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889字,读完约22分钟

徐静波

在甲午之战中,民间舆论对政府的最终决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这是1590年代丰臣秀吉武装侵犯朝鲜约300年后,近代日本的第一次对外战争,牵引了日本整体朝野的神经。 本文对福泽谕吉( 1835-1901 )、内村鉴三( 1861-1930 )、德富苏峰( 1863-1957 )三位明治时期有很大影响的舆论领袖,战争时期对中国和日本,当然有这场战争的言论分解。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福泽谕吉无疑是近代日本最大的思想家,或者是明治时期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 此外,他也是最重要的舆论领袖。 在考察他关于甲午战争的言论时,应该注意支持他的角度和观点的两个知识背景。

第一,在以中国古典为核心以前就传入了东方思想。 他从5岁开始就和附近的藩士一起学习汉学和刀剑,在汉学方面有很深的教养,但接触西方文明后,把这些以前流传的东方思想纳入了负资产的范畴。

第二,是表现为“西学”的西方近代知识。 福泽在20岁时进入当时著名的兰学者绪方洪庵在大坂开设的“适塾”中,接触了荷兰语的文献和近代西方的理化学科。 1858年去江户游学,在开放的横滨直接遇到了欧美文明,开始知道荷兰没落了。 现在的世界想通过英语,自学英语,一览外部世界。 当时,日本已经和主要的欧美各国签订了通商条约,国门完全敞开。 1860年2月,他作为随员乘坐日本第一艘横跨太平洋的轮船“咸临丸”前往美国,福泽也成为近代第一个西洋游历的日本人,在美国呆了4个月,直接感受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真相。 他在1866年写的《西方事件》几乎是第一本向日本网民全面介绍西方文明的书,然后把美国的独立宣言翻译成日语刊登在杂志上。 1875年发行的《文明论概略》正式奠定了近代日本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的地位。 也成为了明治日本的第一精神语境之一。 因此,福泽第一是从文明论的角度看甲午战争,还是在此之前注意考虑中国和朝鲜的问题,所以1882年他自己创刊的《时事新报》是他发表言论的第一媒体。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福泽谕吉根据自己的文明论,将欧美各国纳入文明世界的范畴,但当时的日本已经进入了开化之门,中国和朝鲜等属于未开化的国家。 根据他自己在欧美的体验,我觉得以前的东方文明与现在的西方文明相比不够充分,认为以儒学为中心的思想遗产是病态的历史因袭,对东亚各国的现代文明过程起着阻碍作用,“古代儒教主义适合现在的时代 1884年12月,日方培养的朝鲜“开化派”领导人金玉均( 1851-1894 )等人在日本势力的支持下发动了推翻闵妃(韩国现“明成皇后”)统治的政变(史称“甲申之变”),在中方武力介入中失败,福泽如此表示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我的日本国土位于亚洲的东方,但其国民的精神正在远离亚洲的固恶转移到西方的文明。 但不幸的是,附近有两个国家。 一个是支那。 说到北朝鲜,……这两国自己和本国都不知道改善,在交通极其方便的现在世界上,即使不听外界文明,其所见依然不足以打动人心,对古风旧俗的恋情和一百千年前一样。 ……辅助轮唇齿是邻国的帮助,但现在的支那朝鲜对我的日本国没有任何帮助,在西方文明人看来,因为三国地理相接,有时对三国也是一样的……这真是我日本国的巨大不幸。 在今天的计划中,我国与其等待邻国开放共同振兴亚洲,不如和西方文明国家一起进退,对支那朝鲜也没有必要为邻国给予特别的担心,只要遵循西方人的方法即可。 和坏朋友亲近难免有坏名声。 我应该衷心拒绝这些亚洲东方的坏朋友。 ’”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甲申政变失败后,金玉均等流亡日本,被上海诱惑。 1894年3月被闵妃派遣的朝鲜刺客暗杀,遗体从中国军舰咸靖号运往朝鲜,遗体受到凌迟的刑罚,引起了以福泽谕吉为首的主要舆论的愤怒和批判,通常的日本国民对中国和朝鲜的憎恶也加深了。 这时,朝鲜发生了东学党的动乱,朝鲜政府向中国求援,中国出兵牙山一带,根据天津条约向日本通报。 不久内乱就平息了,日本依然以保护侨民为借口出兵朝鲜,同时用武力包围朝鲜王宫,迫使朝鲜开始内政改革。 对于日本政府的这几种蛮横的方法,福泽从文明开化的立场出发,说:“我国利用这个机会,邀请朝鲜人推进该国的文明事业,着手架设电信、铺设铁路,在邮政、警察、财政、兵制各行业开展通常的组织改良,文 因此,“日本兵驻扎在该地不仅是为了保护(日本的)人民,也是促进朝鲜文明进步的必要措施”。 “日本的目的是使朝鲜摆脱支那纽带,改良其国事,奠定独立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朝鲜独立的主张,是日本历史上否定中国作为属国的地位,想要脱离此前传达的华夷秩序,置于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借口。 几年后,日本成功赶走了中国势力,阻止了俄罗斯势力的南下后,很轻松地吞并了韩国(朝鲜王国在1897年改名为大韩帝国)。 这时,看看当时日本主张朝鲜独立的言论,就知道了其真心。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附近的海面攻击中国舰队,甲午战争爆发。 福泽很快表示了他对这场战争的看法。

