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9字,读完约2分钟
长江商报报道的本报(记者刘迅通讯员李贝)认为,身体的血液从机器中“转一圈”,取出血小板,可以挽救白血病、大出血患者的生命。 成分献血在武汉市已经实施了17年,80、90后的年轻人成为献血“主力军”,占总人数的73%。 昨天,289名成分献血者代表被邀请参加武汉血液中心的表彰会。
89人的成分献血了25次以上
在表彰会现场,289名献血者在两年内参加了25次以上的无偿成分献血,是全国无偿献血献身奖获得者。 其中武汉市成分献血超过100次的有21人,其中女性5人,男性16人。 献血次数最多的记录保持者是武汉人李光明,献血达140次。
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主任陈含薇说,成分献血是指健康人捐赠血液时,用血液分离机分离保存其中的某种成分(例如血小板、粒细胞、外周血干细胞等),并将分离的血液送回捐献者体内。 与全血捐赠不同,一次成分献血需要1~2小时。
到目前为止,武汉市在碱口宝丰一路8号武汉血液中心有唯一的成分献血科。 现在,江南开设了“分站”,在长江南北设置了血液中心,大大加快了血液的输送、检查和调配速度,增强了采血的供血能力。
武汉成分献血人数已经达到3万多人
今年29岁的江苏省年轻人耿广会,在现场唯一的成分献血100次80后,至今成分献血113次,全血献血1次。
2003年,耿广会在华农读大二,看到献血车进入校园,对参加无偿献血感兴趣。 之后,无法收拾,几乎每个月,他都去血液中心分血。
耿广会也通过献血结成“缘分”,获得爱情。 2007年,耿广会参加了为献血者举办的“热血婚姻会”,认识了冯珍,献血30次的女孩。 当时,两人进入了结婚殿堂,现在夫妇的孩子满月了。
武汉市从1996年开始实施成分献血。 武汉血液中心的负责人表示,成分献血从最初的“宣传困难”开始,到现在为止,已经成立了固定献血的志愿者队伍,市民的接受度正在提高。 仅成分献血,近3年来,采集量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
17年来,武汉市成分献血人数达到3万多人,过去中年人居多,但现在80、90后的“异军突起”,总人数达到2.4万多人,以7成多的比例占据了“绝对主力”的位置。
昨天,武汉市血液中心、该市计卫主任李涛100次无偿献血者获奖。 本报记者傅坚摄
标题:【成分献血 80、90后成主力】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1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