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50字,读完约16分钟
领先:“飞乐音响( 600651,是股票吧)”的诞生和公开发行,成为中国全面宣传公司股份制改革的起点,成为开放证券市场的一个标志。
1986年11月,美国客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理事长约翰·范林来到中国,给中方领导人送礼。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徽章上,你可以用这个徽章自由进出纽约证券交易所。
还给你,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是代表中方领导人赠送给客人的礼物,是绿色的“上海飞乐音响”股。
该股票是飞乐音响委托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静安营业部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共计1万股,每股50元。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金融机构首次发行股票。
“飞乐音响”诞生和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中国全面宣传公司股份制改革的起点,成为开放证券市场的一个标志。
飞乐音响第一任理事长秦其斌已经80岁了,很少出现在公开报道中。 中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30年之际,21世纪的经济报道独家对话秦其斌,回顾其飞乐音响发行股票的前因后果,认为“非常偶然”,他没有预料到自己会以“无知”把飞乐音响股票推向社会,中
第一只股票的诞生记
《21世纪》:请介绍飞乐音响发行股票的前因后果,股份制的构想是如何产生的。
秦其斌:当时我是很普通的基层干部,没有文化、理论基础,社会经验也不太丰富。 退休20年后回顾一下,当初做这件事的司机是什么,应该非常偶然。
20世纪8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下,各部门开始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培养干部。 因此,我从基层调到了上海仪表电气通信工业局下面的零部件企业。 之后,我马上被派去整顿下面的公司的管理。 那时,工业系统推进了“学习大庆学首钢”。 那是因为我踏入国有公司和旧公司的改革潮流,知道公司改革的一点构想,比如放权的转让,公司的活性化等。
1983年初,我被任命为上海飞乐电声厂的第一副厂长。 第一副厂长是特别的安排,意味着我是接班人。 1984年,我接替退休的老厂长当了电声厂长。 当时厂长有点热情,想做一些事情。 继续由老厂长抓住生产,抓住管理,沿着盈利的方法走还是走出新的迅速发展的道路?
当时社会上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老公司、国有公司的干部工人普遍积极性不高,因此正在考虑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我有两三年前抓住“学首钢,经济承包责任制”的经验,我自然把这两个命题联系在一起。
那时,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首先我觉得把公司的好处和员工的好处联系起来很重要。
第一家飞乐电声厂的主要营业业务是制作电视、收音机、录音机三架扬声器,是这个产业链的一环。 之后,乌发在市场上有很强的诉求,很多粉丝开始喜欢乌发,所以考虑把市场需求变成系统商品,处理市场的诉求。 当时,我写了建议书,出了诱惑费用,激励费用。 这当时还有点创造性,后来成为领域内的重要论文。
这样,我的初步想法是,一是束缚公司的命运和员工的利益,另一个是拓宽产品价值链为市场开发新的诉求,通过筹集资金,树立公司迅速发展的新增长点。
那为什么要股份制呢? 应该说是受到了老商家的启发。
在长宁区我们也是小工厂,经常出去参加座谈会。 老商家出资创建公司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其实第一是建设企业的预约投资。 当时,飞乐总厂党委书记是著名经济学家励用宁的表弟,励用宁的研究方向与股份制有关。 这是因为我们在上面申请了。 当时不叫股份制,叫集资创建新公司,用集资的方法迅速发展新产品上市很简单。
所以,理论上受到严宁的影响,实践上受到商家的影响,并且自己也有经验和改革欲望,想做点什么。 这几个因素聚集在一起就会产生火花。
新中国公开发行的第一批股票飞乐音响。 人民的视觉
《21世纪》:之后呢?
秦其斌:后来上海工商银行分行静安营业部信用科黄贵显,强纪英也找到了我,询问筹款的事件,他们提出需要向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申请,同时也可以代表我们申请,他们也加入了这家新公司
我们当时设想这是公司内部的事件,最大范围将扩大到合作公司。 之后,大家对我们的事件还感到支持,他们提出向上级报告,在那里把事件再往前推,感谢他们支持我们。 另外,那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已经发表了社会筹资的方法。 这也要感谢这些老学者、专家积极地制定了一点规则,所以我们的改革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
这个事件本来是飞乐公司内的改革,由于有静安营业部银行方面的支持和参加,上海1980年代初公司改革和金融改革两种热情在这里融合,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之后,我们还向上海市委常务委员会兼市委书记吴邦国作了报告。 吴邦国,总厂党委书记和我曾经在零部件企业工作,吴邦国担任副社长(注: 1978-1979年,吴邦国同志担任上海市电子零部件工业企业副社长)。 。 找到吴邦国后,他没有说越来越多的话,但说“我支持”。
由此,飞乐音响的改革是有道理的,由市领导支持,有规章规范,社会各方面支持,公司自己也是必要的。 飞乐音响企业的改革之所以能载入资本市场的历史,我认为首先感谢上海的大环境,召集各方面的人才,在充分迅速发展空之间,大胆地做大家,使之能干是上海独特的魅力。
《21世纪》:具体在推进层面上发生了那些“冲突”?
