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72字,读完约10分钟
本财经信由“中国公司家”杂志社主办的2019 (第18届)中国公司领导人年会于12月8日~9日在北京举行。 华兴资本集团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包凡出席并发表了演讲。
包凡在演讲中说,中国每天成立3400万家新企业,平均企业寿命只有3年。
每天成立1万家企业,中国新成立的公司中有20%从事所谓的流通领域。 做贸易的是效率低下的一个人。
“随着流通整体的数字化,我认为将来有很大的重建机会。 一是缩短交易链,二是减少新闻错误,三是利用数据技术的价值,四是发现中国世界工厂应用创新的特点。 他说。
以下是演讲的实录。
包凡:朋友,嘉宾,下午好。 谢谢你从中国公司家邀请我。 感谢何总。 最近发现周围的人很焦虑,经常被问及经济怎么样了,“保6”不容易实现这个目标吗? 网络红利已经结束了吗? 迅速的发展遇到瓶颈了吗? 大家的状态都很不安。 其实我认为不安在于未来的不明确性,未来的不明确性来源于没有评价未来。 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水晶球。 我也没有。 但是,我认为我们看到未来,看到足够长的未来,还有一点大的逻辑,大的评价。
我在做互联网相关的投资,但我们不能离开整个大的宏观经济实体。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现在我们认为总体增长率下降是必然的趋势。 这本身不是坏事,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经济结构在变化。 如果说我们过去几十年经济的迅速发展,无论人口红利、资本红利、各种红利,都依赖于资源的推进,那么将来的迅速发展可能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力的提高。 生产力的提高是从哪里来的? 短期内依靠创新,依靠改革,长期依靠教育,这是基本逻辑在里面。
回到我们的网络领域其实是一样的。 我们的网络在过去十年、20年实际上第一快速发展依靠红利。 也就是说,一个依靠读者的红利。 两个是市场红利,但两个都是瓶颈。 下一个破局点在哪里? 第一,我认为是数据的应用。 过去几十年,网络基本上把所有的费用都带到了网络上,这里发生了大量的数据沉淀,许多公司基本上成了云,所以现在我们面对的数据是,如果把数据作为资产,其实地下石油已经很多了,把这种石油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个事件,我认为各行业的存在有必要产生社会价值,我们的网络社会价值是什么呢? 如果上一代成本网络的某一立场是大幅度释放中国成本的能力,我认为互联网必须在下一步改造中国产业,全面提高生产力。 这是网络所谓脱虚实的大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领域才能真正为社会创造价值。 所以今天我最近想的一点是产业网络的迅速发展。
工业网络最近有几个核心关键词.。 据说是先进制造、c2b、b2b2c等一系列关键词,其实背后的迅速发展有宏观驱动力。 从第一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确实必须回到上游的生产环节来处理生产力问题,回到中观,实际上指的是公司和公司之间的连接,流通环节,这里面也确实有大量的危机。 因为有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 但是,相反,公司和公司之间的连接是下一个应该应对迅速发展的大方向和问题。 回到微观层面,现在很多公司都上了云。 这种连接是未来快速发展需要处理的方向和问题。 现在很多公司的云,进入云后,他完成了自己的数字化改造,完成了数字化改造后,内部发生了很多事件,重建了公司生产的环节、管理环节、管理系统的效率,这是整个产业网络
现在也充分认识到成本网络和产业网络的本质有很大的区别。 使用互联网是指2c。 网络效果相当明显。 由于有这样的基本逻辑,早期人们经常花钱购买流量,促进快速发展。 很多情况下,进入一个领域后,大家可以看到所谓的现象级快速发展,指数级增长,但在使用网络中非常重要的是公司的快速发展速度,从战术角度来说,所谓的快速发展,最终有点网络的
但是,一旦成为产业网络这一逻辑,就不再是这样,只烧钱是烧不了的。 各个产业由于相当多的杂差,是产业的上下游联系,各个产业是独立的战场。 由于一个领域的很多环节连接得很深,产业网络公司的优势往往不是这样的成长性,而是直线增长,但过了拐点后增长速度会加快,所以先慢后快。 网络巨头的特征在短期内没有充分体现在产业网络上。
中国互联网的费用比美国更发达。 在中国成本网络的对象中,与中美之间相比,在成本网络中我们对美国有很多特点。 有一种立场已经超过了他们。 例如,在服装领域,每年新的服装风格,在美国是3000个,在中国是30000个,我指的是头部企业的品牌。 从餐厅的角度来看,星巴克10年开了1500家店,瑞幸每10个月开了1500家店。 让我们看看产业网络。 我们和美国还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从工业传感器渗透率的角度来看,中国只有4.6%的渗透率。 在美国有12%的渗透率,在美国80%的制造业公司只有云,中国只有30%。 正在决定数据观察和相关专利。 美国的年专利数量是中国的5倍。 各位,从这个立场来看,美国远远不如互联网产业。
