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89字,读完约14分钟
1962年小劳教杨泽云(上图前排)被救出后,被安置在中川铁工厂就职。 (谢李莹供图)
效仿1958年苏联设置的四川省地方国营沙坪农场的大堡作业区,收容了数千名小劳教。
1961年,大堡工作区宣布崩溃,解放军一个个背着濒临死亡的小劳教下山。 医生追究责任,害怕喝碘酒自杀的沙坪农场长被判处15年徒刑。
看不见吧? 我是被判处死刑的人。
年5月16日,倚着曾伯炎成都自家的沙发,68岁的陈德都指着自己的鼻子笑了。 他听说曾伯炎在找那年的哪个小劳动教育,特意从上海赶到,接受了他的采访。 我在四川住了33年。 这位老人的上海话里夹杂着浓重的川音。
1958年,《四川日报》青年记者曾伯炎被右派殴打,被开除公职,被送往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劳动改造农场建设队接受强制劳动教育。 每天,他扛在肩上,把100公斤以上的木材运到30公斤以上的地方。
不到几天,他惊讶地看着一群孩子,虽然是穿红围巾的年龄,但所有的衣服都破烂不堪,同样是黄色的皮肤瘦,拿着比自己高的锄头耕田。 有些孩子在哭喊:妈妈啊,我要回家了
五十多年后,白发曾伯炎再次走在那条森森莽的路上。 他和同伴拿着照相机,当时去找哪个孩子了? 更确切地说,是寻找他们的坟墓。 年5月,纪录片在香港、台湾上映,半个月后,在腾讯等门户网站上播放。 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大堡小劳教》。
劳动教育制度起源于苏联。 许多在苏联内战中出生的流浪儿聚集在一起组成高尔基工程团的电影《教育之诗》讲述了这个故事。 《教育之诗》送给了大堡各劳教中队,但小劳教们饿得卧床不起,电影完全没有效果。 (南方周末资料图)
十三岁时,陈德全卷入了两项社会运动。 首先上海要在建国十周年举行献礼,建设十个城市,其中之一是无流浪儿。 1958年10月29日,上海市儿童教育院502名儿童集体迁往甘肃省张掖县,陈德全就是其中之一。 他受不了当地的艰苦生活,想偷火车回上海。 车到达成都查票时,他被赶出了车,很快被收容在劳动教育中。
于是他又赶上了另一项运动: 1957年底,四川省公安机关对全省流浪街头或有轻微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劳动教育是指从苏联学到的未成年人收容教育制度。
苏联召集了很多在内战中出生的流浪儿组成了高尔基工程团,收容了教育。 工学团的负责人、教育家马卡伦科担任了8年的员工,把经验、心得写成了60万字的《教育之诗》。 1955年在苏联拍摄同名电影,1957年带有普通话在中国上映。
十二岁的重庆人陈桐均和陈德全成为了朋友。 陈桐均和老师吵架被学校开除,害怕在家挨打而流浪街头,偷废铜废料卖钱买面包吃。 收容者宣布他由重庆市五人小组批准,送劳动教育。
五人小组由公安、民政、司法、劳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是当时中国劳动教育制度的指导机构和具体批准机构,无需法律程序即可决定劳动教育。 这也是苏联原封不动的方法。
在12岁的颜嘉森所在的学校,发现了反动的口号,派出所怀疑写标语的是他,接受了劳动教育。 怀疑的原因是他父亲可能是历史反革命。
13岁的杨泽云,家庭孩子多,生活困难。 镇和派出所对母亲说:“给孩子生活的道路,去劳动教育。” 那里既能吃饭,也能看书。 妈妈签了字,申请劳动教育。