“战争本身发生在日清两国之间,探寻其根源的是谋求文明开化进步的一方和妨碍其进步的一方之间的战斗,绝非简单的两国之争。 日本人本来对支那不是无私的怨恨,不是无敌的意思。 ……但是,他们顽固,不懂普通道理,不仅目睹了文明开化的进步,反而要阻碍其进步,蛮横地向我表示反抗之意。 ”在日本人眼里没有支那人支那国,只为了世界文明进步的目的,有打倒相反的目的,阻碍它的力量。 这场战争不是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事,所以可以把它看作宗教之争。 ……支那人从这次失败中,如果能对宏伟的文明势力抱有敬畏之心,意识到自己应该痛改前非,就能清除四百多州的腐云,仰望文明的日新馀光,这样,就不会在意物质损失,反而对文明引导者的日本人有好处。 ”。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文明论确实是福泽谕吉的思想中枢,文明论主导着他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他感到骄傲。 “啊,我的日本很早就摆脱了支那流的恶习,本着文明化的新精神,百事新秀,修文求武,上下合作追求国权扩张,……现在日本成了东亚文明的先驱。 ”因此,他认为:“这次战争虽说是日清两国的战争,但实际上是文明与野蛮、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战斗,其胜负如何,关系到文明的日新将来。” 根据这样的逻辑,他说:“要让文明势力风靡(中华)四百多州,让文明的日新馀光闪耀四亿人民。 这样,我国军队一定要长期进军,直击首都北京,掐住喉咙,立即投降文明军门下。 我不是好战的,世界文明大势任命日本行使天职,战争是不得已的措施。 我们衷心希望尽快在北京市的晨风中飘扬太阳旗,400多个州沐浴文明之光。 ”。 按照福泽谕吉崇拜西方文明的逻辑,武力的行使和武力的扩张也是文明传达的必要手段。 这是因为在福泽的笔下,日本人以武力为背景的对外扩张和侵略,成为传递文明的正义动向,不得不说是对文明本身的巨大讽刺。 但是,福泽对这场战争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常日本人的想法,福泽自己为了支援这场战争捐赠了1万日元(相当于当时日本人月薪的约1000倍),使民众奋起,整个日本民族陷入了战争的狂潮。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确实,福泽信奉文明论,也是坚定的国家主义者。 他很清楚近两千年来中国文明对日本的巨大影响,但服用西方文明后,他把以前流传下来的中国文明视为“咕噜咕噜咕噜”,把邻近中国的存在看作是旧势力的压迫和障碍 从他将来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个人支持的金玉均政变的失败及其最后被杀,已经充分引起了他对中国的“私怨”和“敌意”。 这一天,军队在中国前线频繁地传递捷报时,他皱着痛快的扬眉说:“因为这次痛快地打击了多年来鄙视邻国的老耀国,并给予了道歉。 我真的很抱歉。 福泽虽然生了书生,但没有书生的敷衍,日本国家的好处,才是他最终的价值观,战争开始时,他说了文明论的大理,那天,书稳定胜券时,他的论调变得很现实。 “今天的世界是强调利欲的世界,特别是国与国的交往,几乎没有人在意德、义、名誉。 在这样的欺诈世界里,如果其中一方还坚守仁义,我只要仁义之师的美称是其他的,那就和温良节俭的君子走进小贩的死亡餐桌一样,坐在角落里还谦让着别人。 ……日本人的本色不是安静的寡欲。 干涉朝鲜的内政,不是出于侠义也不是出于厚谊,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国内外的人不要误解。 ”。 在控制北朝鲜、获得巨额赔偿金、割让领土的各方面,福泽表示:“开战以来,我军牺牲生命与敌人战斗,普通国民背负沉重负担为国效忠,取得了现在的结果。 因为我国提出的条件是立即日本人用生命和血交换的,一步也不让”。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战争初期,福泽以文明论者的姿态出现,日本开战的目的是吸引邻国进入文明世界,强调日本战争行为的正义性,努力主张日本胜利后,日本受益的正当性,以平民的姿态出现,本质上与官方的角度惊人的一致

