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11字,读完约11分钟
“我们经历的经济危机样本数量其实并不多。 在近代可能有10次左右。 那么,你是怎么总结经济危机的预测方法和杠杆的“大概”的? ”。
达里奥的回答也很有趣。 宗旨是有人,有社会,就有货币,有负债,有中央银行等社会组织形式。 如果研究所有这些人类悠久历史的样本,就能找到400左右的经济危机及其解决办法的样本,总结出“漂亮的杠杆”和“不好的杠杆”系统。
中国历史上同样有各种经济危机及其解决办法的例子。 但是,农业社会风险很弱,所以成功的例子很少。 失败的例子有国民党金圆券改革、王莽新政、王安石变法等很多。
本文试图运用达里奥美丽的杠杆模式,探讨中国历史上比较典型的成功改革:应对经济危机,最终打开皇朝高峰的例子雍正追征国库负债及其后期改革。
1
康熙四十六年,中国出现了经济危机
。 人们喜欢用“康干盛世”反映康熙、雍正、干隆三朝的经济辉煌,但仔细研究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康熙朝的大部分时期其实不是盛世。
经济上,康熙朝61年间,由于对旧金山、台湾、准格尔的连年用兵,国库几乎每年空虚,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制度性剥削导致税收减少。 康熙四十六年,由于黄河决口,朝廷在需要救援时首次向文武百官借了国库的500万两白银空,朝廷无法救援!
朝廷和贪官污吏战斗的故事,经济上康熙四十六年( 1707年)的大清其实发生了债务引起的经济危机。
我们可以从财政、土地和人口三个方面来看。
从明清两朝的大部分时间来说,大航海时代全世界大部分白银流入中国,我知道中国这个不生产白银的国家把白银变成了硬通货,带来了明清的经济繁荣。
但是从康熙四年( 1665年)开始,为了封锁对局,朝廷相继颁布禁海令、迁介令,使白银的进口量减少了一半以上,但到了康熙八年( 1669年),日本禁止白银出口,因此每年清朝的白银流入量都是以前的十分之一
白银紧缩的情况直到干隆朝初期都没有改善,再加上康熙需要为三藩、加尔丹的用兵购买武器,康熙一朝白银的大致流出量在几百万两左右。 白银不足使民间物价和粮食价格处于通货紧缩状态,因此呈现出“谷物安伤农”的样子。 由于物价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收入一直没有提高,相反朝廷的税收没有提高,康熙朝的财政问题加剧了。
最终康熙一朝,国库白银盈余的年份不到三分之一,康熙四十六年的国库银行最高达到了500万两,但都是以各种名义借给满朝文武的空。 国库名义上只有500万两白银负债,实际上一分钱也没有,黄河水灾直接爆发了清政府整体的经济危机。
康熙朝出现的白银危机本来会导致全国物价的通货紧缩,但实际上在经历了崇祯和顺治朝的动荡和物资不足、价格高涨之后,全国的生丝、米价、棉布长期经历了物价的下跌。 从康熙朝开始,全国土地价格呈不平衡上升趋势,湖广一带土地涨幅小,但福建、江南、直隶等地区土地一直高涨,部分新垦农村土地再次陷入荒芜。
土地价格不均衡的部分理由是因为福建、直隶是国外白银和国内白银的集散地等白银流动不均衡。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顺治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合并现象,满族贵族通过了自己的特权,富甲商户开始通过原始积累掠夺农民开垦的土地。 由于粮食长时间廉价,许多农民不能耕种田地纳税养家糊口,把土地卖给贵族高级化的大户,成为地主的佃农,有些土地就这样荒废了。
康熙四十六年的天灾,农民土地供养不足,全国出现了粮食不足引起的价格上涨,达到了“谷贵伤民”的阶段。
康熙一朝因连年用兵,人口维持在1.3-1.4亿左右,但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平定了加尔丹叛乱后,康熙朝后期几乎没有战乱。
