开放给现代,活在现在,服务现代,深化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新时期重庆开放的快速发展增添活力。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根据史料,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决定转移到重庆后,苏联驻华大使奥莱斯于1938年1月在重庆首次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出示国书,设立了大使馆。 之后,美国、英国、法国、波兰、巴西、土耳其、秘鲁、比利时、澳大利亚、挪威、加拿大、荷兰、丹麦、伊朗、印度、墨西哥、瑞典、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到重庆大使馆 现在,这些大使馆和公使馆大多保存在渝中区、南岸区。 以下整理重庆百年开口史和内陆开放之路,以供参考。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外国领事馆设立高峰

1890年3月31日,中英两国在北京签订了《烟台条约继续增专条》,重庆正式作为通商口岸开放。 这一年,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正式成立,禄福礼为第一代领事。 当初,大使馆的地址设置在方家什字麦家院,即现在的重庆酒店附近,1900年以后转移到领事巷。 这是西方国家在重庆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 五年后,法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相继涌入,在重庆设立了领事馆。 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外国领事馆的高潮。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抗战时期,重庆迎来了第二次外国领事馆成立的高潮。 在此期间,苏联、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英国、巴西、澳大利亚、智利、缅甸、波兰、秘鲁、阿根廷、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公使、代理等相继来到重庆,或重任驻华大使馆 大约30个国家在重庆设置了具有大使馆功能的通信机构。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外国大使馆为什么爱上重庆

说起重庆历史上第一次设立外国领事馆的高潮,就是中国屈辱的历史。 那么,抗战时期第二次领事馆成立的高潮,标志着中国的国际政治、军事地位的提高,重庆从内陆城市向国际大城市的转变。

当时世界列强为什么把领事馆设置在群山环绕、幽闭的重庆呢? 理由有四个。 一是重庆的政治地位特殊,1939年重庆是直辖市,1940年被指定为“陪都”。 1942年,同盟国中国战区司令部在重庆成立。 二是经济地位重要,全国知名工商、民生银行( 600016 )等500多家金融机构落户重庆,商人云集,商口密集,市场繁荣。 三是军事地位显著,不仅有长江、嘉陵江天险,重庆深入四川腹地关狭入口,是古今兵家争相斗殴的地方。 四、水陆空交通发达,只在空开辟了许多国际航线,通过香港、仰光、阿拉木图、加尔各答等中转,海外各种代表团和许多知名人士频繁往来重庆,人流、物流方便,出发 特别是随着国民政府向重庆转移,沿海和长江中下游有245家工厂及许多商业、金融、文化、科研机构转移,加上战时需要建设的许多工商公司和科学教育文化卫单位,重庆从地区中等城市到中国的大后方政治、军事、科学研究单位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今天

靠近它们保管在

岁月深处的大使馆旧址

依然能感觉到

抗战外交风云国际会

位于枇杷山正街104号的前苏联大使馆。 欧阳桦钢丝

抗战爆发后,在国民政府于1937年11月20日正式发表向重庆事务所的搬迁宣言之前,一点国家的驻华大使馆相继派遣参赞、代理、秘书等去重庆寻找馆的地点。 1938年1月,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奥列斯基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出示国书,成为抗战时期首次到达重庆、出示国书的外国驻华大使。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之后,美国、英国、法国等驻华大使、公使等相继到达渚,驻华大使馆等相继搬迁到重庆,或新建到渝。 这些大使馆不仅在抗战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其中许多人作为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的旧址群晋升为第七届全国要点文物保护机构。 而且,这些“隐身”是繁华城市的百年小楼,其建筑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重庆的城市建筑景观。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苏联大使馆:驻渝最大规模的大使馆

△比瓦山正街(现在重庆市人民医院,原第三人民医院内)的苏联大使馆旧址

这是四楼一底的巴洛克式砖造,类似于木结构建筑。 这个欧式洋馆建于1936年,原川军师长曾子是为巨资而建的个人公馆,1936年代的重庆被称为鹤立鸡群。

在第一个把大使馆转移到重庆的国家,国民政府极为重视苏联大使馆,投资收购公馆,从1938年1月到1946年5月,把大使馆的办公楼作为苏联大使馆的新住所。 这个大使馆是抗战期间各国驻渝大使馆中规模最大的,比原来的南京苏联大使馆还大。 这是一切简化的战时重庆,极为罕见。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1937年“七七”事件后,抗战全面爆发。 此时的欧美主要国家对日本采取姑息性的养奸政策,因此中国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道义支持,但实际得到的军事和物质援助极少。

