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99字,读完约18分钟
说到大家庭,你可能会想起美国的洛克菲勒。 他们几乎用一家之力支持了20世纪初的美国。 至今在美国社会各界仍有很大影响。
图1是约翰·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家族的创始人(图像来源:维基百科)
但是,在太平洋( 601099 )的对岸,也有持续了100多年的大家庭,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最重要的是,这个家族还极其安静,几乎不出现在公共媒体上,当然很多报道很少见。 但是你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1)“巨无霸”中信银行( 601998 )由该家族成员设立的中国“麦当劳”是中信名义的产业。
(2)这个家族的传人是曾经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标准“红色资本家”。
一百年前的这个家族,实力更惊人:他们家生产的面粉和棉花曾经占中国“吃”“穿”两个市场的一半。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荣氏家族。 作为产业风云的第二部分,今天我们进入这个家族。
1
从金融到实体经济
荣氏家族的传人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十几岁时相继离家去广州等地,进入钱庄当学徒,不仅积累了最初的生意学问,而且对现代化工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1896年,他们的父亲荣熙泰开设了上海广生钱庄,赚了第一桶钱。 几年后,钱庄生意清淡,荣熙泰也因病去世,兄弟俩决定跳槽。 但是世界这么大,到底应该绕哪一行呢?
图为荣宗敬(左)、荣德生两兄弟(照片来源:无锡名人文化)
当时的中国,由于工业落后,很多东西不得不从外国进口。 其中面粉量最大,进口的面粉颜色好,价格便宜,所以这些新机器磨的面粉很有竞争力,销路很好。 国内制粉业为主,生产的小麦粉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也不能与进口小麦粉相比。 到1900年,全国只有四家面粉厂。 天津李来牟粉厂、芜湖益新面粉厂、上海阜丰和增裕面粉厂。
事实上,荣德生在广州学徒时看到了面粉领域的商机:清政府受不平等条约的制约,不能禁止面粉进口。 而且面粉被称为外国食品的需要,所以中国政府不允许接受关税,但实际上,中国人对面粉的需求也很大,包括巨大的市场。
在这个新的十字路口,兄弟俩一拍即合,与当地官员朱仲甫等汇合,从法国购买了机器,创办了无锡第一家面粉厂——保兴面粉厂。 之后,荣氏兄弟扩大了面粉厂的规模,从海外购买了更先进的设施,改名为茂新面粉厂。 日俄战争于1904年爆发后,茂新面粉厂将面粉运往中国东北地区销售,一年后获得了6.6万两银子的利润。
图为无锡茂新面粉厂旧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但天有不测风云,到了1906年,由于气候因素,小麦产区普遍歉收,而且外国面粉大量流入中国,荣氏投机失败,茂新面粉厂从1907年到1909年损失了三四万两白银,资金
渡过难关后,荣氏兄弟大胆提高杠杆追加机器,提高面粉质量,开拓销售渠道。 面粉厂于1910年日平均生产2500包面粉,生产规模扩大了3倍,产品销路良好,1911年大受欢迎,终于发生了“起死回生”。 而且,荣氏的面粉中也有大的注册商标“兵船”。
1912年以后,荣氏兄弟又与人合资,在上海建立了福新面粉一厂、二厂、三厂,与茂新面粉厂共同构成了荣家面粉产业的支柱。 “兵船”品牌的面粉也成为上海面粉交易所的标准粉。
图为上海苏州河畔的福新面粉企业仓库(照片来源:搜狐信息)
2
“面粉+棉线大王”是怎么炼成的?
