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339字,读完约16分钟
灵魂有质感,特别是当他的一生和质量结缘的时候。
但是我们试图用文案触摸和再现他的精神气质,但发现并不简单。 因为在他的和平与儒教的面貌下,有这样博大精深的人生领域,就像他开创的中国质量管理科学。
没有他,“质量”这个词在中国可能会是另一种写法。 但是,怎样才能进入他的“管理”精神领土?
现场! 我们想到了现场。
现场是他质量管理论的精髓现场是他一生最重视的。 在他今世生命的最后现场,一定会留下思想感情的各种痕迹。
遵守一生的质量标准
4月9日,他去世6天后,怀着敬慕和期待,我们进入了刘源张院士遗体告别仪式的现场。 上午10点,仪式开始,人们轮流进入八宝山墓地东礼堂。 慢点,慢点,慢点,这位89岁老人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生涯,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现在他不平凡的一生和为中国质量付出的辛苦,又在大家眼前展开……
1956年8月的一天,来自日本的兴安丸号轮船停靠在我国天津港( 600717,股票吧),30多岁的刘源张从船上登陆。 大海已经在后面了,他更进一步说:“终于到家了! ”心情激动。
回国投身国家建设的刘源张迫不及待地在自己的员工志愿者表上写上了“长春一汽”。 “我从小就喜欢车,学习的是质量管理,如果去长春一汽,正好有用。”
但是不久,刘源张收到了一封信。 “欢迎来到力学研究所。 你的专业知识一定能在我们的“运筹学”小组中发挥很大作用……”,当时与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长钱学森签名。 就这样,应钱学森的邀请,刘源张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开始建设新的运筹学研究小组。 从此,刘源张与中国的质量管理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日本学习经济学,在美国主修运筹学,在中国怎么做质量管理? 刘源张一时抓不住头。 “连我们工厂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怎么研究工厂的质量管理? 就这样吧。 去各地的工厂跑一个月,了解现实情况吧。 ”。 钱学森向刘源张派遣了第一份工作。
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北京国棉一厂、长春一汽、东风电视厂……从那以后,大江南北、各行业、大小工厂从未停止刘源张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步伐。
1960年,长春的冬天特别冷。 在长春一汽车辆厂,刘源张围着机床转,有时弯腰仔细看,在笔记本上画画,低头沉思。 他领导专题小组啃着“硬骨头”。
那时生产的解放卡卡车在驾驶杆的下端有涡轮蜗杆,是控制左右轮同步转向的重要部件。 但是,这个重要的零件的质量出了问题。 加工这个零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压力机,机床是前苏联援建的最新式机床,每天只能加工200个零件,废品至少有两三个。
对于连“老大哥”都处理不了的这个质量问题,刘源张说了一句疯狂的话。
从哪里开始? 不进入现场怎么能知道呢?经过实地调查,刘源张摸门说:“从加工操作的年轻女师傅开始。 ”。 大家一边打扫她的地板,递给零件,擦机床,一边注意她的操作动作。 几天后,刘源张等人有500多个测量数据,绘制了波动图和控制图,计算了集中统计分解的结果。 最后,质量问题的原因终于被发现了。 原来是机床一端床上的衬垫,磨损了3微米,这3微米带来了很高的不良率。
刘源张一发畅销,从此起了“工厂医生”的绰号。
“质量管理的本质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1957年首次访问上海工厂后,带着“美国理论如何与中国实际联系”的问题去看、思考和做。 ”。 在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生涯中,“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流过刘源张的血液,这是他遵守了一生的质量标准。
“搬运者”带来品质的灵魂
告别式会场的大型显示器上,播放着次女刘明为告别式特别制作的视频。 精心挑选的一百张照片是刘源张一生的缩影。 这是在棉纺厂操作纺纱机时拍的。 这是戴着头盔在公司岗位上进行调查。 这是与工人们谈笑风生的体验……一张照片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照片中表现出的品质的感情,流淌在人们的心中……