这时的苏联害怕日本迅速占领中国之后攻击自己的国土,在“七七”事件一个月后,与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 根据该条约,1938年3月,也就是新任苏联驻华大使到达重庆两个月后,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第一批长时间融资5000万美元。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7月,苏联又支付了第二笔5000万美元的贷款。 中国利用这些贷款,向苏联以市价20%以下的价格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购买的武器足以装备20人师团,大幅缩小了中国军队和日军在装备上的差距,进而打破了日军三个月毁灭中国的妄想。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1939年6月13日,中苏再次签订了1.5亿贷款条约。 年后,苏联另外提供了5000万美元。 1941年至今,苏联向中国提供的援助和贷款共计3亿美元,是英美两国和的4.5倍。 一贯亲美的宋美龄也公开表示:“中国抗战3年间,苏联的物资援助比从英美方面得到的合计多数倍。”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英国领事馆:重庆第一个外国领事馆

△位于七星岗领事巷14号的英国领事馆旧址

1891年4月1日,英国驻渝总领事馆成立于渝中区民生路,重庆迎来了第一个外国领事馆。 1900年,英国领事馆迁至七星岗领事巷14号。 这座独特的两层小楼,正立面连续的拱形回廊,延续着英国在远东殖民地建筑中的一贯风格,呈堡垒式形状,有通风良好的回廊。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这种不太显眼的小楼,建于1900年,到1939年日机轰炸被转移到南山,共计采用了近40年,先后接待了34名英国总领事,成为重庆近代史上采用时间最长的领事馆。

鲜为人知的是,英国领事馆也是当时英国大使馆的临时驻地。 随着抗战的爆发,重庆成为远东反法西斯战场整体的指挥中心,各国大使馆迁往重庆,其中包括英国大使馆。 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英国大使馆只能暂时设在领事馆,当时英国驻华大使阿希尔·卡尔爵士也到达重庆。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在那场战争中,英国领事馆可以说是损失最大的驻渝大使馆。 遭遇日机枪十多次重复轰炸,房屋、财产严重破坏,5名员工被轰炸,20名中国员工受伤。

美国大使馆:相继迎接三位驻华大使

位于1942年建设的健康路1号(现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内)的美国大使馆的旧址类似于巴洛克砖木结构

早在1896年12月,美国就在重庆开设了领事馆,馆址设在市内五福宫前。 这是美国和重庆关系的开始。 1938年8月,在中国担任大使的近10年詹森率海军武官、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等移居渚。 美国大使馆迁至渝后,在渝中区中山四路(中山四路小学)、李子堤正街40号、健康路1号、南岸区岗特1号、龙门浩枣子湾等地工作。 而且渚还有美国情报所,其办公楼在重庆村57-1号。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随着美中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合作的推进,美国大使馆的人员从最初的9人增加到最高时的32人。

整个抗战时期,重庆迎来了三位美国驻华大使:连续工作12年的詹森。 1941年太平洋( 601099年)战争爆发前,美国派遣了对远东事务很了解的高思继詹森担任驻华大使,高思在重庆三年间忙于缓和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

1944年10月下旬,由于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加剧,罗斯福决定召回高思,任命担任陆军部长的赫尔利为驻华大使。 哈尔利是个喜欢出风头但对中国一无所知的政治家。

当初,赫尔利天真地认为自己能处理国共之间几十年的矛盾,积极地在延安和重庆之间奔走。 很快他就明白了国共间不可调整的矛盾不是他的外国人能左右的,马上把矛头指向共产党,站起来公开反共。 哈雷的一系列行动激怒了战后希望中国能和平建国的美国政府,在密苏里舰上日本签署投降书20天后,美国政府迫不及待地撤走了这位大使。 1946年美国大使馆回到了南京。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法国领事馆旧址