面粉产业的成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各国忙于战争,粮食产量急剧减少,需要从海里购买粮食,中国从进口小麦粉转变为出口小麦粉。 荣氏家族抓住难得的机会,招募士兵买马:以茂新一工厂为例,仅1914年1年,该工厂面粉的日照量就从2500包增加到5000包,整整翻了一番。
要赚大钱,只有一个工厂是绝对不够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是必然的选择。 荣氏一族在上海、无锡等地大幅度扩大。 例如,1914年6月,荣氏在福新一工厂旁边吃了土地,建设了福新三工厂。 1916年,荣宗敬又沿江赴汉口建福新五厂,次年,借上海老牌华资面粉厂华兴,更名为福新六厂。 从那以后,荣氏兄弟的名声轰动了中国商界。 “一战”时“兵船”面粉出口达80万吨,享誉国内外市场。 荣氏兄弟成为中国有名的“面粉大王”。
图1是面粉厂内部的机器轰鸣(图像来源:搜狐信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全国掀起了“抵制洋货”的热潮,海外面粉纷纷抵制,国内制造商开始“扬眉吐气”。 1920年成立福新七厂,1921年成立福新八厂,这两个面粉厂日产量分别为1.4万袋和1.65万袋,全国规模数一数二。
从1914年到1922年的8年间,荣家面粉产业迅速发展,开设的面粉工厂共计12家(其中茂新4家,福新8家),每天生产76000台面粉,产量占当时全国面粉总产量的29%。 名副其实的成为“面粉大王”。
荣氏家族繁荣的背后是中国面粉工业的日益增长:从1890年到1921年,中国引进了213家辊式粉碎机,1921年面粉总产量约25.8万包(小工作室生产的面粉未计算在内),新
随着面粉制造商的增加,中国面粉对外依存度逐渐下降: 1912年,中国面粉进口还达到320万荷,到1913年中国面粉进口量下降到250万荷,1914年下降到219万荷,1915年更是15万荷
面粉出口量不断增加,1914年还不足7万负担,1915年上升到20万负担,1918年达到200万负担,仅1920年就进一步增加到400万负担,在中国面粉营销英、法、俄罗斯、日、南洋等地
到1920年,全国实存面粉厂123家,日产能26.6万包多,日产能力5000包以上的大工厂达5家,我国面粉工业有了长足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机械面粉业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
图1是不同制造商的面粉企业品牌(图像来源:寂寞的葡萄酒)
但是,20年代以后,洋粉再次开始低价销售: 1921年洋粉进口只有75万荷,1922年激增到360万荷,之后两年洋粉进口量达到了500万荷以上。 相比之下,1922年中国面粉的出口负担为13万,不到1920年的1/30。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面粉业举步维艰:据统计,1921—1936年增设了145家面粉厂,日产能力约27.3万包,但期间工厂也很多,增长缓慢。 上海因为有口岸的特点,逐渐成为我国机制面粉产销中心。 1927年上海小麦粉的年销售达到1950万包,1928激增到1995万包,1929激增到2288万包,1930激增到3043万包。
衣食双全
面粉的生产遇到了瓶颈,如上所述,荣氏家族“吃也穿”,不仅投资了“吃”,还投资了“衣服”。 1905年,荣氏家族购买了土地和设备,在无锡设立了振新纺织厂。 这个工厂到1912年已经赚钱了,每年可以获利20万元。
图为荣氏无锡振兴纺织厂采购合同(图片来源:上海市档案馆)
战时,和面粉一样,荣氏纺织工厂也迎来了罕见的迅速发展契机。 1915年荣氏兄弟出资18万元,创办了申新纺织企业。 到1922年,申新在上海、无锡、汉口等地设立了4家工厂,生产线达到13万张,成为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纺织公司企业。 迅速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当时其他民族纺织厂,20世纪20年代纱线破绽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中国日商纺织厂。
