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94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网南昌6月8日电(记者吴钟昊) 8日早晨,75岁无形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人熊中彬应邀来到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剧场的后辈们表演了存折戏《哑夫工作妻》。
舞台设在图书馆一楼的大厅里,这里被改造成廿阳腔艺术展区。 开演前观众不多,但打扮成“农夫”的小学生发出一些声音后,周围的观众围了起来,演出结束前没有观众。
“今天的表演都是原汁原味的廿阳腔,没有丝弦伴奏,只有人声调音,用锣鼓打节奏。 》唱了60年的赞歌,精通各种唱口,而熊中彬还是对廿阳腔的情有独钟。
廿阳腔始于元末明初,作为中国戏曲最古老的唱腔之一,随着各地方言的语调而变化,影响了中国13个省的47个剧种。 因为没有曲谱,所以胸腔只能通过口授传达,在传承的过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曲子。 在1953年急救保护之前,廿阳腔与海盐腔、馀姚腔几乎一样走向失传。
1953年,中国开始了廿阳腔的急救组织。 文化工作者到江西农村走访老艺人,创办江西赡阳腔演员培训班,开始培养新中国第一个赡阳腔的孩子。 当时15岁的熊中彬就是其中之一。 70多岁的大师只教了她两年就去世了,不能教熊中彬的曲子也没有了。
“当时有一位音乐老师记录了大师教的曲子。 ”。 据熊中彬介绍,现在整理了相当多的曲子,但廿阳腔的代表性传承人已经高龄了,所以没能整理的曲子依然有失传的危险。 熊中彬接受了三个小徒弟,她幸运的是现在培养了很多传人,他们说是廿阳腔的希望。
比起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熊中彬更担心的是如何赢得下一代的观众。
为了赢得观众,传承了廿阳腔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赞剧艺术工作者尝试着去社区、军营、校园、农村甚至省外国演出。 江西省赞剧院副院长张鸣表示,去年在香港演出廿阳腔后,许多台湾细胞想把廿阳腔也搬到台湾演出。
“中国古典文学比较高级,一句话就能概括很多东西,很有美感。 》熊中彬为了吸引年轻学生,在进入校园演出《游园惊梦》之前,他们必须用合适的白话解决剧本,演出前请教授教了背景知识讲座。 “后来学生们理解了。 而且感觉很好,很新颖。 ”。
“外来文化对自古以来流传的戏剧冲击很大,年轻人有电影和歌曲。 再加上润阳腔毕竟是农耕时代的演出方式,与现代生活疏远,年轻观众不太有趣。 ”。 赞剧演员沈怀林说,许多外国观众在廿阳腔表现出巨大的有趣。 “在新加坡上演《窦娥不公平》时,很多观众都哭了。 ”。
(原标题:廿阳腔传承人:培养观众和传承人也很重要)
标题:【弋阳腔传承人:培养观众和传承人同样重要】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