战时,对舆论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位日本知识分子是内村鉴三。

内村在日本主要以基督教思想家而闻名。 我小时候从父亲那里学过儒学。 之后的知识背景,大部分是西方世界,12岁的时候从家乡来东京,进入有马学校的英语课学习,1年后转到东京外国语学校,后来用英语写了《武士道》的新渡户稻造和同学和好朋友。 这个时期第一次接触了英语版的《圣经》。 他本来可以上东京大学,但选择了离北海道远、学校近的札幌农业学校(北海道大学的前身)。 因为有公费补助。 札幌农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来自美国,课程基本上用英语教授,教务长克拉拉是对明治时期的日本青年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也是虔诚的传教士。 内村至此成为基督徒,1878年正式接受了卫生公会派的洗礼,成绩优异。 毕业两年后去了美国,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大学和哈特福德神学院留学,三年后回到日本,在一些学校任教。 因为从小就学习英语,所以那时的内村用英语思考和写作。 他之后的代表作(例如《我是怎么成为基督徒的》、《代表性的日本人》等)是用英语写的。 他是日本最有名的,起因于一起轰动全国的“不敬事”。 当时是1891年初,他在东京第一高等中学担任舍监。 那时,以天皇的名义授予的提倡忠孝爱悌思想的“教育敕语”颁布后不久,有一天,在该校举行了奉读仪式,所有的教员和学生都必须对天皇签名的敕语事件鞠躬,内村遵循基督教的原则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内村和福泽的人生没有接触点,但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以文明论为支撑点。 日中交战前夕,在《国民信息》上发表了“日中关系”一文,从文明论(也夹杂了部分进化论)的角度考察了当时日中两国在近代文明史上的定位。 “日中两国的关系是代表新文明的小国和旧文明大国的关系”他以2000多年前的希腊和波斯战争为例,把日本视为城邦希腊,虽然力量薄弱,但代表了新文明,终于战胜了巨大的波斯帝国。 他认为“因为旧的大,所以往往轻视新的,因为小的新,所以很多反感旧的”,最后认为“促进进步的东西会赢,妨碍进步的东西会失败”。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战争爆发后,他首先在《国民情报》上发表了《用世界历史看中日关系》,接着用英语在8月23日的《国民之友》上发表了《甲午战争之义》,10天后,他自己翻译成日语,在9月3日的《国民之友》上发表了。