曾伯炎的研究表明四川省未成年人集中于劳动教育是城市公安系统中大跃进的表现。 1958年6月,北京市领导人说,北京市的社会治安和政治状况要像玻璃一样,像水晶石一样,像镜子一样。 各地模仿,提出各种卫星广播式的口号和方法。 上海十无城市,儿童福利院的转移就是这样。 成都的一个派出所声称一天解决了一万件案子。
从1958年开始,来自四川省的数千名小劳动教育陆续出现在峨边县的原始森林中。 大的17岁,小的9岁。 这里的官方名称是四川省地方国营沙坪农场大堡作业区。
峨边县属于四川省的小凉山地区,土地广人稀,中国百慕大,这里有被称为死亡之谷的黑竹沟。 1957年,四川省监狱系统派出两名干部,调查了建立劳动改造农场的具体地点。 前面是大渡河,后面是八百里原始森林的峨边县被选中了。
农场设在县政府所在地沙坪镇附近,因此被称为沙坪农场,曾伯炎等成人右派当时在这里接受劳动教育。 大堡作业区是农场为未成年人设立的支部,作业区的房子还没建好,哪个孩子暂时在沙坪农场接受劳动教育。 从1949年前的旧县大阪镇到作业区20多公里的路程不通,孩子们在押送下步行到达,需要几个小时。
作业分为五个中队,分布在几十里山路的两侧。 各中队接受了约400名小劳动教育,分为5个小组。 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约管理人力,除了3名管教干部以外,组长、医生、教师等由右派负责。
四川省团校的教师林宪君是组长。 小劳动教育和劳动改造的少年犯,都混在一起,没有区别。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唯一的区别是劳动改造有刑期,在劳动教育中没有。
每组住在茅屋里,周围被土墙挡住,七八十个孩子睡在大通店里。 大通白天作为教室工作,各级是一年级学生,教师们各占一级,给拥挤的孩子们讲课。 每个孩子都送了铅笔和练习本。
下了半天课,半天的劳动运动,每人锄头去开荒。 开垦有定额,但很多孩子锄头还不高,一提起锄头就仰卧,罚站也没用,开垦定额必须无效。
开垦荒地留果,另一个原因是这里不适合农业迅速发展。 曾伯炎成人右派的劳作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小凉山地区海拔近2000米,风雾大日照少,土壤贫瘠。 1958年,他们生产了一年开垦收获的玉米,一个月就吃光了。
没有人考虑这些孩子的个人卫生问题。 杨泽云在大堡一年多的劳动教育生活中,没有见过牙刷牙膏,也没有人洗澡和剪指甲。 每人送了带号码的劳动改造服,孩子补充不了,不到几天就像乞丐一样了。
苏联电影《教育之诗》拿到大堡作业区给五个中队的小劳教们看,宣扬改造得很好的道理。 五连是最偏僻的,路最难走。 能在对面叫喊的两个人想见,需要爬一个多小时的山。 背着沉重的放映机翻山越岭,明白困难。
教育效果不好。 根据当时的小劳动教育,饿得太偏了,睡不着床,在看电影吗?
王玉凤14岁时被妈妈送走了劳教。 她最终活着是因为猪蹄炖了花生。 因为很美,她被选为农场的京剧团学戏剧。 有一天晚上着火了,大家去救服装时,她发现剧团的炉灶里有铁锅,猪蹄满地炖着花生。 她偷偷走了,躲在洞穴里,饿了就去吃,吃了好几天,饿了。 最后,在大堡垒的工作区取消了,最终和另一个小劳动教育结婚了。 (谢李莹供图)
1959年冬天,爆发了大跃进的结果。 最突出的表现是饥饿。
三年后,时任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兼共青团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向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报告:近三年来,四川城市居民每月粮食21斤,农村居民每天粮食只有1~2米。 大堡上千人的小劳动教育,当然逃不过这场灾难。
