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2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李壮北京报道

根据海信科龙电器株式会社( 000921 )最近公布的中期业绩,上半年主要营业业务收入为50.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98%。 净利润7066.88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9.79%。
针对利润下跌,st科龙在半年报中表示,世界能源和原材料大幅上升,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 (生产价格指数)高,冷冻产品的市场销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空调领域,分钟
业界人士认为,st科龙的业绩下降,海信科龙资产重组延迟,变量追加。 另一方面,裁员问题的张明副社长说:“虽然裁员是肯定的,但不能明确是3个月后还是5个月后。”
重组障碍的由来是,综合“阵痛”
2005年9月,海信空调有限企业(以下简称海信)在完成收购st科龙后,立即提出了重组双方白电资产的大白电构想。 之后,经过一年多的调整,2007年6月,海信宣布将在10个月内完成重组。 12月,st科龙推出了定向增发融资25.4亿元收购海信白电资产的初步方案。 今年3月,证监会否决了这个方案。 5月28日,海信和st科龙在证监会的建议下,修改了海信白电资产的价格,将海信资产的价格降至16亿元,但再次宣布“暂停”。
张明解释说,在中止这次重组时,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并不清楚海信和科龙面临的重组风险。 “都要冷静下来,事态弄清楚后再决定”他把海信和科龙看做生意双方,双方都判断现在的形势。 根据
科龙的公告,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上升,国内及海外资本市场大幅变动,家电领域,特别是空调领域的经营环境急剧恶化。 这些是科龙担心的不明确因素。
但相关证券分析师对记者说,真正的原因是股票市场融资能力下降幅度预计超过海信空调。 “在这样低迷的股票市场上,海信必须再次降低资产价格,不能满足海信”她说
家电专家刘步尘指出,海信从未根本整合过科学龙。 “由于某种原因,海信派遣到科龙的人员交换频繁,一部分科龙管理者流失,科龙的管理和生产变得困难。 ”。 他认为海信正在经历合并“阵痛”。
张明据华夏时报记者介绍,任何企业都看不到,3~5年内可以合并其他企业。 “从收购公告到2006年12月,科龙完成了股票转移。 海信和科龙真正整合的时间才一年多,现在谈整合效果有点早。 ”。
在张明看来,海信和科龙因属不同,利益主体不同,财务、人员等无法真正整合。
记者表示,海信和科龙是同一个白电二线企业品牌,市场环境不好时,重组不明确的因素会逆向扩大,恐怕会出现“困难+困难=更困难”的局面。
双方“默契”合作
整合的关键方海信其实对科龙持肯定态度。 海信集团的一位记者对《华夏时报》的记者说,在今年整个领域衰退的行情下,科龙上半年也实现了净利润7066.88万元,“海信对此很满意”。
记者表示,在科龙的主要营业业务收入中,空调业务占企业总销售额的43.6%,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0.3%。 冰箱业务占总销售额的46%,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5%。 都处于微增状态,比同水平的公司略好。
北京中怡康时代市场研究有限企业领域研究者对记者说,在1-7月空调市场终端零售量的统计中,科龙占5%的市场份额,增长9.3%,居领域第五位。 “二线企业品牌表现良好的企业品牌,加上海信,整体市场份额超过10%。 ”。
海信没有放弃最近3年的大白电气战术,整合科龙也是早晚的事件。 张明说,海信和科龙在白电方面有很多结合点,“从生产基地的布局到营销市场的定位,实现了对国内市场的全面展望。 科龙占据南方二三线市场,海信集中在北方一线市场,这种补充作用非常明显”。
张明说,现在双方作为不同的经营主体,还是以“默契”进行合作。 在销售环节的营销和企业品牌管理中,这种默契一直持续着。
刘步尘认为,海信和科龙的重组需要尽快完成,“拖得越久越不利”。
但是,明年3月,我国将实施新的能源效率标准,禁止销售低于2级能源效率标准空的产品。 国内最早提交变频器空调的海信,有市场机会。
张明将其形容为“重大机会”,这个机会属于海信和科龙。 他还指出:“这是前所未见的情况,虽然也取决于政策的贯彻和执行,但影响之深是无法预测的。”

【ST科龙业绩下滑 添变海信科龙重组】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 010-59250200)(010-59250001 )上海( 021)52890785深圳( 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电话: 11185

标题:【ST科龙业绩下滑 添变海信科龙重组】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2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