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3字,读完约3分钟

晨报记者姜丽钧

今年是上海对口支援西藏20周年。 20年来,上海共派遣7次376名援藏干部到日喀则地区工作,在那里留下了1216个援建项目。

去西藏的时候,这些援藏干部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现在年龄最高的群体已经进入老年。 援藏干部们把自己的青春留在雪域高原,用自己的真诚和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把日喀则和上海紧紧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他们心中,永远难忘的是每人3年的援藏时间。 “三年的韶华,是人生的一部分。 年的考验,是人生无法体会的财富。 3年的西藏情结难忘,割不掉的情缘3年的援藏经验是我们和日喀则在一起的动因。 ”。 这是第一位援藏干部的领导,现在上海市委常务委员、推进部长徐麟想起来了。

【上海援藏20年】

这二十年超过了前四十年迅速发展

今年8月15日晚上,在海拔4020米以上的西藏江孜县达玛场,世界上最好的实景电视剧《江孜印迹》在这里首演。 由这2000万元上海援藏资金支持,当地牧民演出的实景剧将为江孜的文化旅游产业敞开大门。 这也是上海援藏干部为日喀则完成的另一个新项目。

【上海援藏20年】

1994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西藏事业座谈会,开辟了“各地区责任、对口支持、定期轮换”援藏事业的新方法。 全国14个经济发达的省市分别负责西藏的7个地市。

根据中央要求,上海市委从3500多名志愿者中选出49名中青年干部,就职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亚东县、拉孜县、定日县及地区机构、直属机构。

当时对口支援是一种全新的机制,与以往的援藏大不相同。 过去的援藏首先是派遣干部,只需派遣人才,派遣干部即可。 现在不仅需要派遣干部,还需要资金、项目的相应配套。

在20年的援藏事业中,根据上海市委组织部和上海市合作交流的统计,截至去年6月,上海选择了7次376名援藏干部,投入援助资金26.34亿元,援助各类项目1216个,在当地培训各类人才27843人

元日喀则地区行署副专员群培日前对早报记者说:“上海援藏干部以来,日喀则这20年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过了前40年。”

每项事业都以联系为重点

20年来,历批对口援藏干部提出了“各批重点,整体比较有效,不断用力”的援藏走出了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道路。

第一组由徐麟(现上海市委常务委员会、推进部部长)领导,以希望工程和市政建设为重点。

第二次是以林湘(现任上海市合作交流事业党委书记、市政府合作交流事业主任)领导的健康等5个项目为重点。

第三次是尹弘(现上海市委常务委员会、市委秘书长)领导的团队,与教育、卫生、新农村建设并存。

第四届会议由赵福禧(现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领导。 除教育、卫生外,还进一步强调新农村建设的主题。

由第五届赵卫星(现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委党组书记、主任)领导,新农村建设、教育、卫生、人才培训等创历史新高。

由第六届闵卫星(现松江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领导的团队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第七届由戴晶晶斌(现奉贤区委副书记、日喀则地委副书记)领导,产业援藏成为快速发展的重点。

标题:【上海援藏20年】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19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