秦其斌:首先,没想到社会反响这么大。 总是即使市民打电话来也想买股票。 但是公司内部是另一个情景,当时员工的工资是40元,我当厂长也只有七十六元。 这是为了给员工出50元,100元买股票,有点舍不得,心神不定。
我们的政策很优惠,集资有保底,分红比银行利息高,但员工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你让他自己掏钱,有点可惜,另一方面我觉得公司应该给更多优惠政策。 你最好通过发奖金来买股票。
当时的募集资金是50万人民币,金额不是非常巨大。 为了员工闹事,我想从员工福利基金取钱,所以这是我可以作为工厂领导工作的。 二是为社会筹集资金。 由于反响强烈,社会筹款的比例逐渐增加。 本来是为员工办案,结果在财务年度审计时,按照当时的会计制度,福利基金变成了生产的迅速发展基金,从员工的福利变成了公司的对外投资。
其次,我想去工商登记,作为飞乐音响企业登记。 但是,工商被称为“企业”的东西,需要局一级单位的批文,“企业”的称呼引起了很大的误解,多么观念上、制度上的冲突点。 现在想想,这是改革初期的系统工程,有不整合、不整合的问题。 说狂妄的话
也许我们跑得太快了。 大家都没有准备好。
之后11月18日的开幕式,有很多领导人参加,记者也参加了。 与会记者说今天我们要参加开幕式,首先是听市领导对股份制是如何提法的。
发行给社会也完全是偶然的。
当时新民晚报记者采访了我,我们是内部发行,但我认为内部也是社会。 另外,因为有其他公司参加,所以可以说是“社会”。 双方对社会的定义不严格,界限不明确。 所以我说发行给社会了。 他在报道时加入了“公开”一词,开始向社会公开发行。 我不小心使我们的改革前进了一步。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是,为了正式发行这次股票,我们和银行还研究了股票的发行设计。 工商银行表示,股票设计需要13个要素,需要在货币工厂印刷,因此按照银行的建议进行操作。 后来黄贵显说我们要做柜台交易,你的股票会上市吗? 我说我要上市了。 当时很多员工问:“我买了你的股票50元,有什么用?” 你不能改变股票。 也不显示价格。 对我来说也有压力。
1986年,上海开始了柜台交易。
没有这个历史,没有凡尔霖,没有第一次股票,应该说工行的改革热情和改革积极性比我们高。 所以,上海改革具有自发性、系统性,有股票就产生柜台交易部,然后产生债券交易、流通,形成了资本市场的雏形。
股份制改革的扩大在“老八股”上市
《21世纪》:对飞乐音响探路股份制、公开发行,社会给你很高的评价,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秦其斌:成立时,社会上有很多反响。 大学学者敏感地扯上这个消息,去上海进行调查,为我们的股份制找到理论依据的国内外媒体采访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 很多老师写信称赞我。 其中,不知道的外贸学院教授给我写信说:“你是英雄,走在非常伟大的路上,不要鼓起勇气。”
其实我负不起“英雄”的称号,很多无名人士为资本市场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是公司改革的实践者,不知不觉中参与了资本市场改革。
《21世纪》:股份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的契机是什么?
秦其斌: 1985年夏天,时任市领导人说要来我这里了解改革的情况。 我有些心不在焉。 当时音响企业成立已经半年了。 当时的报告结束后,领导提出了两个问题。 一是如何扩大改革考试,二是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四个自我:自我经验、自我快速发展、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领导走后,我和工厂领导班子越想越拿不出“考虑扩大”这个词,扩大考试的意思是什么,四个自我是什么意思?
三天后,灵光突然出现,我们的飞乐电声总厂也想进行股份制改革。 领导希望国营公司、国有公司、旧公司怎么改革和怎么改造?
这个构想最终得到了赞同和支持。 这个时候,我们吃了深化改革的意图。 也就是说,老国有公司、老公司也必须推进股份制改革。
现在来看,飞乐音响企业自愿成分很多,是自下而上的改革。 老八股公司其实是市内改革计划的一部分,自上而下,为以后资本市场的建立铺路,奠定基础。
随后,时任上海市领导大飞乐进行了扩大股份制改革的调查,提出对上海“四大金刚”(上海汽轮机厂、锅炉厂、重型机械厂、电机厂,后重构上海电气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 市委急于研究证券交易所法规的颁布,为1990年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做好了思想动员、组织准备和制度准备。
这时,上海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张开双臂热切期待证券市场。
《21世纪》:之后的“老八股”改革具体怎么了?