图1是位于汉口的申新第四纺织厂的写字楼(照片来源:澎湃情报)。
之后仅16年,申新就反复收购、扩产,从一个工厂扩大到九个工厂,占全国细纱总数的20.6%,申新“人表”品牌的棉线和“兵船”品牌的面粉一样,在市场上销售,全国有名的棉花
图为申新九工厂内的繁忙景象(照片来源:浦江软文媒体)
有趣的是,面粉和纺织看起来是两个领域,产业链有交流点:面粉厂使用的面袋来自纺织厂的产品,两个领域互补,互相让步,铸造荣氏面粉和纺织两个帝国,荣氏公司难以复制的巨大特征
这期间,也是中国民族纺织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除了荣氏的申新纺织厂外,留美硕士穆薮最初的德大、厚生纺织厂、华侨郭乐、郭顺兄弟的永安纺织厂、溥益(新裕前身)、统益、宝成、大中华、鸿章、华丰等纺织厂在上海召开。 到民国11年( 1922年),上海新建华商纺织厂19家,新增重物487222枚,占全国华商纺织纱线的47.6%。
中国期货祖师爷
如上所述,荣氏兄弟创业初期曾因投机差点失去家。 但是,两个人的骨头里流着冒险的血液,所以不会错过投机的机会。 现在大业很大,当然要投一票。
五单位运动爆发后,国内掀起了抵制日本产品的风潮,荣宗敬借机与其他企业家联合商人,1920年3月1日,阜丰工厂宁亭亭、申大工厂区了一等18人和上海机制小麦粉公会交易所改组为中国机制小麦粉上海交易所,8 这是中国人在上海建立的第一家期货交易所,进行面粉、面筋期货交易。
不久,荣宗敬又趁热打铁,提出了在华商纺织厂联合会建设纱布交易所的构想。 1921年,纱布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挂牌,进行棉线期货交易。 从此恢复了面粉和纱布期货价格主动权。 由此,荣氏真正实现了产业金融两开花,不愧是中国本土期货的祖师。
荣宗敬不仅炒作大宗商品,还从事外汇交易:五单位事件后,国内再次发起了抵制日本产品的运动。 他抓住机会,一波未平地操作空日元,最后赚了400万大洋,一些大日本财团损失很大。
困境:危险“灭门”
从1927年到1937年是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但对荣氏来说并非如此。
也许和早年的金融经验有关,纵观荣氏家族迄今为止的迅速发展历史,杠杆这两个字占有重要地位。 说白了,是不留现金,赚钱扩张,一文钱做三文钱的事件。 用荣宗敬的话来说,就是“买一根锭子买多了一把枪”。
在领域的鼎盛时期,他豪言壮语“有人敢卖,我敢买”,其势头在今天嘴里说“清华北大不敢”,不亚于“小目标”面前的第一笔财富。
荣家公司虽然像雪人一样大了。 但是,哥哥荣宗敬这种业余扩张引起了弟弟荣德生的担忧,即乱世的任何风波都会让荣家因债务破产。
荣生的担忧,在经济不好的环境下,终于成为了现实: 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上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除了长江全流域大水灾的猛烈威胁之外,国际小麦粉、棉线流动波袭击,民族工业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中受苦,新的纺织工厂库存成山 而且,当时政府各种苛刻的杂税使陷入经济衰退的荣氏公司雪上加霜。
在重压下,荣先生的公司遭受了1000多万美元的损失,资金周转困难。 债台高筑的荣宗敬不得不向当时的政府寻求援助,结果垂涎了荣家产业的官僚资本,提出了严格的条件:财政部捐赠了300万美元,接管了申新纺织。 这对当时的荣家来说,等于趁火打劫。
最后,荣德生救了申新纺织。 他彻夜赶到上海,咨询银行,以荣家面粉厂的股票和存款,以及家里所有有价证券的全部抵押,终于从银行借了500万美元,度过了这个生死时刻。
公司刚复苏时,抗战爆发,荣氏公司面临新的选择。
3
因祸得福:在“孤岛”上摆脱困境
