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46字,读完约6分钟
1972年2月21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土地,开始了为期7天的访问,召开了“改变世界的一周”。 中美实现了“两国领导人横渡太平洋的历史握手”。 尼克松自己从那一刻开始就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记者经过整理,拿出了当年访问期间的一些小故事,一起感受到了当年重大事件背后的波澜。 毛泽东主席会见了毛泽东主席,事先不知道
毛泽东主席于1972年2月21日在中南海会见了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新华社记者杜修贤摄 21日下午3点左右,尼克松到达北京3小时多后,美方接到中方通知,前往中南海会见毛泽东主席。 事实上,这次会面的安排很多中美员工都出乎意料。 尼克松没有从中方得到毛泽东是否见面的确认。 尼克松本人在回忆录中表示,接到记者招待会的通知时,在住宿的钓鱼台国宾馆房间里说:“我打算洗澡,基辛格进来后毛主席报告说要见我。” 由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很多中方人士也没想到毛主席当天决定会见尼克松。 尼克松去见毛泽东时,在场的美方除尼克松本人外,只有基辛格和基辛格的特别助理罗德( 1985年至1989年担任驻华大使,就职时48岁,是驻华大使中最年轻的)。 当时,由于美务院官员与台湾持续“密切交流”,美方在中美没有取得成果之前,可能有更多人参加泄露情报,当时的国务卿罗杰斯没有出席。 美方也没有一个记者。 按计划,会晤只是礼仪。 据当时担任翻译的唐文生说,毛泽东对尼克松说。 “我们谈谈哲学问题。 具体问题我要和周总理谈谈。 ”。 这样,双方不仅接触了哲学、国际大势,还接触了台湾问题等两国关系中的具体问题。 尼克松知道这次会晤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他简单证明了来意后,单刀直入。 已经快八十岁的毛泽东在会议中脸红,谈笑,举重轻。 只有大约20分钟的礼仪会晤延长到了一个多小时。 这一历史性的70多分钟打破了两国多年的政治坚冰,为双边关系的迅速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北京市民为美国客人扫雪尼克松夫妇筷子为国宴做饭
1972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举行宴会,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和夫人 新华社记者王敬德摄 为这次访问,中美双方精心安排。 当时的总统军事助理、将来晋升为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和助理的斯科特·克罗夫特,使我想起了访问期间北京市民集体扫雪的情况。 根据 日程,尼克松应该在25日上午9点去故宫参观。 早上7点,斯科特下楼确认相关安排,发现路上积雪4~5英寸( 10~13厘米)。 “我看到成千上万的人拿着扫帚扫雪”9点,总统一行出发。 从酒店到故宫,路面的积雪都打扫干净了,就像没下过雪一样。 “中国在这方面的高效组织能力令人难以置信”。 之后,美方在前一天会谈时,周恩来注意到正在下雪,抽空做好扫雪的安排。 为了应对尼克松访华,中方从外交部及相关机构派遣了多名员工。 尼克松到达的前夕,员工统一上传了人民大会堂等。 据参与访华接待的外交官赵稷华介绍,“大会堂里满是床。 尼克松在北京的那天,我们每天工作到半夜,怎么吃和睡都没有印象了。 那几天在紧张和兴奋中,像风一样过去了。 ”。 由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尼克松和夫人在访华前一直在练习筷子的使用方法。 据中方官员介绍,访问中国期间,筷子使用不熟练,尼克松夫妇吃饭时用筷子夹菜。 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宴上,电视摄像机拍摄了周恩来和尼克松高兴地在茅台干杯的场景。 中方特意在宴会上演奏了尼克松就职典礼上演奏的曲子《美丽的美国》。 尼克松在贺词中引用毛泽东的诗词说:“不管发生什么,从来不着急。 天地在旋转,时间紧迫。 一万年太长了,只是争朝夕。 现在只在早晚的时候争论……” 这次访问双方互赠的一点国礼也非常有特色。 尼克松和代表团的成员收到了甜品白兔奶糖,美国人赠送了可爱的大熊猫。 尼克松把两只北美特有的动物麝香牛送给了中国。 《上海公报》出炉,一波三折
1972年2月26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访问杭州。 新华社发 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结束访华之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 实际上,当基辛格于1971年10月来华为尼克松做准备时,双方基本上决定了联合公报的草案。 但是,双方在如何表现台湾问题上有很大的差异,这又是《上海公报》所不可避免的。 尼克松访华期间,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和基辛格就联合公报进行了11次协商,一次平均进行了2个小时。 尼克松在北京逗留的最后一天,双方继续开会,一共进行了四次咨询,基辛格单独会见了两次周恩来。 参加 公报谈判的赵稷华到目前为止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谈判走到尽头时,乔冠华施加压力说“不用公报”,基辛格经常脸红,抑制愤怒,咬铅笔,把铅笔落在桌子上,双方都在桌子上 《上海公报》文章不长,但形式可以说是“史无前例”。 公报中明确分歧,表明共同角度在过去的外交文件中很少见。 这种形式也经过一些严格的协商,美方最终接受了。 周恩来总理对此向美方作了说明。 明确分歧证明双方的角度是公开的,可以提交同盟国、国内的反对势力。 这更强调列出的共同点,不含糊,真实可靠。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公报谈判没有涉及美国国务院的翻译。 负责翻译的主要译员是冀晨铸和唐文生,通过家鼎担任翻译。 赵稷华说,美方是为了保密考虑的,相信中方的翻译能力。 1972年2月26日,尼克松和夫人访问了杭州西湖。 新华社发 说,大家松了一口气,事件又掀起了波澜。 2月26日,尼克松从北京访问杭州。 美方当天晚上紧急会见中方,表示将就联合公报草案提出一点编辑意见,要求中方重新考虑。 美方想要改变关于台湾问题的语言强弱——对美方有利的要加强,对中方有利的要降低。 对此,中方紧急指示毛泽东,得到了“不能改变与台湾问题有关的文案”的回答。 经过中方努力与双方协商,27日凌晨,双方终于决定了联合公报的复印件? 27日上午,双方再次检查复印件,送往上海印刷厂紧急印刷中国英语复印件。 中美28日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 作为建立中美关系的三个联合公报之一,《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长期断绝和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与随后的中美建交公报和《八一七公报》一起成为指导中美关系的重要文件。 (新华社记者:白洁、王慧慧、伍岳)
(原标题:回顾45年前中美关系破冰镜头)
标题:【回望45年前中美关系破冰镜头】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7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