每天吃两次,每吃一次玉米馅饼,打碎一看里面是蔬菜,外面只是玉米粉变薄了。 陈桐用手一描,那个扇子大约自己的手掌很大,我一次能吃十个。
饥饿马上告诉孩子们识别油菜、豌豆、胡豆等农作物,开垦成了结束的晚餐。 小劳教们把所有的种子都挖出来吃,还包括用福尔马林浸泡,用粪便浇上的萝卜。 看起来是蓝色的,人一经过就是一片光。 当时在一连的小劳教李世元形容过。
李世元回忆:有些伙伴在地里翻的时候拉老鼠,直接吃了。 老鼠被吞下前,嘴里还在老爷爷叫。 蟋蟀吃不了那么甘心,咬舌头。 陈桐吃蚯蚓。 当地的蚯蚓很大,都有四十五十厘米长。 我拧两端,用水搓中间的泥,就吃。
最好吃的是按屎耙子。 现在67岁的杨泽云对南方周末的记者笑着说某个食物,也就是从厕所出来的东西,我们烤着吃,很香。
死神慢慢找到机会,向孩子们下手。 林宪君现在还记得一个叫萧复新的孩子。 我饿得奄奄一息。 管教干部让这孩子死在队伍里,让他背对着十几里外的医务室。 中途,肖邦告诉了他自己的身世:三岁的父亲去世,母亲捡垃圾把他抚养到17岁。 因为饿得难受,从农民那里偷了几个红薯,接受了劳动教育。 这一生唯一的愿望就是再次见到妈妈林宪君也流下了眼泪。 刚掉了一点,感觉自己的后颈呼吸没了。
怎么办? 在后勤队不行,但在医务室也不收死者。 我说:肖邦,原谅我! 没办法,没有锄头,埋不了,得水葬。 他把肖邦扔在旁边的河里。
1960年,从成都来了几个母亲。 孩子们写信告诉她们他们饿了。 她们告诉林宪君,儿子淘气逃学,还有点小偷摸,派出所要求我们去劳教所管教,我们写了申请。 没想到她们把儿子带回家,自己管教。 干部回答:你们的孩子还没有改造。 我来这里还在偷东西。 我拿不走。 这些孩子都饿死在大堡垒里。
大人受不了饥饿。 沙坪农场的右派大量饿死,曾伯炎的体重只剩下30公斤。 干部给予组长待遇:每周去厨房值班一天,可以像干部一样吃饭。
我这周一天没饿死。 林宪君说,教师和小劳教们已经无心上课,他们烧练习本、黑板甚至小椅子取暖。 铅笔作为引火的工具。
从1960年开始,林宪君一个人埋葬的孩子,累计有100多人。 最初有棺材,后来用坎席卷埋葬,最后死者的衣服和当地农民交换粮食,裸葬。 坟墓里也几乎没有标志,后来很多父母来找,只能对着广阔的林海放声大哭。 一个接一个地送来孩子,死了。
曾伯炎本来就不知道这些。 2006年,他遇到了那一年一个叫蔡的领导人,给对方发了自己的书《幸存者手记》。 那个人翻了:大堡死那么多娃娃为什么不写? 我当年各登记一人,死了2600多人。 他吓了一跳,才开始访问那一年的历史。
杨泽云回忆:大堡一年多来,他没有理发过。 营养不足头发就长不了。 然后,他起了尖沟子和绰号。 他不能坐在椅子上,屁股上没有肉,坐在骨头上就磨疼了。 另一个人全身浮肿,脸胖得像脸盆,一按脚,半天也治不好。
65岁的杨友元卷起衣服,让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他身后腰部的一点斑点:当时他去当地农民家偷玉米,被打了一枪。 如果不远,子弹的威力就没了,今天你没能见到我啊。
曾伯炎的访问再现了惊人的场面: 1960年六一儿童节前一天,二百多个小劳动教育集团去伯格镇偷东西。 干部、当地全体农民出动,手电筒满天,枪声大作。 从抓回来的孩子嘴里,他们理解了一点黑话:打夜战是晚上去偷,杀人是火柴
他们首先想起了大堡垒,大堡镇火花村的一组农民李莉亚,小劳动教育们不是公家的,也不是私人的,不是麦、红薯、玉米、大豆的。
大堡礁的农民也同样陷入饥饿,沙坪农场经常向他们宣传:这些孩子犯了罪,所以不要同情他们。 因此,农民们对盗窃行为毫不留情。
火花村四组村民钟宣志回忆说,饥饿的农民也相反去劳教队偷粮食,管教干部们拿着扁担和三根电池手电筒追赶,抓住他走向死亡。