在荣氏兄弟振兴计划实现之前,中国进入了全面抗战。 上海,无锡很快沦陷,在日军发动全面战争的头几个月里,荣家都在战区的14个工厂,都被日军轰炸了。
但是,仅仅两年后,情况发生了剧变。 从1939年到1941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物价大幅上涨。 上海租界以外沦陷区的纺织工厂不是被敌人炮火破坏的,被日军占领的内地对纱布的控诉极大,租界内持续作业的纺织工厂“一切都是100倍”。 结果,荣家在战难中赚的钱,不仅偿还了战前相当于17万两金的所有银行贷款,还与银行成立了一点贸易企业,这让荣氏家族也做梦。
租界外的工厂,设在汉口的申新棉丝四厂和福新面粉五厂,由于日军的长时间轰炸,抗战初期转移到宝鸡和重庆,成为抗战期间工业西迁的一部分,聚集了许多国内外名流参观,使世界闻名。
图1是宝鸡原申四福五写字楼(图像来源:澎湃信息)
4
从“面粉+棉线大王”到红色资本家
拥抱新的气象
当时到了1949年春天,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上海和江浙一带的民族工商业商人,又开始了大规模的出口选择。 当时的“十大资本家”有9家举家迁徙,出国赴美、去欧洲、跟着蒋介石去台湾。
受此影响,荣氏一族也有成员动摇,付诸实施。
实际上,荣氏家族对国民党很失望:除了当时的趁火打劫的小偷,1948年11月,荣宗敬的长子荣鸿元因“购买外汇”的罪名被国民党政府判缓刑,以50万美元解决,心情一度陷入低潮,1990年让巴西客死。 弟弟荣鸿三、荣鸿庆、荣德生之子荣尔仁、荣研仁等也相继离开了上海。 香港大元、伟伦、南洋三家纺织厂是荣氏家族离开上海创立的。
资金外流,使留在内地的荣氏公司恢复了活力。 “一生,不是坏事,杨逃到过海外吗? 》最后一局,荣德生和荣毅仁父子再三斟酌决定留在大陆,协助建设新生共和国。
1952年末,在无锡市中心的一座小楼里,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的生命接近尾声。 三年后,荣毅仁把1910年购买的梅园捐给了国家,现在这里成了江南有名的梅花胜地,每年春天都有游客编织。
图为无锡梅园(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54年,荣毅仁拉开了申新纺织和政府公私合营的大幕。 多个股东无法理解,担心财产所有被没收。 荣毅仁说:“社会主义是大势所趋,不去也必须去。 如果接受改造,大家可以吃饭、工作、保存费用高昂的财产”
由此,荣家迅速发展了半个世纪的产业,变成了整个国家。 那一年,申新集团成立,荣毅仁担任总经理。 荣毅仁也因此得到了共产党的尊重。 当时国务院副总理陈毅称荣毅仁为“红色资本家”,作为上海市的前市长,为他选择了上海副市长。
之后几十年,荣毅仁在政界上升,1979年创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企业(中信),担任理事长兼社长,打开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 25年后,他再次成为了“荣老板”。 也成为了中信帝国的创始人。
直到1985年,荣毅仁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93年3月到1998年3月,荣毅仁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2005年在北京去世。
荣氏家族产业的归宿:支撑新中国棉线+面粉工业
面粉界的“福新”、纺织界的“申新”这些曾经闻名的名字,在1949年以后也迎来了它们不同的归宿。
面粉
为了帮助甘肃省粮食生产,福新面粉企业于1953年6月将福新四厂的整套设备打折销售给甘肃省人民政府粮食厅。 1955年3月,福新面粉企业拆除了福新六厂的设备,4月福新一厂、三厂裁断。
1955年9月27日,上海市粮食局同意从10月1日开始正式设立公私合营福新面粉厂。 那年11月1日,公私合营福新面粉厂与相邻的公私合营阜丰面粉厂合并经营,命名为公私合营丰福新面粉厂。 两个工厂合并后,有三个制粉厂和具有铸造修理能力的装修厂,基本上成为全能的面粉加工厂。