在这篇文案中,内村打开宗明义说:“我相信这次甲午战争,对我个人来说真是义战。 那个义不仅是法律上的义,也是伦理上的义”内村为什么这么认为? 因为他认为日本代表新兴文明,中国是古老文明的代表。 “战争是我们最不应该使用的,非战争是我们从头到尾的政治策略,但在过去的20年里,支那对我国的傲慢无礼,几乎无法忍受。 ……明治十五年以后,支那对我国的行为怎么样? 对于朝鲜干涉内政,妨碍我国对朝鲜的和平政策,我国大力侮辱,帮助朝鲜打开国门,他们关闭国门,把满洲的制度强加给朝鲜,试图永久维持彼此的宗教关系 因为支那本身已经是世界上保守的落后国家,朝鲜想要效仿它,违背世界进步的潮流……。 因此,支那是国际交流规则的破坏者,人性的危害。 ……(支那以自己的大国地位在胯下玩弄弱国朝鲜,永远依靠自己)调查世界外交史,我们还没遇到过这么卑鄙的政治策略。 这就像妓女残暴的主人经常施舍于可怜无助的少女一样,残忍地使一千五百万人(指朝鲜当时的人口)处于长期无知无防备的地位,满足世界上最大的倒退国家的嫉妒心。 这是真正热爱自由和尊重人权的人一天也受不了的。 咱家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会发出谴责这些积恶的声音,只有我们日本人。 为什么标榜基督教国家的欧美各国不在我们面前从地球上排除这个世界的大灾难? ”。 世界舆论批评日本和中国一样没有干涉朝鲜的权利,日本的出兵也应该和中国一样受到谴责,是日本行为造成的和平破裂。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内村对此表示,(1)干涉本身并不是坏事,日本在邻居被强盗欺负时坚决伸出援助之手,摆脱了苦难。 (2)日本出兵根据天津条约行动,中国政府坚持首尔反尔,出兵是正当防卫。 (3)丰岛海战中谁先开枪还不确定,我相信中方是先开枪的。 现在证明了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内村的三个理由完全来自于学生幼稚的想象。 令人惊讶的是,信奉忍让和平基督教教义的内村说:“为世界贡献孔子的支那,现在不知道圣人之路,文明国家对如此不真实的国民采取的唯一方法是铁血之路,用铁血寻求正义。” 传记作家也不得不发自内心地感慨他的“义战论”“近乎消灭异端的十字军的狂热”。 “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当时的日本是如何被狭隘、排外的国家主义强制行动的,日本人对欧美发达国家有怎样深刻的劣等意识拼命吸收他们的文明,鉴三的复印件也太直接了,太理想了。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1894年10月初,在日本的胜利几乎确定的时候,内村又在“国民之友”上发表了“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框中,选择“默认值”。 在这篇长文中,内村展开了与以往略有不同的见解。 他把这场战争的目的(1)为了确保朝鲜的独立(2)惩戒中国今后不能崛起(3)把文化洒在东亚,谋求永久和平。 在具体展开中,内村氏说了如下话。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不用说,支那的兴废与东亚的安危有很大关系。 作为东亚,为了向世界展示其地位和价值,支那的独立与日本的独立是同等的重要性,在支那成为吾人大敌的现在这样说可能会被讨厌,但支那是吾人的邻国,比起欧美人,吾人更亲近他们被遗忘了。 支那的安危关系到我们的安危,如果支那回归颓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认为只有支那衰亡了日本才能崛起的人,是世界上内心最黑暗的人。 东亚的和平来自唤醒支那,支那的勃兴与朝鲜的独立、日本的进步一样是东亚和平的保障。 ……在东亚传递文化,谋求其永久的和平与进步,是我们的目的。 东亚和平来自于支那的唤醒和激活,这正是这次甲午战争的最大目的。 ”。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内村鉴三的这种看法与福泽谕吉的“脱亚论”明显矛盾,具有亚洲连带意识,与明治时期的另一个主流思潮“亚洲主义”有异曲同工之趣。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从未主张像福泽那样向中国割让赔偿金,但实际上,随着内村基督教和平思想的成熟,他的国家主义理念也逐渐淡化。 1904年2月,为了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权益,日俄两国在中国的旅顺等地发生了激烈的战争。 这时,内村引起了非常吵闹的主战舆论,在自己主办的“圣经研究”中陆续发表了“战争不是游戏,而是这个国家大患难的文案”。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德富苏峰是日本近代史上罕见的、对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有很大影响的媒体人和评论家。