位于渝中区凤凰台(十八梯)的法国领事馆旧址

1898年建成的法国领事馆旧址是3楼1底的欧式砖木结构建筑,是带中庭和走廊的合院式,西洋式的拱形柱廊总共有88个,从中国以前就流传下来了建筑、雕刻艺术。

根据渝中区文管所的资料,抗战时期,设置在领事巷12日的法国总领事馆被日机枪炸毁后,领事馆转移到了这里。

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

△鹅岭公园内的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

1941年7月,中澳两国建立了公使级外交关系。 从澳大利亚第一个驻华公使阿格斯顿到中国战时首都重庆的第一个任务是建立澳大利亚公使馆。 国民外交部在埃格斯顿到任之前,要求长江南岸黄照片埙复兴村于23日成为公使馆所在地。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当时,包括美国大使馆在内的外国常驻机构和外国人社区大部分集中在长江南岸。 这里比较安全,但离市内国民政府各机关部门所在的行政区和主要商业区很远。 澳大利亚公使馆在黄照片埠几个月后,阿古斯顿注意到这个位置确实不方便,终于找到了位于遗爱寺71号李家花园(现在渝中区鹅岭公园)的别墅。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位于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38号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

1919年4月13日,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中国上海,1940年迁到重庆。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重庆杨柳街、石板街、吴师爷巷工作,最后搬迁到渝中区七星冈莲花池38号。

旧址原来是5栋,现存是4栋,都是砖木的混合结构,是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 五栋建筑物根据形状,沿着楼梯的两侧分布。 一楼是庶务局、警卫队、推进部的办公室2号楼是裁军事务部、文化部、推进部长室。

丹麦公使馆旧址

△鹅岭公园内丹麦公使馆的旧址

这个建于1938年10月的旧址位于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附近。 根据渝中区文管所的资料,第一代丹麦公使欧斯浩德于1938年10月8日飞往重庆。

1940年6月14日,新任公使高霖到达重庆接替了欧斯浩德。 1941年8月21日,丹麦政府承认南京汪精卫政权,宣布中国与其断交,丹麦公使馆关闭。

德国领事馆旧址

△渝中区和平路(渝中区政府和平路办公楼内)的德国领事馆旧址

这座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楼一底砖结构,是重庆市优秀的历史建筑,双层层叠柱式票房形状典雅,大气,是当时典型的中西合璧代表性建筑。

据介绍,1904年,设在重庆市内五福宫的德国驻渝领事馆正式开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关闭了。 1922年5月,中德再次建立了邦交。 1938年9月,德国驻华大使馆迁往重庆,驻渝领事馆事务移交大使馆处理。 现南山还保存着德国大使馆旧址。 但是,1941年,中德断交,德国驻华大使馆和驻渝领事馆关闭。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土耳其公使馆旧址

△鹅岭正街鹅岭公园内的土耳其公使馆旧址

是民国初期建造的西式平房砖木结构建筑。 从1939年12月到1946年6月,土耳其公使馆( 1944年升格为大使馆)出租在这里。 1939年12月,土耳其公使馆首任公使席位拔希飞往重庆,12月28日出示了国书。 1944年5月,中土两国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第一代大使杜凯。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扩展阅读:

内陆城市重庆的开放之路

资料来源:重庆党史(部分删改)

山门初开天地宽

说到洞口为重庆打开了世界了解窗口,战时首都的特殊身份为重庆与外界的交往再次打开了大门。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随之,许多沿海工矿公司迁往重庆,重庆近代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当时除东北外,全国武器工业的80%产于重庆。 金融机构、文化机构和学校的内迁使重庆抗战时期的商业和文化极为繁荣,以重庆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到四川和西南、西北各省的巨大商业网络,重庆在广大区域实现了开放型物资和文化交流。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另外,随着各国驻华大使馆的移动渝,重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联系也越来越频繁。 内迁带动了对外交通的新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吕作孚创办的以民生轮船企业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产业在支持抗日战争、维持战时交通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当时必须配合战时运输建设的大量道路干线为了连接重庆和邻近地区,开放的国际航线确立了与世界主要国家的空联系。 总之,战时首都地位的确立、抗战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形成开辟了重庆与外界交流的新阶段,促进了重庆城市的国际化。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二、踏平起伏成通路