1978年冬天,鄂西大山中,寒气逼人。
从武昌开来的202路列车慢慢在十堰站停车。 刘源张刚从车里出来,急忙拉进车里,赶路。
二汽的产品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这次,特别邀请刘源张去现场,困了。 没想到这次临危生命会成为刘源张和二汽续集20年缘分的开始。
总装厂,刘源张看见组装工穿着厚棉袄工作。
“厚衣服不是会妨碍工作吗? ”。
"工厂很大,两端的出入口都很大,没有暖气,所以只能这样穿. "
“这不行! 现场一定要打开暖气,同时在出入口设置风墙。 不限于长江以南不供暖的国家规定,地产合适,保证质量是第一重要的意义! ’”
刘源张也听到了“组装,不学就能做到”的话。 工厂雇了一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民工,组装工的工资比其他工种低。
刘源张马上对厂家说:“这是不对的! 前面各工厂的各职种工作不能在这里搞砸。 要对装配工进行教育训练,提高工资待遇。 没有一流的组装工就没有一流的卡车。 ”。
隐形的两个小建议是刘源张20年来为二汽总装厂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
刘源张总说:“我只是个搬运工,把西边的东西搬东边,把东边的东西搬西边。 把研究室的东西搬到工厂,把工厂的东西搬到研究室”在日本、美国留学时,刘源张做梦也没想到中国产品的质量改善是从打开暖气开始的。
1957年在北京东郊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学校举行了第一全国质量管理讲习班,之后到全国宣传的全面质量管理从1977年在清河毛纺厂点燃中国qc集团的星星之火开始,到1980年代推进了qc集团燎原之势1979 自1985年担任国防科工委军事产品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以来,到2002年参与了“中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重要研究。 自1979年参与建立中国质量协会以来,参与起草《质量振兴纲要》、《质量快速发展纲要》,每年获得第一届国家最高质量奖励——中国质量奖……刘源张在中国大地上播种第一批质量管理的种子,而且对他的精心照顾和细心
拒绝时看品行
这是遗体告别厅的特别场景。 人们在刘源张的遗体前鞠躬表示哀悼时,突然,一名中年男子扑通一声屈膝,在遗体前打了三头。 他眼里含着眼泪,嘴唇微微颤抖,全身因巨大的悲伤而抽搐。 这身体是刘源张的学生孙长鸣。 这个特别的行动引起了我们对他的采访。 他的悄悄话带我们去了五十多年前……
1956年,孙长鸣就职于中国科学院。 “当时小刘刚回国,我经常在单位看到他,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很沮丧。 当时我只知道他是科学家,但不太知道。 ’”
知道刘源张的研究方向后,孙长鸣萌生了成为徒弟的想法。 有一天,孙长鸣来到刘源张家说:“刘老师,我想成为你的学生。” 那时,刘源张正在搬家,被他突然的行为吓到了。 看这个年轻人,小刘总是不冷。 “为了名,为了利,请回去。 质量差无名。 ’”
撞到鼻灰的孙长鸣懊悔地就放弃了。 转眼之间就到了1980年。 3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会上,关于教育的话题正在热烈讨论。 轮到孙长鸣发言时,他突然站起来大声说:“我想以刘源张为师。” 刘源张吓了一跳。 现场一时沉默,但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在大家的证词下,孙长鸣终于如愿以偿,成为刘源张的学生。
“为什么一定要以他为师? 他不但学问高,而且漂亮,因为人漂亮! ”。
孙长证明这句话是真实的。 这是另一个学生作证的
“啪”地站在旁边的马仲器真的吓得浑身发抖。 我看见刘源张的脸变白了,刚才拍了一只桌子,在空里停了下来,好像要重重地落下来。 近三十年来,马仲器从未见过老师这么生气。 刘源张的行动也压住了桌子对面某公司的负责人,害怕得不行。
“我刘源张这么多年没做过违背质量的基本事情。 否则,这个奖一文不值! 就算想让我作弊,门上也什么都没有! ”刘源张指着那家公司的负责人,毫不留情。
原来,一年一度的全国质量管理奖评选迫在眉睫,刘源张是评委之一。 一家公司找到了他的家,希望他在选拔时“多多关照”。
刘源张严词拒绝后,对方还没有放弃,就带走了一位领导人施加了压力。 这次刘源张真生气了!