最后,五个连队队长和火花村的生产队长一起喝酒,杀了羊。 双方同意:井水不犯河水。 我们答应他们不偷农场的东西。 李莉亚给南方周末的记者留下了回忆。
1961年,大堡工作区终于宣布崩溃。 解放军上山背着每一个濒临死亡的小劳动教育下山,移送到周边县粮食充足的劳动改造工厂休养。 曾伯炎采访的所有人,都在床上睡了半年到一年恢复了体力。 海拔最高的五中队死者最多,一名医生追究责任,害怕喝碘酒自杀。 沙坪农场的厂长被判处15年徒刑。
那时我几乎成了野兽。 杨泽云想起,从大堡撤退一年多来,他看到什么食物都本能地伸出手来抓着吃。
幸存下来的小劳动教育,休养后大致留在这些劳动改造工厂就业,被派到沙坪茶场种粮不适合,在沙坪农场种茶,名字也改成了茶场。 1962年左右,他们相继解除劳动教育,成为正式员工,一年只能回一次老家。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劳动改造犯很多,人痛苦的监狱需要转移人口,因此将这些小劳动教育送回原籍。 因为背负着劳教犯的身份,国营工厂拒绝接受,很多人去镇工厂的运输队,做了后水泥预成形的繁重劳动,缅怀了糊口。
越来越多的人回家发现父母去世很久了。 一位女性的小劳动教育是当时姐姐申请劳动教育的,姐妹为此反目,终身不交往。
颜嘉森先生,我回到成都找到了那个陈姓警察。 对方调到工商局了。 他对我说:“我不能怪他。 原因是路线(斗争)。”。
50年后,杨泽云(下图左三)、曾伯炎(下图左六)和其他重庆小劳教们的照片。 (谢李莹供图)
在搜索中,有一年的小劳动教育想永久填补这一尴尬的过去,曾伯炎和他发生了激烈的争论,80岁的曾伯炎的眼睛怒视着爆裂,白发因愤怒而发抖。 这一切都是由同行的女导演谢李莹拍摄的纪录片《大堡小劳教》的场景。
46岁的谢李莹是民间历史爱好者。 她看了曾伯炎写的文章,开始对这段历史抱有探索的欲望。 整整三年,“大堡小劳教”终于出来了,花了104分钟。
谢李最终没能调查大堡小劳教的总人数。 根据林宪君等当初成年管理人员的回忆,估计了五六千人这个数字。
她去图书馆查了当年的各级党报,却找不到小劳教这一段历史。 访问当地,大堡作业区的5个中队连房子都没有,只剩下一堆燃烧的木炭。 沙坪茶场还在,但已经改名为四川省沙坪劳教所,离开峨边,转移到附近的眉山市。 她不禁感叹:“历史真的消失得一干二净了。”
不管死了多少孩子都无法确认。 提供死亡人数的蔡姓领导终于拒绝拍摄谢李莹和曾伯炎。
这部纪录片最终采访的当事人不是当年的小劳动教育,而是右派出身的教师、医生和领袖。 他们没能采访任何管教干部。 当时参与沙坪农场布局的两名监狱局干部在反右运动中被认为是右派,接受沙坪农场的劳动教育。 曾伯炎一直在寻找其中一人,四川省监狱管理局退休的老人也同样拒绝接受采访。
曾伯炎自己也消除不了心底的恐惧感,他早就退休了,但孩子还在事务所工作。 大量的访问事业都是谢李莹完成的。
重庆大堡的幸存者每月维持一次集会频率。 他们一起喝茶,聊天,一起哭。 接受谢李氏的拍摄时,经常哭得不出声。 我们总是感觉互相依赖。 杨泽云说,到退休年龄为止没有退休金,一直勤奋访问,问题终于得到了处理。
《大堡小劳教》的最后是年杨泽云等几个身体访问大堡旧地时的场景。 他们找到森林,在树干上系上白布,在每棵树上写上当年死去的朋友的名字作为祭典。 经过一些变迁,当时哪里都找不到墓地,只能明确在这片森林里。
两年后,那片森林也已经不在了。
标题:【“妈妈,我要回家” 纪录片《大堡小劳教》寻访的一段历史】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1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