解放初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我国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在对外关系上比较封闭。 但是,20世纪50年代初,重庆市委、市政府稍稍通过民营企业从香港等地运输、进口紧急物资,用于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苏联支持建设的全国一百多个重点项目中有重庆的发电厂等。 这个时期重庆在对外关系上比较封闭,但在内部开放上打开了局面。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解放后,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中央西南局坐在重庆的主政西南,为了恢复经济,迅速发展,第一个重大决定是先行建设成渝铁路,推进百业复兴。 成渝铁路开工建设对重庆停工时间长的近30家大中型钢铁厂、机械厂再次开工,400家小型工厂陆续恢复生产,经济恢复期拉动内需,扩大公私订单,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等重要意义 渝铁路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设、使用国产器材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连接川西、川东的经济、交通大动脉。 成渝铁路建设开通,打破地区间封锁状态,城乡互为市场,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复苏和快速发展。 而依托成渝铁路交通干线的地区经济带和新兴城市群逐渐迅速发展,使成渝地区成为西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成渝铁路成为西南交通网的重要环节。 从此,重庆踏上了山川阻断,以开放的视角和胸怀融入全国经济版图,为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拉开了序幕。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重庆现代历史的另一个重要快速发展期。 沿海许多企业事业单位内转,不仅给重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且大量的熟练技术人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增强了重庆的科技力量。 70年代,国家计划从法国和日本引进生产四川维尼纶工厂所需的成套设备和技术,开辟了我国第一个天然气化学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加大了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实力,促进了综合工业系统的形成交通状况得到了改善,为城市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奠定了基础。 三线建设期建设的川黔襄渝铁路进一步打开了重庆与外部交流的大门,从根本上改变了交通闭塞滞后的状况重庆港的扩建和长江、嘉陵江十几码头的建设,以及白市站机场的扩建大大增强了重庆航空运输业和航空空业的吞吐量 交通状况的大幅改善,奠定了今天重庆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地区在交通枢纽中的地位,为重庆逐一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大力推进了重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三、跳出峡谷汇百川

1978年,中国历史迎来了新的转折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事业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重庆也由此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实践和探索。 但在原来的体制下,重庆对外贸易企业只是沿海口岸的收购、调整和运输站,没有自由进出口权,对外开放进展缓慢。 1980年4月,国务院批准重庆为长江沿岸的对外贸易运输港。 8月,重庆海关成立了。 随着一批涉外机构、进出口企业的建立和完善,重庆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198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关于在重庆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验意见的报告》,重庆成为经济计划的单列市,拥有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改革和开放是孪生兄弟。 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来说,是激活内部,向外部开放。 对内也有活性,对内也开放”,因此,这个时期在重庆进行的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验,是深刻的内外开放。 在重庆国企改革、军需产业改革、流通改革等方面,开辟全国先河的动向不少。 例如,嘉陵工厂“军转民”率先打开对外合作之门,商业“四开放”改革突破封闭模式突破经营新途径,为推进中国整体改革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计划单列后,重庆建设在有直接对外进出口权的内陆口岸,具有直接对外谈判、报价、成交、合同、发货、汇款、邀请外商、发放护照及利用外资、技术和设备引进等方面的权力,为扩大重庆对外开放而良好 那一年,重庆开始自营出口,首次组团参加广州交易会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市自营出口业绩占四川省出口总额的比例达到了31%。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重庆引进技术装备,推进技术改造,开发适合销售的新产品,调整和优化了出口商品的结构。 大力发展积极开拓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及快速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外向型经济,在轻纺、机电、化学工业、医药等领域明确出口专业工厂,品种完善的出口生产体系及其相应的对外贸易 到1987年重庆已经与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交流关系,出口创汇在1983年以来的5年间增加了7.3倍。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重庆认真贯彻中央“对外开放、搞活内部经济”的方针,调动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的机会,立足重庆,依靠西南,联合沿海,面向全国,积极探索内部开放的道路。 市委、市政府首先制定了鼓励和欢迎外省市来渝投资和技术支持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接着提出了大西南联合开发的设想。 四省区五方经济协商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商会、西南经济区市长联合会相继成立,加强重庆与周围一圈、西南一片、长江一线的联合合作,以主题项目为纽带,领域合作成为互联网多层、多文案的联合合作结构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1992年,国务院批准重庆沿江开放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政策。 这个时期,重庆市委、市政府通过发表《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一些实施意见》等文件,确立了各方面、高起点的整体开放总体布局。 通过严格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国际市场、迅速发展国际旅游、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内部开放等各项事业,形成了新的对外开放热潮。 到1996年,全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新阶段,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重庆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窗口和创汇基地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沿着两江,沿着公(铁)路线推进三峡库区各方面对外开放的新 重庆的对外开放如长江,突破峡谷瓶颈,奔向大海……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四、大开放促进快速发展