“现在在公司,名义上雇佣了我做顾问,其实我想因为我的关系得到更多的奖。 这样的顾问,我都是冤枉的! ’结果,公司想抢他的后门但没有成功。
被刘源张拒绝的不仅是公司负责人、部门领导,还有更高层的大佬。
1986年7月28日,刘源张在北京京西饭店参加国家学位委员会管理学科评议组会议。 晚饭后他在酒店开会时被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朱镕基邀请到自己的房间里。
“刘先生,你不想当官员吗? ”。
“你要当什么官员? ”。
“副部级的。 ”。
"副部级不做,正部级还可以考虑. "
"别开玩笑了,我是代表总理和你说话. "
“我知道。 你在找新成立的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吗? ”。
“是的。 ”。
“我做不到”
没想到,刘源张就这样拒绝了。
“第一,我是研究学问第二,我不好交际。 第三,我不懂政治。”。
从此朱镕基把刘源张的称呼改为“教授”。
“哈哈! 他一定看到了我是只能勉强当教授的材料。 ”。 刘源张的笑声,一如既往地清爽动人。
热爱“家”的质量达人
表情平静的刘源张,躺在花丛中,笼罩着鲜红的党旗。 这是祖国给这位老人的最高荣誉。 祖国啊,祖国啊,多年前,那是让大洋彼岸学者的灵魂拥有梦想的两个字……
1956年的一天,在美国完成学业的刘源张正在准备回国时,美国移民局的人按了他家的门铃。 对方证明来意后,递给刘源张三张纸。 第一张纸上印着几个有名的机构的名字。 必要时,刘源张可以选择以上任一项去工作。 第二张纸是银行希望贷款购买的资料。 第三张纸是对方帮助刘源张申请“绿卡”的材料。 也就是说,只要刘源张愿意,员工、房子、“绿卡”都有。
但是刘源张拒绝了对方的好意,毅然决定从日本回国。 “美国再好也不是家啊。 留学不是为了祖国吗? ! ”。
“妈妈,洗脚——”孩子真的充满了幼稚的声音,拿着水盆摇摇晃晃的样子,妈妈松了一口气。 电视上的这个公益广告是刘源张的最爱,温暖的母女爱情瞬间融化了刘源张的心……。
他17岁从青岛坐船去日本时,想起弟弟背着被子跟在他后面,边走边哭,送他到码头。
他想起“文化大革命”被秦城监狱抓到时,长女欣儿才六岁,小女儿明天才三岁,家族责任落在比他小九岁的妻子张宁身上。 失去自由八年多,漫长的夜晚,妻子和女儿每晚都出现在他的梦里。
他刚回国时,自己每月领150元工资,给母亲寄50元,给妹妹寄50元,想起剩下的50元将成为自己的生活费。 他希望家人会变得更好 ……
刘源张总是回顾自己半个多世纪的质量生涯,似乎充满了偶然。
中学时代,成为工程师是刘源张的梦想。 1942年,他从燕京大学准备去日本读机械工程,辗转反侧,最后进入京都大学读经济学。 期间,偶然了解了质量管理的概念,偶然进入了用统计学解体工业质量管理的新行业。 1950年10月,刘源张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学习。 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刘源张以长春一汽的员工为目标,受钱学森的邀请来到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开始了半个世纪以上的质量员工……
正是这些大小“偶然”使刘源张为了中国的质量事业向东奔西跑了50多年。 在几十年的学问和就业岁月中,有喜悦和悲伤,有骄傲和失望,但刘源张始终没有改变初衷。
“这些‘偶然’中还有一个‘必然’,那是对‘家’的爱。 在海外的15年间,我一直想家,所以回来后想让家里好一点。 这所房子不仅是作为自己的小“家”的我的个人家,也是作为大“家”的我的国家。 家里有生活质量,国家有快速发展的质量,两种质量都依赖产品的质量。 如果国家和国家相处得好,首先要把产品做好。 所以我只要好好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可以说忠孝两全! ”。
