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41字,读完约11分钟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平台:吴晓波频道)

在人的一生中,是在十字路口看到红灯的人越来越多,还是看到绿色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头脑在急转直下。

答案是绿色。 人们看到红色就等绿色,但看到绿色就不等红色。 两种情况加起来的结果当然是绿色多。

修正问题吧。

1000万对夫妇正在准备生育。 如果第一次生育只有女孩的话(不是必须的),就可以进行第二次生育。 第一次生育生男孩就不能第二次生育。 第二次生育后,婴儿是男孩多还是女孩多?

答案基本上一样多。两个问题乍一看相似,但本质上不同。 红灯一定交替出现,但男孩和女孩不一样。 第一个孩子生了个女孩,第二个孩子男女的比例还是1:1。

男女的自然出生比例约为104∶100,为了方便起见约为1∶1。 另外,在多胎或不能生育等情况下,不影响结论,无视。

假设000万对夫妇决定先生500万男孩和500万女孩,生女孩的夫妇生第二个男孩,那么就生250万男孩和250万女孩。 两次加起来男女1:1。

再修正一次问题吧。

1000万对夫妇正在准备生育。 不管是第几次,到目前为止只生了女孩就能继续出生了。 第一个男孩出生就不能再生。 多次生育后,男孩总数多还是女孩总数多?

答案基本上一样多。违背直觉吧? 其实很简单。 不管前情如何,新生儿的男女比例总是1:1。

按照上一个问题计算,250万第二个孩子还生着女孩的夫妇,第三个孩子生了125万男孩和125万女孩。 家人继续出生,第四个生了62.5万男孩和62.5万女孩……男女总是一样多。

理解这个,回到现实吧。 第二个问题是曾经在全国许多省区农村推行的“一儿半”政策(只有养育一个女性的家庭才能再生一个孩子)。 。 第三个问题,从全国很多地区安静持续的以前就流传下来了:直到生了一个男孩。

在数学上,这两种方法都不影响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但现实中,中国是世界上新生儿男女比最大的国家。

很多人担心老龄化,但老龄化的危害还不明显。 性别失衡的苦果,90年后开始品尝。

根据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六普”)的结果,中国大陆的男女比例为104.9∶100。

好像不夸张吗? 这主要归功于女性的长寿,70岁以上的人口性别比为88.1∶100,降低了总比例。

按年龄来看,情况很糟糕。

这是1970年至—2009年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图。 观察不是他们出生年份的性别比,而是他们出生年份时的性别比。

由于很多学龄前儿童没有出生登记,新生儿的性别比往往有点失真——女童的虚假申报越来越多。 到了入学适龄期,隐性人口逐渐出现。 到了1990年代后期无论如何都有户口。 因为这个“六普”数据接近现在的状况。

可以看出,在整个1990年代,出生人口性别比急剧上升。 1989年出生的人的男女比为101.2∶100,1999年出生的人的男女比为117.3:100。 国际警戒线是107∶100。

每5年平均一次,1990年代前后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明显的3级跳跃。

这十年间发生了什么?

一个是政策。

独生子女政策始于1979年,1980年代逐渐贯彻执行,但在农村普遍实施困难。

从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各省相继颁布了计划生育条例。 一是加强管理,二是确定例外情况。 “一儿半”政策从这个时期开始在部分省区推行:只生一个女孩的农业人口夫妇被允许生第二个孩子。

如上所述,仅凭这样的安排新生儿的性别比是不会改变的。

但现实是另一个景象,根据北大郭志刚教授“五普”( 2000年)数据的解体,在计划生育缓慢的地区,新生儿的性别比相对正常。 在计划生育严重的地区,新生儿的性别比较明显不平衡,其中“一儿半”地区尤为严重。

这是一方面,技术。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流产的情况更多。

“重男轻女”的思想碰到独生子女和“一儿半”的政策,加上技术催化剂,就会产生“既然只能生一个人,就必须生男孩”的扭曲现实的力量。

据陈玉宇等学者推算,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40%—50%的新生儿性别失衡扩大,来源于局部超声波检查技术。

关于“一儿半”,北大曾毅教授通过调查推测,2005年左右,约19.1%的女孩夫妇通过性别鉴定生了两个男孩。

曾毅教授还认为,“一儿半”政策是观察平民实际困难的爱民政策,但隐含意义是女孩的价值远远高于男孩,需要另一个生育,这种“心理含蓄诱导作用”更难消除重男轻女观念

国家没关系吗? 当然。 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严禁利用超声波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上必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严禁非医学上必要的选择性终止人工流产。

但是恶习很难改掉。 “六普”抽样调查从2009年11月1日到年10月31日的出生人口的性别比,越是第二个第三个生育,比例越不平衡。

“四普”时,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性别比只有104.9,处于自然水平。 二胎三儿的出生性别比不正常,但至少不合常理。 到了“五普”、“六普”,二子三子的性别比达到150至160,令人瞠目结舌。

无数家庭做出了对自己看起来最有利的选择,最终引起了20年后全社会的痛苦。 这个苦果,任何自然生育的家庭和孩子,都必须一起品尝/补偿。

整体来看,80后的男女比是101.1:100,90后是109.7:100,00后(有可能失报)是118.9∶100。 “七普”完成后,我们将作证10后男女的比例。 你觉得会有多久?

