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0字,读完约4分钟
张季鸾,名炽章,山东邹平县人,从小学习,熟读四书五经。 1906年去日本留学,首先进入东京经纬学堂,然后转到东京第一高等学校主修政治经济学。 1911年初回国上海《民立报》,他的新闻行业生涯从此开始。
1926年9月1日,胡政之、吴鼎昌共同举办了《大公报》,成为张季鹄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大公报》成为辉煌的起点。 《大公报》续刊第一天,张季鸾写了“本公司同人志趣”一文,阐明了该报“不党、卖不出去、不是我、不是盲”的发行主旨。 在主办《大公报》15年的时间里,他不仅统一了文案,编排了栏目,设计了版面,还反复写了时评政治论。 他的社会评论饱含民族之声和人民愿望,思路清晰,贯彻时事,文章尖锐,稳健明达,不温暖,让网民听后忘记了疲劳。 根据留下的篇幅,他的社会评论可以长也可以短。 重大事情篇幅小时,他能推敲文章击中要害。 有事情但篇幅多余的情况下,他旁征博引,引用经典,复印流利,一点也不邋遢。 报纸在排版过程中可能会有突发事件。 因为很着急,他可以写一段快递排一段,边写边排,出样品后,他可以加点润色印刷。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当时蒋介石说:“结婚有利于革命。” 天张季鸾在《大公报》中写下“蒋介石的人生观”的句子,用笑和怒号的文笔嘲笑蒋介石。 给网民留下了“大公报”敢骂蒋介石的深刻印象,一时成为了好故事。
1936年冬天,国民党政府逮捕了救国会领导人沈默儒、章乃器、邹禄勇、沙千里、李公朴、王造时、史良等,历史被称为“七君子案”。 “七君子”被解除苏州,由江苏省高等法院审理。 这一事件半年来,法院捏造了“罪状”,拼凑了“起诉书”,刊登在中央社发的各大报纸上。 因此,“七君子”正面对立,虽然也写了正义言辞严厉的“答辩状”,但国民党当局不允许各报发表。 救国会派胡子婴要求找到张季鸾刊登在《大公报》上。 张季鸾此前听说“七君子”和国民党政府达成协议,所以所谓“答辩状”只是演戏给大家看,所以一口拒绝了。 胡子婴说:“国民党的引退计谋,完全是痴心妄想,“七君子”不仅不“悔过”,还以狱中不吃、不说、不写的“三不”对策与国民党抗争。 如果能发表“答辩状”,不是会正面痛击他们吗? ”。 张季鸾听到这句话,马上抄下电话通知部,说:“《抗辩书》明天上报纸,不需要送去审判。 ”。 张季鸾这次通过违背当局禁令的正义行动,得到了舆论对“七君子”的广泛支持。 然后,张季鸾写信给蒋介石,述说利弊,劝三思。 7月31日,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无条件释放“七君子”。
1937年2月15日,《大公报》发表了记者范长江写的《动荡的西北大局》一文。 这是突破国民党当局禁令的爆炸性报道,如拨云见雾,向全国人民展现中华民族团结战斗的希望,震撼上海滩,传遍全中国。 蒋介石看了大发雷霆,去骂张季鹄。
张季鸾一辈子当官员,集财没意思,后面什么也没有。 据说他临终前手头只有十块钱。 张季鹄在老年得子,朋友赠送金银饰物祝贺。 当时《大公报》呼吁民众踊跃捐款,救济难民。 张季鸾想把这些礼物捐给牺牲者,夫人想留下两个作为纪念。 张先生说你只有儿子可爱,不认识比他可爱的多个孩子。 因为父母被敌人杀了,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他们想要我们的救助! 夫人全心全意地捐赠一切礼物。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在重庆病逝。 周恩来,邓颖超送哀联,肯定了他的一生。 毛泽东认为“多次团结抗战,为国家奏效”。
周利成的文案《民国人物与天津》至此出版。 从下期开始,本栏将连载侯福志的系列复印件《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 ——编者
标题:“一代骄子张季鸾”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7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