但是太平盛世并没有大幅增加康熙朝的人口。 相反,康熙三十五年-四十六年的十年间,人口呈负增长。 其主要原因是白银通缩、土地合并。 但是,更重要的理由是康熙朝的税制是人头税,各农民家庭只增加新人口纳税,白银通缩和土地合并不能给农民养活新的人口,达到某个个体的人口界限后人口就会负增长。
根据达里奥的理论,上述四种拆杆措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量和度来实施。
拆杆是否成功,要看杠杆率最终是否真的下降了,同时根据实施的措施拆杆会有不同的结果。 一般来说,去杠杆有三个阶段:丑陋的通缩杠杆、漂亮的杠杆和丑陋的通胀杠杆。 为了政治家必须把整个杠杆维持在阶段2,最终不能干净地去杠杆。
中国人记载历史有很大的问题。 我通常喜欢用道德评价历史人物。 比如勤奋,廉政,铁面无私,喜欢评价雍正是好皇帝还是坏皇帝。 但是,通过历史经济数据把雍正放在当时的环境下来看,我认为当时风云人物的选择只是合理的应对,不能评价这个身体的好坏道德。 毕竟,没有人愿意背负永远的污名。
比如康熙四十六年,因为黄河决口,朝廷不发救援之银,情况很糟糕。 朝廷在短期内持续恶化债务危机的话,将进入达里奥的第一阶段——“丑陋的通缩杠杆”阶段。 那样的话,只会动摇爱新觉罗的基础事业,短期的财政政策不能处理问题。 最终,必须通过长期改革解放生产力,最终打开皇朝的顶点。
雍亲王追缴国库债务后,使用的手段非常激进。 他要求借款的大臣,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基层官员,向国库借的银都必须在10天内还清,如果是到期也没有偿还的直接抄家。 由于康熙朝白银缩,一个二货官员一年的俸禄只有一百两白银,这些俸禄不仅要支撑官员家庭的日常支出,还要负担官员整个幕僚队伍的使用度。 当时的官员一套朝服需要十两银子,基层官员从国库借钱是没办法的事。 反观来看,皇亲国戚、朝廷高官,从国库借钱还是为了买田宅,用倒运高利贷,又建戏园讨好康熙。 反正不是不借银行就行的男人,借了就不打算还。 雍亲王对基层官员和王公贵族一律使用的方法确实有不妥,但考虑到封建王朝的贵族特权,不如让基层官员为王公贵族埋钱。
雍亲王也使用强硬手段回收国库三成左右的借款,在执行中向很多官员出售田宅使其破产或上吊。 这时康熙唱着白脸,免除了一些官员的债务,但雍正继位后,必须强制在3年内归还各地的债务。
经济危机爆发后,康熙开始紧缩财政费用,大幅免除了黄河一带受灾者( 603883,股票吧)的税金。 康熙以身作则,捐赠自己的“体己银”用于救援,并呼吁皇子和大臣捐赠自己的工资。 康熙四十六年后,朝廷没有对外大举的用兵和土木等活动。
面对黄河决口的灾难,当务之急是募集大量的救援银行。 明末崇祯帝面对这种情况,采取了大幅提高人民税的应对措施,结果大明失去了国家,流油的东林党金库和江南商人们的家业成了李自成的军费和八旗军的战利品。 清朝康熙年间的应对直接摊派给江南盐商,紧急采购200万两白银进行救援。 而且敢于做事的雍亲王以贪污和黄河不利管理的名义没收了贪污官员,比如湖广布政使张圣弼、湖南按察使张安世、江苏巡抚吴存礼、布政使李世仁、江安粮道王舜等都被没收了家产。
江南盐商和没收贪官的所得才是度过清朝朝廷危机的关键。
当时清朝采用白银作为硬货币,不能像现代金融那样通过印花税转移债务。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实际上,直接铸造董卓制的五铢那样劣质货币掠夺人民的统治者,用铜含量极少的货币与民众进行商品交易,最终导致了货币体系整体的崩溃。
文献表明,从康熙中后期开始雍正年间出现了“九七银”、“九五银”的记载,表明清朝为了应对经济危机,使用了少量贬值货币的方法。 但更重要的是,雍正成为皇帝后,反而要求铜钱的铜成分从原来的5成提高到6成,一枚货币的铜价值比这种货币的等价物高,强制要求铜钱和白银的兑换比例稳定在700:1,民间表示“7成
由于铜钱的铜含量有保证,铜钱雍正后期和白银的比例非常稳定。 到了干隆初期,民间在交易大宗商品(例如田宅)时采用铜币的比例比白银大,相当于处理了一部分白银通货紧缩的问题。
由于康熙和雍亲王的努力,康熙后期没有发生达里奥对杠杆的第三阶段——