现在21岁到30岁的90多岁,普遍进入结婚市场,迎接他们的场面和前辈们大不相同。

2007年左右,主流媒体广泛讨论了“剩女”一词。 现在我们应该谈谈“剩男/单身/单身”。

你考虑过为什么我国的法定结婚年龄是男性22岁、女性20岁、男性比女性大2岁的问题吗? 在欧洲、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男女在同一年龄结婚。

一个简单的说明是以前流传下来的。

据《国语越语上》报道,越王勾践说:“女子十七不嫁人,其父母有罪。 丈夫不止二十岁,其父母有罪。 ’男性比女性大三岁。

根据《唐会嫁人》,唐玄宗李隆基下令“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听婚礼”。 男性比女性大两岁。

你可以看到中国从以前就传下来了。

那个是以前怎么传下来的呢?

自古以来,中国的人口性别比一直很高。

根据人口学家们在明代、清代、民国等时期的研究,无论是太平年月,还是考虑统计上的偏差,男性多女性少的基本结构都是毫无疑问的。

这种结构引起了“婚姻压迫”现象。 结婚的男女人数不均衡的话,当然要扩大选择范围。

明代成化年间,巡依浙江监察御史刘魁上奏:“浙江以东之俗,生育女性多不育。 有间育员,附近有孩子没结婚的,不要求它,辄要先按计划要求。 ”。 (偶尔有养育女孩的房子,结婚名额先争)

万年间,浙江兰溪县令庄起元说:“金(华)卫(州)民无妻者一半,甚至嫡流(寡妇)老了少年争婚,丈夫没死妻子先走。 ”。 (半数男性没有配偶,初婚男性与二婚女性结婚)

据同时期的《吉安府志》报道,“江西省的俗生女性做了很多事情,男性老了也不合适。 辄提起诉讼。 ”。 (单身男性与寡妇女性结婚,提起诉讼)

当时的浙江省和江西省,还有福建省、安徽省、湖南省、广西省等省是溺死(女)宝宝成风的地区。 第一个原因是贫困,养不起,比较富裕的杭州、嘉兴、湖州很少有溺水儿童。

所以,到新生中国成立的1980年代,可能是数千年历史上罕见的人口性别比相对平衡的例外时期。 我们尊重劳动妇女的平等权利,提供越来越多的官方生育支持,努力禁止溺水行为。

于是超声波检查技术成熟、普及,在人性的驱使下,找到了那个幽灵、那个“重男轻女”的幽灵、还有归还灵魂的土壤。

明代出现的婚姻压迫现象,现在也在部分地区再现。

90后男女的不平衡,不是无处不在,也是各地区的。

整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地图

90后人口性别比最不平衡的省份是江西省,男女比达到了120.8∶100。 也就是说,江西省约11名90后中,有6名男性和5名女性。

这引起了几种结婚的压迫现象。

其中之一,江西结婚彩礼,名地很高。

彩礼高(库存)勉强可以用“传给以前”来说明。 但是,近十年来,江西彩礼出现了与当地经济快速发展速度极不一致的增长(变量),这不应该从“以前传下来的”中背锅。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因果关系很明显,因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了。

其二,低学历的女性太早进入结婚市场。

这可能是城市高学历的人感觉不到的。 但是在农村地区,很多女性结束9年的义务教育,选择不继续读书的话,就会迅速被推向结婚市场,迅速结婚(先开酒席,几年后补充证明书)。 。

她们离开家乡的机会很少,不接受父母的生命的机会也很少。

其三,“初婚男性和两个女性结婚”“剩下的男性”“越南新娘”等现象很常见。

比较上述情况,问了江西省的朋友一点。 他们的个人感受不同。 例如,在一些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发现身边的现象。 但是至少有一些看起来大家都一样。 “剩男”多,“剩女”少。

时代真的变了,江西省的情况值得全国警醒。

这一代、下一代面临的性别失衡还有更棘手的地方。

以前出现婚姻压迫,高龄男性可以和适龄女性结婚,适龄男性可以和低龄女性结婚,所有世代都可以“借人”,缓解“压迫”的问题。

能这样做是以人口总量增加为前提的。 下一代的人比上一代越来越多,或者至少不是差不多的话,就没有足够的收容能力。

这个前提对于90后、00后不存在。

根据“六普”的数据,中国国内80后约2亿1900万人。 90后约1亿8800万人0后(有可能失报)约147人。 “七普”告诉我十后有多少人。 可能比00后少。

性别失衡,遭遇人口收缩,无可奈何。

90后00后“想借人”? 不够租,更何况00后的性别失衡也很严重。

“剩男”问题至少让两代人为难。

经济学说明失业,有“摩擦性”和“结构性”之分,摩擦性失业是寻找新员工过程中的短期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市场不平衡引起的中长期失业。 现在“剩女”现象大多是摩擦性的,“剩男”现象也可以说已经是结构性的。

有个人相遇,总体上有整体现实。 婚姻,从微观上看,我们当然希望是两个有爱情的浪漫故事。 但是,根据人口数据,注定了很多忍耐、勉强、甚至不可追求。

希望生了男孩的父母考虑一下你们儿子将来会面对的情况。

我希望女性只有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视野开阔,财务独立,才能有婚姻不受家庭干预的潜力。

关于男生,自己多寻求祝福吧。

作者|木有药师|等值|麻酱

责任|何梦飞|主编|郑媛眉

标题:财讯:一个比老龄化更紧迫的人口问题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0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