年盛夏,国务院《质量快速发展纲要》起草专家会议在北京远望楼酒店召开。 刘源张作为专家小组的领导,主持和讨论《质量快速发展纲要》的战术构想和第一观点。 专家们就一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把是否实施质量强国战术写入大纲。 许多专家认为中国必须走质量强国之路一些专家提出,现在的战术有“人才战术”、“科教兴国战术”等很多事情,质量强国战术很难接受。 刘源张静静地听大家讨论,最后要求发言:“我只说两句话,一是我做一辈子质量,实现质量强国是我的梦想。 二是追求和享受优质的生活,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 不实现这个梦想,我死不了! 》刘源张一锤在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快速发展纲要》中规定了“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家”是万里迢迢也连接游子心灵的线。 “家”是被监禁但温暖全身的灯。 “家”是为之奋斗的幸福港湾。 从小时候到“家”到“家”,刘源张深爱着,有着无悔的爱。
情有“忘恩负义”的意思
在告别仪式上,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缓和了现场的悲伤和厚重气氛,让送我最后一程的人们,充满了淡淡的温情和空奇妙的味道。
随着第一乐章的缓慢旋律,我们跟着告别行列。 接近他遗体的脚步,朦胧又停滞,在心里,随着音乐的起伏,是放不开,分不开的感情,酸辣,释放五味杂陈的爱……。
年11月的一天,刘源张去了公干,得了帕金森病的妻子一个人离开了家。 他回家了,怎么也找不到张宁的人。 这就催刘源张了。 顾不上年老的身体和就业后的疲劳,到处拜访邻居、亲戚、朋友。 之后,盯着海淀区的所有监视设备,从下午到凌晨3点,刘源张在大家的帮助下,找到了妻子。
刘源张长吁短叹,瘫在沙发上。
“没有她就没有我的生命,我的家,我的事业。 》刘源张把《感恩之路——我的品质生涯》一书献给了妻子张宁。 他说:“我40岁进了监狱,她30多岁就成了“寡妇”。 一守就快十年了。 现在尽量不要出差,出差中也每天给她打电话,弥补过去的缺失。 ”。
年轻的夫妇老伴着。 妻子记忆力严重衰退,刘源张向医生问药,他一在电视上看歌记忆力就衰退,自己在家教妻子唱歌,现在每个家庭聚会,妻子都可以和他一起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
考虑到刘源张自己的身体也逐渐不给力,在海外的两个女儿整天给老夫妇叫保姆,刘源张总是不答应。 “这是上帝给我的机会。 年轻的时候她照顾我,我被抓进监狱,她也照顾这所房子。 现在老了,病了,终于有机会照顾她了。 这件事,谁也代替不了。 你必须自己做"
情有义,感恩,守信用就是刘源张。
突然,你回来了
我的初恋。
五十年前的眼泪
还在我胸前。
五十年前的痕迹
还没有擦……
这首诗是孙长鸣送给刘源张的。 他说他被老师的正直感动了,被老师不知道的爱情故事感动了。
是1940年代末的事了。 当时还在日本留学的刘源张认识了日本女性悦子。 那个盛夏还没有过去的季节,为了两个年轻人见面,每次都要从水道桥坐jr线,往返两个小时左右,但绝对不远。 两个人在武藏野的山丘上闲逛,牵着手仰望天空空,讨论文学名着……
1950年底,刘源张去美国进修,因此(用他还没有出版的第二本《感谢录》的原稿来说)成为了“忘恩负义”。 从那以后,两个人依然互相担心,但不能连理。
1988年6月,近30年后,过了花甲的两位老人在东京新宿三丁目的俄罗斯料理店久违地再会,但约定“从此不再见面”。 2004年,刘源张去了日本,在年轻时去过和住过的地方转了一个月,但因为这个约定,没有去东京。
这份爱情,成为对家人和事业的爱,埋在他心底最柔软的角落里。 直到他去世前,刘源张对小女儿说:空去日本看悦子,叫我阿姨,拜托了。
遗体从离别现场出来的时候,正午附近的太阳,充满喜悦地照亮大地,天蓝色有点异样,微风温暖淘气。 这是北京春天少有的好天气,但我们因悲伤而有点窒息。
我们曾经进入这个老人的遗体告别的现场,看着追忆的过程,听着人们关于他的话。 但是灵魂现场呢? 我们可能真的进去过,也许身体真正的灵魂现场,从来不完全知道。
让老人安息吧他对灵魂最大的慰藉是继承他的品质事业,圆他的梦想,发扬他的爱,他的品行。
标题:“走进灵魂的现场我国质量管理科学开创者刘源张院士追忆”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