“丑陋的通货膨胀消除杠杆”,但真正处理经济问题需要名义gdp增长率大于债务增长率,本质上雍正要求通过改革释放生产力,使社会劳动生产率大于债务增长率。
应该说雍正时期有几个良好的生产力提高条件。
1 )农业本身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大航海带来的美国玉米和土豆可以突破中国人口1亿的千年瓶颈
2 )清朝疆域有大片农田,可以继续开垦。
这两个客观的生产力条件是一切改革成功的前提。 雍正遭遇公元3世纪这样的小冰期,农业生产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即使是神仙也不能阻止帝国的灭亡。
3
雍正新政开启盛世高峰
雍正继位后,深感帝国危机依然严重。 财政问题对官员国库的借款问题依然没有根除。 因为这雍正推进了一系列处理帝国财政问题的改革,最核心的是两个。
1、将人头税变成财产税的“摊位入亩”
清朝初期一直实施的人头税制度(税收摊派给劳动力)。 清入关以来,中国百废待兴,大片荒芜的田地可以等待开垦耕作,人口也在经历战火后,有逐渐增加的诉求。 因为在这个初期实施人头税可以很好地支持帝国的财政。
但是到了康熙朝中后期,由于许多特权阶级的土地合并,出现了人头税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帝国的财政。 这是因为有必要把人头税改为财税“摊位入垄”,对拥有大量土地的贵族阶层征收重税,打击围城,减轻无田产农民的税收。 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人口生长,恢复生产,鼓励农田新开垦。
2、调查地方隐性税收,回收朝廷重组地方财政的“火耗归公”
康熙朝地方财政一直很困难,地方政府需要钱来维持政府的支出。 因为这个地方政府在为朝廷征税时通常故意夸大地方的征税价格。 这就是“火的消耗”。 实际上,地方是自己给老百姓加税收,留在地方金库里。
雍正新政没有强制要求地方取消“火耗”,但要求各地方政府调查真实的“火耗”后交给朝廷,朝廷用“养廉银”等方法重新分配给地方。 这样的利益是使地方隐性收入阳光化,同时提高地方官员的正当俸禄收入。 据一项统计,消费者回公后,地方人民享受了约1、2成左右的税收减免。
雍正的改革触及了权势的既得利益,因此新政的推进极为困难。 比如为了准备“摊位入垄”,从康熙四十年开始,朝廷要求各地测量土地面积,但由于各地根据自身利益层层申报,康熙一朝也没有完成全国土地的测量事业。
雍正新政为雍正改变了一世的骂声,雍正新政改革的效果明显,雍正执政13年间,国家库存银行增加了7倍,最高有5000万两白银。 生产力解放了,全国粮食价格开始温和上涨,土地价格开始下跌,全国人口几乎翻了一倍,在干隆时期又突破了3亿人口。
结语
1997年,电视剧《雍正王朝》大受欢迎。 当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际,中国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主持新政的朱镕基首相以“前往地雷原”的勇气坚定了全国人民改革杠杆的决心。 2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经济形势再次进入了非常严峻的时期,新的杠杆改革成为了话题。
国际形势不稳定,/ [/k0/]到2019年看到所有资产的达里奥于7月宣布在中国设立了3000亿民间募捐。 他是看中国还是空看中国?
等等,我们看吧!
参考文献:
1、《清代中国的物价和经济变动》,岸本美绪。
2、《两次世界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刘鹤;
3、《大体》,达里奥;
本文最先发表在微信公共平台上:港股的那件事。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标题:“三百年前,中国有过一次非常漂亮的去杠杆改革”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