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重庆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市委、市政府抓住重庆直辖、三峡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会,在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制定了指导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系列文件,确立了“大开放促进快速发展”的构想, 通过综合立体交通骨干网络建设改善快速发展硬环境,通过“十批”等快速发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优化投资软环境,逐步形成了全市对外开放的大格局。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重庆市把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点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县开放型经济建设上,逐步发挥北部新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在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领导作用,以良好的快速发展环境和集中效应在区县(自治县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为了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市委、市政府以大开放的势头,大胆“引进”,勇敢地“走出去”。 大胆“引进”需要塑造对外开放的新城市形象。 重庆相继召开了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和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等高规格国际会议,提高了国际知名度。 每年一次的“中国重庆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重庆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和“中国重庆三峡国际旅游节”是国内外开放的“神来之笔”,吸引了大量的海外投资。 国际知名企业投资重庆、福特、埃里克森、本田等重庆的世界500家公司数量大幅增加,投资兴办的公司项目涉及制造、物流、金融、房地产、商业零售等行业,重庆对外开放和国际化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勇敢地“走出去”需要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 重庆扩大出口规模,增进出口利润的统一大体上,切实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支持特征公司海外投资的工厂建设、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着力改善对外贸易出口经营主体结构,汽车 到2006年底,重庆市外贸经营公司达2400家。 其中,力帆、隆鑫、宗申等摩托车生产民营公司迅速成为重庆市出口主力军。 2006年,商务部明确重庆为全国八大汽车出口生产基地,大力推动重庆汽车产品出口。 另外,重庆与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也不断加强,长江流域经济合作、西南六省区市七方联席进展良好,与西部其他省区、中东部地区及港澳台合作效果明显,基本形成了各方面、多层、广大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五、内陆开放建筑高地

2007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为重庆快速发展导航的方向,进行了“314”的总体部署。 之后,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统一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确定加快重庆市统一城乡改革和快速发展需要形成沿海和内陆联动开发开放的新格局。 据此,重庆对外开放进入了国家战术的新高度。 在这种背景下,第二年召开的市委第三次全体委员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提出了加快重庆建设在中国内陆开放高地的目标。 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视察时提出了“两点”“两地”的战术定位和目标。 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重庆在加快“两地”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优质快速的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是习总书记对重庆的迫切希望,也是中央赋予重庆的重大使命和任务,重庆开辟了厚植开放,全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新征兵。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了重庆。 他强调重庆希望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结构中展示新的工作,实现新的突破,在西部地区率先开放,推进开放。 更注重从全球策划一个区域,一个区域服务全球,在推进新时期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持作用,在推进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中发挥推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快速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哦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重庆以内陆开放为突破口,不断完善两江新区、保税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国际经济合作和领先竞争的开放格局。 两江新区作为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自成立以来,积极实施大开放、大产业、大都市、大民生快速发展战术,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探索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使中国对外开放走向内陆腹地纵深 二手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的建立是构建重庆水陆空保税“双胎星座”、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的重要平台,是重庆中西部第一大加工贸易基地的 各区县(自治县、市)结合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特色形成的特色工业园区,比较有效地推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构建钢笔等全球影响较大的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重庆市经 并且,为了加快内陆开放高地的建设,重庆立即采取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改善投资快速发展环境和人才政策环境自愿出击远交近联,加强周边和沿海地区的实务合作。 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招商水平,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总体实现开放型经济良好快速发展。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重庆获得建设物流大通道,以开放为动力,在铁路、港口航运、航空等行业不断开辟国际新通道,将内陆城市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从重庆,经过新疆阿拉山口,建设通往欧洲的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在原有的新欧亚大桥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完善,提高沿线各国、各地的海关通关效率,加快亚欧铁路一体化建设,与沿途国家的经济关系和文化交流 重庆致力于长江上游地区最大物流港系统的建设,重点推进主城寸滩、果园、东港、黄矶等四个港区的建设。 年末,从重庆果园港最初出发的中欧班组(重庆)率先实现了中欧国际货物运输大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的“无缝连接”。 重庆不断加强航空空基础设施,完全空中通道互联网、民航旅客运输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目前,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成为国家地区的枢纽机场,成功进入全国九大、世界百强机场行列,是中西部地区首次拥有三座航站楼,实现三条跑道运行的机场。 另外,中新(重庆)战术互联示范项目落地、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办,都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需求、辐射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开放、

“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资料来源:重庆日报、重庆党史、上流情报、重庆政协报、微渝中 。

本文是微信公共平台:首次在重庆公路公司发表。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标题:“从开埠到开放:重庆的内陆开放之路”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2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