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46字,读完约6分钟
今年80岁的冀德良老先生很瘦,戴着老花眼镜,看起来很好。 老先生家住在金山区金山卫町金康花苑居民新村3楼,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自家30平方米的基础车库里。 这里的老母亲留下的梳妆台,成了他的桌子。 三个旧柜子里装满了书和资料。 这是“书房”。 退休20年来,冀德良每天用这支笔耕种,82万字的《金山卫春秋》,充分看到他付出的勤奋。 因此,业界同行尊称俞德良老先生为“农民史学家”。
我从小就喜欢写作
有人推测俞德良老先生一定文化程度很高,只有熟读《四书五经》,才能取得这样的成果。 否则,冀德良小时候是家里的兄弟俩,他是长子,读完中学回家参加了农业生产。 他现在能拥有著作等身体,是俞德良对文史研究的执行,从小就喜欢写作,特别热衷于文史研究,乐于付出。
俞德良告诉我们,解放前,俞家是金山卫乡下的望族,他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的熏陶,家父珍藏的《俞氏家谱》和《黄廷广记》等古籍,是他少年时迷恋的读物。 中学毕业后,冀德良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其余,喜欢翻阅家书。 1954年,19岁的冀德良作为技术人员来到家乡抽水站,这项工作空余时间很多,他一点时间也不错过,开始了《俞氏家族》的研究。 这本《俞氏家谱》写于隋朝的开皇年间(公元589-600年),全书从第一卷到第十二卷,不少不熟悉的语句,俞德良多次通读。 他又熟读了一至六卷《黄廷广记》,这是一本记载金山卫历史的史书,深深地感受到了金山卫历史的博大。 他想如果能扩大《俞氏家谱》和《黄廷广记》写金山卫的历史,该多好。 俞德良是这么想的,努力这么做。
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有同情心,无论事业变动如何,都多次收集金山卫的沿革、军事、天文地理等资料,直到1995年退休为止,把事业后的余力时间花费在写文史的资料积累上。 1964年,他已经完成了20万字的《金山卫简史》初稿的写作。 在这个时间段里,冀德良老先生最遗憾的是“文革”时期的破四古,他为了避免讨厌,把家里的旧书全部烧毁了,《俞氏家谱》和《黄廷广记》也没能幸免。
业余编史困难很多
退休了,从此俞德良有时间,他把第一份精力放在编辑史上。
修文史,最重要的是史料的真相。 俞德良是“民间,业余”,他为了考证史料的真相,跑去苏浙沪的主要图书馆查资料。 俞德良对自己有规定,去朱泾、松江、嘉兴等50公里以内的图书馆,就骑自行车去。 50公里外的杭州和合肥图书馆开车去了。 起初,很多图书馆都没有复印业务,俞先生看了有用的资料用手抄。 为了写《金山卫春秋》,冀德良积累的手稿笔记本有50多万字。 写《中国侵略日本军金山卫上陆纪实》一书时,冀德良的一村挨家挨户访问,听了无数故事后,把这些故事的片段写成了惨状的全貌。 在成书的过程中,为了统计“金山卫被杀害的1036名农民”这个数字,每个金山卫町的村落都奔走了6个月。
业余编史,有的困难真是意外。 当时俞德良编志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平时有以家为中心,委托朋友审阅和校对的书,必须把资料搬到朋友家。 2000年4月,俞德良将《金山卫春秋》初稿送到朋友家校对。 装麻袋的原稿是近50年收集的各种金山的历史资料。 朋友知道这个麻袋资料的“分量”,晚上把他吊在梁上以防丢失。 每个人都认为夜贼来访,挂在横梁上的一定是贵重的东西,背着麻袋被偷了。 第二天,俞德良知道书稿被偷了,焦急地燃烧着,在几十里见方的废品收购站寻找。 我还付1000元悬赏金,想让小偷还给我。 这样找了整整半个月,还是没有把原稿还给我。
俞德良老先生告诉我们原稿被偷了。 眼里充满了泪水。 他说。 “当时,我想放弃,但一想到多年过去了,就鼓励我说自己有尽头。 我没能抛弃以前的工作。 ”。 于是俞德良根据部分保留的草稿重新开始编纂,8年后出版发行了82万字的《金山卫春秋》,内部的辛苦只有他真正知道。
为子孙执笔不辍
没有民间历史、经费、办公用房,都要自己克服,都靠热情。 俞德良的史书编纂,真不名利。 82万字的《金山卫春秋》,第一章是冀德良写的,他的书的签名是“常务副主编”,把主编的职位让给了别人。
从2008年开始,金山卫地区由78岁的老年人成立了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冀德良担任了会刊《康城春秋》的印刷等工作。 他负责调整的会刊印刷费的近一半是俞德良自掏腰包。 老允说,每期印刷费300元,“有退休津贴,可以负担”。
俞老先生为编纂金山卫史料,乐意支付。 同事说,到2008年初,俞老为了编史,去的车旅费、印刷资料费共计1.8万余元,老俞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 那时正好出版了俞德良写的《俞氏家训》一书,一位区领导知道俞德良的情况,亲自出线的教育机构购买了1000本《俞氏家训》,这还清了俞德良为写历史欠的1.8万元债务。 这也是俞老先生一生收到的唯一的“稿费”。
从退休到现在的20多年间,冀德良老先生的著作很丰富。 到目前为止,除了《金山卫春秋》一书之外,还有《俞氏家训》《知书道理》《昭武将军方鸣谦传略》《侵华日军金山卫上陆纪实》等书。 他说:“为了让子孙了解金山卫的历史,无论自己多么痛苦和累都愿意。”
俞德良为了编历史矢志,感动了弟弟俞仁良。 俞仁良原是中学语文老师,擅长研究古文。 被哥哥感化后他编译了《礼记翻译》、《正德金山卫志今译》、《荀子翻译》等稿子,俞家的两兄弟在金山地区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编史世家”。
现在80岁的冀德良伏事件的时间一长,就有点头痛,视力也下降,但他至今仍不辍笔。 他的桌子上有两本书正在编纂,《黎氏世家》《黎氏家庭教师》。 《永联村志》今年也将出版。 这时,我想起了著名书法家沈思泽老先生对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的评价“金山精神”四个字。 还提醒了有名诗人臧克家的诗句。 “老牛也解决韶光贵,不要鞭策自己”。 这不是冀德良老先生的真实写照吧?
标题:“俞德良:好一个农民史学家”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7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