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18字,读完约10分钟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李扬
全球危机进入下半场。 这可能还需要十年的“下半场”,要完成的任务更多,可能更困难。
从经济快速发展的长周期视角注意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而做出科学评价,是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特征。 经济快速发展的长周期以科学技术的周期性飞跃变化和相应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为基础,用这个视角分析国际形势,可以得到“世界处于大快速发展大变革的大调整时期”的重要论断。 分析国内形势可以总结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逻辑。 这一理论与创新驱动的迅速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等具有相互运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经济的三大矛盾还没有得到比较有效的处理
关于世界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有很多透彻的论述,特别是他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应该说这是我们研究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学的大纲。
“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 ……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明显。 其根源是经济行业的三大矛盾没有得到比较有效的处理。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论述,简洁明快,用一句话说。
第一,全球增长的动能不足。 具体来说,表明了从1980年代开始经济上升的“旧技术”被过度利用,潜力枯竭,对经济的牵引力减弱。 下一项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已经知道或表现出相当大的影响,但由于还没有进入全面的商业化开发利用阶段,没有全面改造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依然可以承担支撑经济长期增长的大梁 简单来说,我们处于新旧动能交替的过程中。
第二,全球经济管理滞后。 主要表现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国际经济实力取得了深刻的发展,但全球治理体系没有得到应对。 从19世纪到20世纪的200年间,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在世界gdp中所占的份额约为2:8。 从1990年代开始,特别是中国拥有改革开放的力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后,200年不变的坚冰开始打破。
2008年,新兴经济体对世界gdp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之后逐年增大。 截止到2005年,新兴经济体在世界gdp中所占的份额也开始将发达经济和秋色平分,现在前者达到了近60%。 但是,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没有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在全球治理系统中。 因为新兴经济体自己为世界生产做出了贡献,所以对全球治理并不拥有越来越多的发言权。
第二,全球产业布局不断调整,但贸易和投资规则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分工的深化、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不断改变着以前流传下来的国家、地区、产业、产品的边界,因此世界贸易和投资结构一直在调整中。 但是,现在的贸易和投资规则长期不能适应变化,根据以前流传下来的贸易投资结构,充分反映发达经济利益的规则被广泛的快速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发展所束缚。 所以,近年来,围绕贸易和投资的国际纷争不断增加,越来越激烈。
再次,危机的继续要求有较强的风险能力,但全球治理机制无法应对新的指控。 现在世界依然处于高风险之中,集中表现为世界债务的恶化。 据iff统计,年底左右,世界债务已经达到创纪录的217万亿美元,比2008年底翻了一番。 这个规模已经相当于世界gdp的327%。 但是,各国当局对此隐瞒了。 有人说,现在世界对债务的依赖,就像醉酒对饮酒的依赖一样,每次喝一杯,醉酒都会欣然增加一分钟,但宿醉的痛苦在明天显示出来,需要长期忍受。
第三,世界的迅速发展是不平衡的。 近年来,世界gdp的蛋糕越来越大,但经济快速发展成果的分配越来越不公正,这种不公正不仅出现在国家和国家之间,而且出现在各国内部不同的阶层和集团之间。 更严重的人,越来越大的分配不公正引起越来越大的社会动荡,成为世界动荡的第一根源。 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增加生产的效果,但不担心分配不公正的问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年末,一些国际组织发表了对未来全球经济形势的分析评价。 基本语气是世界经济短期稳定,但长期增长令人担心。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年10月的《世界经济展望》确定复苏非常脆弱,稳健的增长可能无法持续,许多地区的中期前景完全令人满意。 关于未来政策的关注点,imf强调了三个方面。 一是努力提高潜在的生产。
也就是说,imf也认为世界经济的问题是实体层面的,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二是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希望全球增加的产量被越来越多的人口共享。 三是增强对下行风险的防御能力,其中防止和解决债务风险很重要。
oecd的“世界经济展望”是从投资的立场切入的。 私营部门投资不振,世界依然苦于诉求不足。 更严重的是,由于投资不足,也无法实现人们寄予无限希望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换言之,诉求面的投资不振,逆转使供给面的潜在生产率提高不愉快。 这样,全球经济衰退确实很严重,世界必须振作起来应对。