秦其斌:第一,“老八股”(的改革)和飞乐音响必不可少。 作为一环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二是上海市领导有意识地推进快速发展,为1990年(资本市场的建立)做好准备。
我们只进行了股份制改革。 之后,还提出了工厂股份制改革的方案。
1985年夏天,市领导和体改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工商银行、计划局、财政局各方面的人来开会,讨论了飞乐电声总厂股份制改革的方案。 会议上吴邦国说,一个是为什么改革,老公司怎么改造,另一个是股份制,发行股票有可能冒风险,我们也要做好失败的准备。 为什么从小公司开始,因为这个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万一不能控制的话,市里可以控制,把社会的振动控制在最小限度。 各方支持改革,这也希望为老八股的改革进行了一个动员。
后来推进总工厂股份制改革的是市体改革带领参加方案制定的,比如股票结构的设计等。 飞乐总工厂有国家股票,有集体股票,留下一部分为社会筹集资金——个人股票。 之后,感觉集团股票的名称不合适,缺乏理论深度,贺镐圣建议将集团股票改名为法人股,一下子内涵扩大,在现在的多经济结构、法人财产权的确立中留下空之间,用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础
1990年以后,国家股票也更名为国有股,国家资产更名为国有资产,一系列名称的修改表明对中国经济形态有更深的认识。
在股票结构设计中不流失国有资产是当时改革的重点,国家股票不能流通,需要比例绝对的控股。 个体股不能太多。 只能控制在15%。 1990年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市场流通出现了大问题,流通量太小,投机性操作严重。 当时大家都害怕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失去控制,所以改革必须慎重。
股份制改革中有些完全规范资产证券化的价格判断。 那时已经有了。 这是我们股份制“老八股”干的,上海中介机构一下子迅速发展,这也是资本市场非常重要的环节。 旧公司的改造,过去的账目没有机械设备、房屋设备、资本和财产的概念。 这是资本的概念,为了判断价格和复位,这个规范性的东西都从那时开始迅速发展。 这一步非常重要。
另外,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那时最受欢迎的一个观点是国有企业的上市实现私有化,但我们一直坚持中国不私有化,多次在国有前提下逐渐扩大,吸收个人股票,这是我们方向的问题
从“老八股”看资本市场的新陈代谢
《21世纪》:现在的“老八股”的迅速发展不是特别中人意,为什么?
秦其斌:“老八股”发展迅速不理想,没有走上有改革秩序的快速发展道路,或者改革停滞,华为等深圳公司一直没有前进,真是遗憾。
国有公司改革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国有公司如何修改、如何管理、如何快速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国有经济、国有公司有再认识问题。
总结起来,我觉得存在法人财产权的法律地位很长时间都没有确定的重要问题。
国有公司的大股东是国家公司,但不认为你是法人财产,认为是其财产,向社会筹集资金后,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方法做的。 所以,我强调受法人财产权的四个自我制度,特别是独立性和法律刚性的保护。 这是历史迅速发展的过程,未来还在路上。 幸好民法典出来了,确认法人有财产权,和国有资产、私有财产一样受到保护。 只有承认其独立性,公司的市场主体才能自主迅速发展。
其次,我们时代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国有企业,但关于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升级,没有太强调,力量不足。 其次,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可能不敏感。 大飞乐、小飞乐混改,但公司情况根本没有好转。 我对他们有特别的感情,祝他们成为凤凰涅槃。
因此,我希望通过资本市场30年的总结,上海在混合经济方面,在民营经济方面取得突破,在国有公司改革理念方面继续深入,上海有越来越多元化的经济形态,各种经济形态都能一个一个地发展
《21世纪》:你对退市的问题怎么看?
秦其斌:首先,退市一定退市。 有些控股股东挖出了“揉合”、空上市公司,最后混淆了资产,没有迅速发展。 当然,控股股东的经营也有失败的时候。 这两种情况,不退市也不行。
我们的时代,上市公司很少,所以资产容量不大。 这是因为对退市很谨慎。 资本市场“一进一退”(注册制和退市制度),加上过程的严格监督管理,市场化机制形成了完善的链条。
我们时代资本市场的另一个优点是“st壳”比正常的好企业更有价值。 这是异常的。 但是,中国又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上市企业的一部分是平民( 603883,股票吧)的钱。 这个退市因为要退市,将来的改革可以更深入,对于大部分公司,可以利用其“壳”资源进行改造,尽量减少股票市场的震动。
现在,上市企业的“壳”似乎也成为了资产的一部分。 这是中国人的创造,在这个壳下,注入新的资产打起精神,也许是一条思路。
《21世纪》:对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迅速发展有什么期待?
秦其斌:我很有自信。
2000年,我受到中央党校的邀请,去拍了资料片。 名字是“百年民族复兴之路”,认识到股份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副本,也是民族复兴的重大战术。
我期待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资本市场高地。 经过30年,我们从所谓的“农业贸易市场”水平的资本市场,到国际水平的资本市场确实不容易。 资本市场中的核心问题是上市公司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清除后,今后的事件更容易处理。
首先,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望持续良好,用不了十年或越来越多的时间,我国gdp必须从100万亿元扩大到200万亿元,因此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是有潜力的。 其次,从最初的B股到现在迅速发展,上海伦通、上海港通、a+h两地上市,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触更紧密,中国投资者可以选择的高质量资产也越来越多。 第三,富裕的中国人民从原来的储蓄观念转向理财,渴望高质量的资产,享受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红利。 第四,越来越多的外国投资者希望看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看到中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投资中国。
(作者:张赛男:李新江)
标题:“对话秦其斌: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飞乐音响诞生的台前幕后”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gphq/28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