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33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网海口4月2日电(记者张钟凯张玉洁) 4月2日,在海南省中部的“海南屋顶”五指山脚下,3000多名黎族孩子们身着以前传承的服装,首次聚集在黎岭文化园的黎祖大殿,用乐舞祭奠祖先隆按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指山市的“三月三”文化广场上,观看“打柴舞”的观众很多,旁边黎族苗族特色美食商品的一条街上也挤满了游客,但离市中心不远的另一个节日文化展示点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门可雀。 当前,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黎族文化传承面临新的机遇,面临新的挑战。

【又逢“三月三”黎族文化传承怎么走出“五指山”】

馆长李华权表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建于1986年,从2011年开始免费对外开放,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加快,去五指山的游客在增加,但参观博物馆的游客数量有限。

“来参观的人以外国游客和专家学者为中心,普通游客很少。 平日也经常有老人来看”。 李华权说。

在物质民俗陈列室,来自河北衡水的67岁退休员工傅胜分和妻子郑素兰兴高采烈。 他们第一次参观民族博物馆,说:“我们以前就在电视上看过关于黎族的报道,所以感兴趣地来看。”

傅胜分表示,这些民族文化都是“祖先的宝物”,需要传承。 “为了让很多年轻人喜欢流行歌曲,对戏曲民谣等没有兴趣,这与社会环境有关,但不能从祖先传来的以前就失去文化的精髓,必须好好保护和发扬。 ”。

海南省民宗委员会政策法规处长徐世书告诉记者,博物馆的地理位置偏远是影响游客数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现在国际观光岛牵引着整体五指山的旅行,预计将来的参观人数会增加很多”。

黎族海南岛的原住民,入岛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目前海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文化独特。 其中黎族打柴舞、黎族历来把纺织刺绣技术、黎族树皮布制作技术等文化民俗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纺织技术之祖”黄道婆在海南向黎族同胞学习织锦技术后,改良织机,将其带到中原地区。

【又逢“三月三”黎族文化传承怎么走出“五指山”】

在黎族纺织技术厅,记者遇到了当地“90后”的两个黎族女儿。 来自琼州学院的23岁大三学生韦静洁已经来过好几次了,但在其他省学习的符丹还是第一次来。 作为黎族人,她说自己对很多物质和文化民俗一无所知。

现在韦静洁正在学习黎文。 很多黎族人说黎语,因为现在能写黎文的人很少。 语言教育专业的韦静洁想通过自己和其他黎族伙伴的努力,继承黎族文化。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目标之一是文化魅力独特。 徐世书说,民族文化是海南文化魅力的重要来源,除了举办少数民族文艺联合公演、以前通过运动会和服饰展公演进一步发掘民族文化外,还需要越来越多的“走出去”传达。

“黎族的谚语说刀是磨练才能的。 狗有才能,人教才能吗? 还是要加强传承,积极传达,让黎族有几千年历史和优势的文化走出五指山。 ”。 徐世书说。

(原标题:又是“三月三”黎族文化传承是如何从“五指山”中出来的)

标题:【又逢“三月三”黎族文化传承怎么走出“五指山”】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9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