总之,尽管经历了9年的痛苦,世界经济还没有走出危机,适当的评价应该是世界危机进入了下半场。 这可能还需要10年的“下半场”,必须完成的任务更多更复杂,更困难:一是继续解决这次百年不遇全球危机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实体经济水平的结构性问题,提高潜在增长率 二是消除危机以来各国当局采取的“超常规”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副作用。 三是采用越来越多的政策资源和国民财富来处理收入分配不公正等社会问题。 四是面对世界大变动大幅度调整结构,寻求多个意义的“再平衡”。
研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常态必须关注两个方面。
再看中国。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分解评价,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都要多次适应和把握引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常态。 请注意,在新的常态下揭示的速度将回到更高的质量和利益,以及更可持续的快速发展环境。 简单来说,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常态的解读,必须从提高质量、增加利润和可持续增强方面展开,至于增速放缓,那只是中国经济成为世界强国的过程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研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常态需要特别关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的实体方面,特别关注潜在增长率及其动态。 二是经济金融方面,需要特别关注金融风险,特别是杠杆率问题。
对于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当然不能减少潜在增长率的估计。 近年来,许多研究机构估计了我国的潜在增长率,结果也大致相同。 一位经济学家根据党的十九大后到本世纪中叶的新两步走的战术,推算了到2050年我国的潜在增长率。
这项研究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中之一是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潜在增长率呈趋势下降。 其二,到2050年我国的潜在增长率依然保持在接近3%的水平,加上2%的物价上涨,名义增长率依然接近5%。 应该说这是让我们充满骄傲和自信的结果。
令人骄傲的是,这个水平不仅比近几十年来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增长率还高。 自信的是,这样迅速发展,本世纪中叶一定能实现“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金融方面的情况比较多和复杂。 首先,必须理解金融和实体经济相辅相成,产生相互连接的关系。 一般来说,在实体经济在一定水平上向上增长的情况下,金融扩张与其维持着增加函数的关系。 也就是说,金融业的扩张速度高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我国到2009年的30年左右,相对于经济年均9.8%左右的增长,金融业的总资产年均增加20%以上。 相反,当实体经济呈下降趋势时,金融业与其保持减函数的关系,即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速度开始下降,比实体经济萎缩更快。
问题的很多和复杂之处是,根据资产负债表机制,金融业的规模相对萎缩,资产方面的不良资产的增加和负债方面的债务被强调,金融杠杆率上升。 可以说“金融风险的来源在于高杠杆”。 自然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常态下,宏观经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切实防范解决重大风险的攻防战,预防金融风险”。
幸运的是,自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事业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供应方结构性改革的五项任务以来,去杠杆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心事业。 经过艰苦努力,现在我国杠杆率的增加已经放缓了。
根据国家金融和快速发展实验室的跟踪研究,年前第三季度,中国的杠杆率出现了两大变化:宏观上,实体经济的总杠杆率稳定,杠杆率从第一季度的237.5%到第二季度的238.2%,第三季度的239.0% 在结构上,由于杠杆发生了从公司向居民和政府的转移,我国的杠杆率风险降低了。
具体来说,居民杠杆率从46.1%上升到第二季度的47.4%,第三季度的48.6%,累计上升了2.5个百分点。 公司杠杆率从157.7%下降到第二季度的156.3%,第三季度的154.8%,累计下降2.9个百分点,其中国企杠杆效应甚微。 政府的总杠杆率从第一季度的37.7%上升到第二季度的37.8%和第三季度的38.1%,累计上升0.4个百分点,整体风险依然很低。 其中,地方政府的杠杆率持平,停止了高涨的势头。 很明显,如果能维持这种势头,金融风险的预防和解决就有信心。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是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移到了优质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未来的快速发展中,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三个:一是推进经济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快速发展,从而切实提高效率、提高优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以人民为中心迅速发展思想,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事业,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推进全民共同富裕化,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个不可或缺。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人不能落后”。 三是解决重大风险,正确摆脱贫困,防止污染的攻防战。 其中,特别需要从杠杆入手,管理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条件。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意见领袖》,阅览越来越多精彩的文案。 点击微信接口右上的+号选择“添加朋友”,输入意见领袖的微信“kopleader”即可,也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进行关注。 意见领袖为你提供财经专业行业的专业分解。
标题:财讯:李扬:全球经济危机进入了下半场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