1966年9月,阜丰福新面粉厂更名为上海面粉厂。 上海面粉厂第一制粉厂(原福新第二面粉厂)于1970年停产,第二年其设备拆除到辽宁等省,另建了面粉厂。
纺织品
1955年9月28日,申新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公私合营。 经过清产评价,上海申新一工厂(纬昌合并)、二厂、五厂、六厂(三明合并)、九厂及相关中华第一棉纺厂、鸿丰纺织厂资本总额为6400万元,占上海全领域合营企业总资本的47.32%。
公私合营后,1957年2月,上海棉纺工业企业成立,实施了领域统一管理。 中华第一棉纺厂合并上海市针织工业企业,申新五、六厂于1958年10月与荣丰纺织印染厂合并构成杨浦棉纺织印染厂。 申新二工厂于1960年合并为上海市仪表电气通信工业局,后改为上海无线二厂。 1966年10月,上海申新纺织总管理处被废止。
同年,申新一厂、申新九厂、杨浦和鸿丰纺织厂分别改为上海第二十一、二十二、三十一棉纺织厂和第二十七棉纺织厂。 无锡申新三厂改为无锡第一棉纺厂,汉口申新四厂改为武汉第三棉纺厂。
“申新系”还支持全国经济建设: 50年代上海申新、永安两系统出资人,与安徽省合作,在合肥市设立了公私合营安徽第一棉纺厂(安纺厂)。 曾经是合肥的纳税巨头,占合肥公司纳税总额的一半以上,也成为了计划经济时代上海支援全国的典范。
5
荣氏家族的经营哲学
荣家历史上的起伏没有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总有荣家自己不变的哲学——无论在哪个时代,荣家的主脉总是非常灵活的,他们不怕屈从和妥协,所以他们在某个时代和政权中从未折断过。
荣氏初代的兄弟俩中,哥哥荣宗敬脾气豪放,气魄宏大,但还是刚毅,不屈不挠,愤慨很多。 荣德生看起来很保守,但善于处理更多的关系,在逆境中向人求助。
剖析百年来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各种表象,商道最核心的规则没有变化。 这个世俗的智慧可能不如理想和志向绚烂,但显然比后者更持久和圆融。
参考文案
1 .中国最神秘的隐世家,从国家副主席到金拱,一半的中国曾经是他家的! 印象主义者,
2 .茂新面粉厂旧居维基百科,2019
3 .荣氏家族“传奇家世”无锡名人文化,
4 .旧中国唯一的基金会:荣氏家族的崛起。 凤凰历史综合,2009
5 .图解公司家:中国的“洛克菲勒”荣氏家族。 中华网,
6 .荣氏家族百年传说。 北京现代商报,2005
7 .《商界往事》张爱民、清华大学出版社、
8 .通过借钱赚钱: 5代以上的荣家传说吕叔春,心鼓手出版社
9 .西迁的“红牡丹”——大后方如何创造工业传说? 刘文祥,澎湃情报
10 .荣氏家族:传说家族的危机轮回。 本财经,2009年
11 .第一章棉纺织业上海纺织工业杂志,2003
12 .第三章牙膏上海粮食杂志,2003
13 .荣氏家族曾经的骄傲---安纺总厂、老合肥经济飞跃的起点万家房地产网、
14 .富过三代:荣氏家族百年兴盛之谜。 这段历史,
15 .民国时代的中国面粉: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产品销售到欧美和南洋的寂寞葡萄酒,
建议阅览。
付一千日元? 弄到一百万美元
实体产业和金融行业的大咖啡聚集的地方
——《扑克-百家研究院》
一对一正确答案领域的投资战略、产业新闻和投资逻辑
百家研究院现在正在进行宏观对冲、投资交易、
黑色产业、能源化学工业、金属、农产品( 000061 )……
扫描下面的图像二维码,等到↓↓↓挑战。
详情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看扑克圈
本文是微信公共平台:首次在特朗普投资者身上发表。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标题:“荣氏家族的面粉+棉纱帝国往事(中国期货祖师爷是怎样炼成的?)”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2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