我们的产业网络具体是什么? 实际上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是上游生产环节,第二个是中游流通环节,第三个是下游费用环节。 上游的生产环节是指智能工厂、工业网络平台,其处理的核心是生产环节的效率问题。 下游是指在理解了成本的诉求后,可以根据成本的诉求,针对c2m的平台等上游进行定制。 流通环节经营供应链公司的垂直交易,b2b的平台。 我们认为短期最大的机会在于其中这个环节。 因为上游的这个环节确实相当有诉求。 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找到特别好的投资目标并不容易。 制造业相当多,复杂,各制造业垂直的行业有很多特点,要找到能涵盖所有诉求的公司不太容易。 下游的费用环节现在还有点早。 而且,这些环节其实是有点大的巨头,像很多一样在这方面进行布局,做好准备。 其中,特别是在流通环节中效率低下的想象很明显,可以改善的空之间相当巨大。
你为什么这么说? 中国每天成立3400万家新企业,平均企业寿命只有3年。 每天成立1万家公司,中国新成立的公司中有20%从事所谓的流通领域。 做贸易的是效率低下的一个人。 随着整个流通过程的数字化,我认为将来有很大的重建机会。 一是缩短交易链,二是减少新闻错误,三是利用数据技术的价值,四是发现中国世界工厂应用创新的特点。
大家看互联网的话,你觉得流通网络的本质处理是什么问题? 本质上是处理供给和诉求匹配的问题。 看看今天传下来的产业链,新闻不对等,交易链长,领域碎片化,产销决定,这是为什么呢?中国各领域大家都跳进去看看,其实都是层层的所谓经销商,上游的原材料。 让互联网流通所需要的一件事是在整体上提高效率。 从上游去除经销商,下行用数据指导生产,通过统一的新闻管理和交易管理、统一的仓库、物流全面提高效率。
产业网络这个词今天不仅诞生了,其实以前就有了。 第一代阿里巴巴的本质也是处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建立新闻中介平台,处理新闻不透明的问题。 本质的处理问题是提高新闻效率,b2b平台很明显,当年做了b2b阿里巴巴。 到了2.0阶段,除了处理新闻的问题,开始制作b2b参与物流、资金流,用仓库、物流、金融等各种手段代替以前传达的经销商的位置。 到了3.0进一步,实际上进入了生产的一环,通过下游大量数据的渗透,通过寻求下游顾客的理解,指导了上游的生产。
然后迅速发展成各种各样的模式。 例如,a、a是以前传来的新闻服务平台,它是跨领域的,我们的纵轴意味着在整个过程领域提供需要处理的问题或价值。 横轴是指它从事的所有垂直区域。 第一种商业模式是a的模式是跨领域的新闻平台。
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垂直领域的b2b平台,我们在他们很多时候都是产业链交易的各个环节,在某个环节开始房子,在这个环节做得特别好,迅速发展到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举个例子,比如刚开始 可见的未来,实际上大家必须实现的一个事件是数据闭环在内,建立产业链平台。
我们应该具体地看那些方面吗? 我应该从投资的角度选择课程吗? 这是我们自己决定的几个标准。
第一,产业规模必须足够大,从流通的角度来看希望至少是几千亿的规模。
第二,链条比时间长,有效率低下的环节。 可以说彼此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多不匹配的现象,或者说其配合效率相对较低。
第三,非常重要的现象之一是它在上下游环节玩家比较分散。 进入某个领域,看看那个头脑公司中的市场份额有多少。 如果龙头公司不到20%,这个领域应该有机会。
看看美国领先的经验。 因为在这一点上美国也领先我们。
我们选择了几个领域。 从领域规模来看,对于像医药、食材、汽配、工业产品这样的大类别,诞生了几家市值超过100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幸运的是,在今天的中国,各行业也开始出现非常新锐的创业型公司,无论是汽配、工业品、食材、医药、纺织,还是上游的建材、原油、化学工业,各领域都出现了非常新锐的b to b公司,华兴的新经济产业基金在里面
最后,我想谈谈我们产业网络中的投资逻辑。
第一,领域必须足够大才能形成供应链的壁垒。 怎么说? 具体来说,区域规模超过千亿,毛利高,周转快。 上游分散,sku多,产品集团相对标准化,而且希望投资的公司在供应链上有相对较强的话语权。 如何衡量是否有强烈的发言权? 非常重要的是要看到这家公司的先进趋势。 证明公司现金流健康的话,不需要奢侈的账目,话语权足够强。
另外,公司想采用新的模式。 因为新模型可以通过重建整个价格结构来全面改善整个价格结构并产生创新。 你怎么做这个? 数字化、新闻化和智能化改造产业。 因为改造结束后,数字化后,可以零散地重建,上下游会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另外,进行投资离不开团队。 要组成b to b的团队,非常重要的是对该领域有特别深入的洞察,对领域的终局有特别的认识。 我们看着公司的房子,问“你认为这个领域10年后最终会怎么样?” 他应该特别有自己的认识。 第二,需要丰富的产业资源。 做b to b和做b to c真的不同,有些领域有通俗的规则,哪怕一点也有潜在的规则,这些领域必须是业界的人,领域从他特别深的日子开始,就需要特别深的身体脉资源,而且他 而且在b to b领域,产业网络不仅是技术革新,实际上对运营的要求相当重,运营、数据、业务三个方面相互驱动,是不可或缺的。
本声明:所有会议的实录都是现场速记整理,没有演讲者审查,刊登这篇文章是为了传播越来越多的消息,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说明。
标题:“包凡:中国每天有3400万家企业成立 平均寿命只有3年”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0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