德富苏峰的教育背景是,除了在汉学私塾读了一段时间以中国古典为中心的东方典籍以外,主要在家乡熊本洋学校、东京英语学校、京都的同志社英学校接受过西洋法的教育。 年轻时不像福泽和内村那样进行海外游泳学,但多阅读原版曼彻斯特学派的理论着作,一时倾向于西欧的民主自由思想,积极投身于当时在日本盛行的自由民权运动。 1887年2月,25岁的苏峰在东京设立了民友社,在明治中后期创立了有影响力的周刊《国民之友》,1890年2月创设了《国民信息》报,鼓励了平民主义思想,1893年出版了平民丛书第6卷《现在的社会主义》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但是,像很多日本近代的思想家一样,苏峰其实一直是国家主义者。 1885年在故乡创立私校“大江塾”时,作为校歌创作了“爱国之歌”,让青少年为国家而奋斗。 甲午开战前夕,由于朝鲜事件的刺激,日本国内的民族主义或国家主义达到了高潮,苏峰主办的“国民之友”和“国民信息”也成为这种思想和感情表现的重要媒体,苏峰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完全摆脱了民间主义的外壳,主张自由民权 其标志是1894年12月民友社出版的《大日本膨胀论》。 战争爆发后,主编的《国民情报》迅速成为日报,不仅积极刊登了主战发言,还派遣了国木田独步等记者到战场,自己也往来于东京和当时战时大本营地广岛之间,从参谋次长(相当于副总参谋长)川上操六 1895年4月,在日本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后,苏峰作为大总督府的随从来到辽东半岛,考察了暂时在日本统治下的旅顺口、营口等,将海边的小石子等带回日本作为纪念。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战争刚爆发,苏峰就判断是“扩张的日本进行扩张活动的好时机”,“充分利用这样的好时机,给国家带来超越性的飞跃,让自己的个体在国民扩张史的首页留下英文名”。 这是苏峰主张开战的真正动机,但他还是得找点冠堂皇的理由。 这是“顽固的清国,不仅视朝鲜为属国,还阻挠我国保障独立。 我们的行为是扶助弱国独立,挫败霸国的吞噬,这是侠士的动作,是义人的动作,也是仁者的动作。 ”。 这样的言论和内村的主张很相似,但内村恐怕有被单方面报道所迷惑的书生之论吧。 但是苏峰的心是,“义举”这个云是引导舆论的粉饰性语言,他在这本书的其他部分无法掩盖他对这场战争的真实认识。 “甲午战争真是关系到我国国运消长的重大机会。 我们不能忘记。 这次我们不是在暗室里搏斗,而是站在世界面前的决战。 朝鲜的改革就是所谓的北京城下盟,也就是几亿的赔偿金,决定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是这一举。 ”。 苏峰认为,由于江户幕府近300年的锁国政策,日本在岛内变得窘迫,国力没有增长,但这次对中国的战争将改变日本的命运。 “在300年间收缩日本,一下子扩张日本,决定日本命运的机会瞬间就有。 ”。 这是因为他努力让日本朝野发动这场战争。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开战前,很多日本人觉得日本打开国门,特别是明治维新后,引进西方文明,修建铁路,建立工厂,开国会,制定宪法,是西方标准的文明国家,但依然得不到欧美各国的同意,不 但是苏峰本人非常鄙视中国人:“支那人在全世界受到歧视、侮辱和虐待。 他们像牛马一样被驱使,有时像毒蛇猛兽一样被赶走。 但总体来说,他们宁可感到害怕。 他们被憎恶但被害怕。 我们因亲切而受到歧视。 ……在浅薄的欧美人眼里,支那人是拥有比生命更重视金钱的4亿人口的种族,支那人是龙盘在亚洲肥沃的土地上所占的大帝国,希腊罗马文明没有从地平线上升时是5千年文明的巨大古老国家,他们是支那人谦虚性格的 正因为他们害怕支那人,所以对日本人和日本国表现出傲慢的态度”。 苏峰想通过这场战争让欧美人重新认识日本,让日本在世界上真正站起来。 事实上,战争的结果真让世界刮目相看。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与福泽和内村相比,苏峰的帝国主义倾向更强。 他主张“为了惩罚国家,维持东亚和平,有物质牵制、精神牵制两种牵制法”。 物质牵制法是让他们支付战争赔偿金,分割他们的土地,……分割盛京省(指现在的辽宁省),获得台湾,是这种牵制法的一部分。 ……精神牵制法是让他们衷心服从我们的武威,彻底根除他们再次称霸国王的野心。 ”。 这时,中国由于连战连败,经常发出信号,要求讲和,要求西方各国调停,但日本舆论也发出微弱的停火谈判声音,苏峰对此表示:“现在绝对不是讲和的时期。 换句话说,现在应该倾斜全国兵力,认真前进,占领台湾,同时将其永久还原为帝国版图,扼住咽喉之地,给神经以沉重的打击。 ”。 苏峰进一步提出了他的帝国主义构想:“如果北占旅顺口,南据台湾,无论清国多么巨大,就像抓住鼻子和尾巴的大象,虽然大,但失去了移动它巨大身体的自由。 到了这一步,不仅清国可以统治俄罗斯,南可以应对英国,发挥东亚的霸权。 霸权在我手里,和战的主动权也在我手里”这些言论在海城、威海卫等没有沦陷的1894年12月发表,苏峰已经有了这个狂言,但第二年4月签署讲和条约时,除了巨额赔偿金之外,辽东半岛和台湾还是在日本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顺便说一下,苏峰后来在1906年和1918年两度游历,留下了《七十八日游记》和《支那漫游录》两部着作,思想日益右倾。 1940年9月向当时的近卫文磨首相提交了日本、德国、意大利三国军事同盟签订的建议书,1942年担任裁军部主导的“大日本文学报告会”和“大日本言论报告会”的会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文化界的最高领导人,“波茨坦公告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战时,上述三人的发言几乎是通常舆论的主旋律。

