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31字,读完约8分钟
文/本财经香港站站长彭琳
不管哪个监督管理机构主导上市批准,提高香港股票市场素质最终都需要在公司管理的改善和规范上执行。 改革市场结构是推进改革的漫长道路中第一步的尝试,无论将来制定法律条例、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改善投资者教育,都不是重要的,也不是困难的。
从年开始,香港市场倒闭,壳股妖股气焰高涨,经过投资者民怨沸腾的两年,很多内地投资者也在受苦。 上个月,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证券交易所终于在“众望所归”下发表了联合咨询文件,建议改善现在的上市监督管理。
出乎意料的是,文件出来后,行业突然炸毁了锅。 其中,代表200多家香港当地和大型国企的香港上市企业商会,副主席罗嘉瑞建议“让香港市场积水”。 香港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张颖则说:“会降低过度的监督管理、香港的竞争力和自由度。” 据本财经报道,香港律师协会向会员咨询,表示反对。 甚至美银美林等外资大行,本来也是上市监督管理改革的坚定支持者,最近态度也开始改变。
失去香港证券交易所和上市审查的主动权
“sfc (香港证监会)故意在6月大家休息的时候按这个咨询! ”笔者金融界的朋友愤慨地说:“9月大家都回来很忙,咨询马上就结束了。”
引起这一争论的咨询文件的核心建议是变更港股上市批准的框架,在由现有港交所上市科和28人组成的上市委员会中增设“上市政策委员会”和“上市监督委员会”。 其中解决有争议公司上市申请的是上市监督委员会,6个成员中有一半来自证监会,另2人是证监会有权拒绝委托的上市委员会正、副主席,受到业界批评完全由证监会主导,现在的上市委员会
另一个上市政策委员会为现港交易所上市科的行政人员进行事业判断,以此作为相关人员报酬的参考指标。 根据业界意见,这项安排并不是使上市科独立,为港交所的事业目标(也就是吸引越来越多的公司来港上市)提供服务,而是等于从公司申请上市之初就贯彻证监会的构想。
换句话说,如果实施咨询中的建议,将来港股上市的主导机构是香港证监会,而不是联合所上市委员会。
对许多香港资深金融官员来说,今天的场景仿佛历史再现了。 13年前的2003年,香港市场也被“妖股”所困扰,舆论纷纷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素质。 当时,由专家组成的小组将上市批准的功能交给香港证券交易所,使香港证监会成为唯一的监管上市企业的法定机构。 香港证券交易所从事上市审查有“利益冲突”,认可了自己的顾客,因此香港企业法改革委员会主席罗杰士法官说,等于“管理生菜”。
争论的部分原因来自更早的2000年,香港证券交易所从过去的会员制机构变成了上市企业,大大改变了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管理结构。 会员制交易所不以利润为前提,进行上市审查毫无瓜田李下的嫌疑,成为上市企业后的香港证券交易所基于股东的利益,开始受到外部质疑其中立性。
但是,当年的咨询结果不支持主导证监会,香港证券交易所最终保存上市审查权,扩大证监会可以监视上市申请细节的“双重档案制度”,对一些上市规定具有法律效力
谁不信任香港证监会?
香港政府和上市结构改革的支持者认为监管独立是国际潮流。 香港、新加坡继承了旧伦敦模式,使交易所具有监督管理功能,伦敦于2000年将上市审查功能交给上市管理局( ukla ),美国的上市审查主体是证券交易所( sec )。 香港证监会主席梁定邦指出,这次框架重组是香港更接近国际市场的一步,更确定证监会原来掌握的话语权,提高上市批准的效率是进步。
上市监督管理由证监会主导,使香港股票市场和内地股票市场在监督管理上走上更好的轨道。 根据新的咨询文件,“证监会和联合处在政策问题和监管决定方面更密切地协调,有助于提高香港与内地及其他海外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交流能力。 ”。 熟悉香港政府财经政策制定的人指出,证监会站在新股上市批准的第一线,随时能表达中国证监会的信息和新股相关问题,也是改革的一大目的。
但是,让证监会站在新股上市认可的第一线,可能不是多个金融行业的人想看到的。
上市企业商会副主席、鹰君集团( 00041-hk )主席罗嘉瑞表示,证监会主导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市场现在是“潭死水”,“我以前在房托上市(指冠君产业信托( 02778-hk ) ),但房托市场不行。 他担心,如果港股的上市全面由证监会主导,监管严格的情况可能会大大损害流动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英国伦敦,上市审查权从伦交所转移到英国证监会主导的上市管理局后,伦敦第二年新股的发行量下降了近一半,市场流动性的排名也从当年的世界第二位下降到现在的第十位以后。 “作为证监会和证监会下属的上市局,当然不是不希望市场更好,但他们肯定没有接近市场、理解市场诉求的诱因”,不想命名的金融业界人士说:“作为监管机构,上市有功绩,
曾经在香港证监会工作,负责上市的产品方面的人也对笔者说,证监会是上市中的最后一级,“不管谁错了,我们都不能错”。 这是因为上市公司对再小的潜在风险也保持警惕。 2年前,阿里巴巴有意来香港上市,他说“证监会从一开始就不赞成淘宝这种业务模式”,在内部会议上反复整理蚂蚁上市可能接触到的规则条文,聚焦于最终引起社会争论的该股同权问题
市场素质和活力的平衡木
香港作为世界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声誉和名声如生命。 上市公司素质持续下降,即使短期炒作繁荣,最终投资者也会因市场监管、保障不足而离开,在世界金融市场失去竞争力。 从过去两年新上市企业频繁受到质疑和狙击的情况来看,香港股市改革已经在弦上。
但是,在香港这样以金融为命脉的城市,每天都在平衡木上行走。
平衡木的另一边,如果上市审查太严格,公司上市的财务和价值成本就会增加,很难把握今天瞬息万变的市场。 公司的上市、收购、再融资等问题,如果全部满足低风险的监督管理要求,金融市场的激活度会大幅下降,影响市场地位和各金融机构和员工的生活。 13年前类似的改革建议没有被接受,这次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充分的支持,考验香港政府和监督管理机构的妙招和智慧。
另外,几十年来,一直困扰着香港股票市场的壳股、妖股、僵尸股,能否只通过收紧上市批准来处理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利益冲突,同样值得深思。 最近,据当地媒体评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有否决权,但在此前著名的洪良国际ipo假事件中,证监会没有采用否决权,顺利上市。 将来,即使证监会站在承认的第一线,也未必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
阿里巴巴“同股同权”争论暴露的另一个问题是香港明显缺乏保护投资者的法律,特别是像美国证券法那样,缺乏比较投资者所在地而不是上市公司注册地进行执法的部分。 现在香港的上市企业大多不是当地注册,但香港的法制在公司上市后“变质”,失当行为的制约和监督管理能力依然有限。
不管哪个监督管理机构主导上市批准,提高香港股票市场素质最终都需要在公司管理的改善和规范上执行。 改革市场结构是推进改革的漫长道路中第一步的尝试,无论将来制定法律条例、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改善投资者教育,都不是重要的,也不是困难的。 香港政府为了推进改革,必须有把业界和舆论聚焦于共同的改革目标和愿景的能力,不要为联合所和证监会的“权斗”幻想耸立脚跟。
介绍了北大毕业后在香港留学,工作多年,切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的枯荣动乱。 )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览越来越多精彩的文案。 点击微信接口右上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关注。 意见领袖为你提供财经专业行业的专业分解。
标题:财讯:香港证监会“夺权”港交所?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9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