当然还有一点头脑清醒的人。 调查了另一位对明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中江兆民( 1847-1901 )的著述,1894-1895年间,他没有发表关于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复印件。 恐怕不是语言,不能用语言说吧。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军部间谍的荒尾精提出了“稳妥中庸的意见”。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荒尾精奉参谋总部的命令来中国收集信息多年,在战争爆发前,在上海实际成立了教育机构日清贸易研究所,对中国有实际的体验和深刻的思考,来自对中国的深刻理解和亚洲主义理念。 他反对要求中国割让土地,如果要求中国割让土地,我想就像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强制占有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后,被法国人长时间嫉妒一样,中国人对日本人感到愤慨 “我国要求割让领土的时候,是诸国分晓禹域,我国占领一省一郡的日子,也就是清国四分五裂,挥舞狼爪牙的秋天。 清国最终四分五裂,红毛碧眼的异民族横行中原时,一省一岛的新领土,对我有什么好处? 孤掌难鸣,单手难支流,东亚大事,后来成了烟雾。 ”。 但是,荒尾没有突出的地位和舆论领导人的影响,可以说人的微言轻语,他的这些声音瞬间被淹没在举国上下的狂热声中。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当时舆论的高涨很激烈,马关条约缔约方之一的陆奥宗光外务大臣也很狂热。 回顾录中说:“在平壤、黄海获胜前个人担心胜负的国民,现在毫不怀疑将来的胜利,问题是日本太阳旗什么时候进入北京城门,所以整个社会气象壮烈、傲慢、国民喝醉……期间,远谋者稳健。 在借鉴历史了解现在和未来,中日关系依然波澜壮阔的今天,回顾这一过去,应该不是茶余饭后的余兴。

"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本论文作者是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标题:"战时日本舆论主旋律:以文明开化 之名为战争背书"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