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478字,读完约19分钟

作者|邵宇,陈达飞扑克财经app智咖啡源|一阀

如果历史重演,我们就站在人类历史上第六次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起点上。 这是主干创新牛耳者诞生的阶段。 那不仅是新的致富运动,还会诞生新的伟大公司和世界第一笔财富。 更深的是,世界体系的结构---谁是中心国,谁是周边国-----有可能交替。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01引言

中美竞争是近两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共识,这第一集中于现象的解释和美国未来的抑制战略,但关于这个游戏的结局依然是开放的问题。 本文想提供分解问题的框架。 康德拉切夫的周期(以下简称“康波”)被认为是可行的视点。 如果我们离一个物体太近,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康波的距离足够长。 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中美关系,也有助于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停滞困境和利率下降问题。 康波被用来解释经济增长长时间的变动现象,已知周期通常是40年到60年。 俄罗斯经济学家康德拉切夫作为经验法则进行了阐述,但本人没有说明这种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逻辑。 熊彼得提出的创新理论充实了康波的文案,为理解康波打开了大门。 熊彼得没有回答的问题是康波为什么是40到60年?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本文想通过传播学对创新扩散路径的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进而从人的认识和行为模式的转变中归纳创新范式,进一步充实康波的理论基础,从而解释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演变。 最后,从研发投入、金融市场、政治体制、文化等维度分别判断中国和美国在第六次康波竞争中可能存在的特征和劣势。 康波作为经济现象出现,是结果,创新范式提供了因果逻辑的解释。 所以,这种分解进程有一定的预见性。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02创新范式与康波的形成

如图1所示,世界gdp的增长率每40-60年出现一个转折点,它与康波的转折点相对应。 理解康波形态的关键是理解创新扩散的逻辑。 图1 :世界gdp增长率

资料来源:麦迪逊,devezas et al .,industry 4.0,p.14. 。

创新扩散遵循简单的s形曲线模型。 美国着名传播学家罗杰斯的专题《创新扩散》中有很多经验证据表明创新扩散过程可以表现为“s”型扩散曲线(参见图2 )。 。 日本着名经济学家hirooka(2003a; 2003b )是研究创新进化路径的知名学者,也发现技术扩散轨道有s型特征,是普遍现象。 因此,我们把技术扩散的s型特征称为创新范式( paradigm of innovation )。 图2 :创新扩散的“s字型”曲线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罗杰斯,《创新扩散》

创新范式的背后是人类观念的转变和由此产生的行为模式的转变,这是康波形成的内在逻辑。 如图3所示,左图是创新扩散的s字型轨迹,纵轴是使用率,可以理解为创新产品的市场饱和率,横轴是时间。 图上有三条创新扩散曲线,反映了扩散速度的不同,创新1最快,创新3最慢。 但是所有创新扩散的速度都遵循“慢-快-慢”的节奏。 初期使用者的数量通常很少,他们习惯打破通常,尝试新的东西和想法。 一会儿,扩散进入起飞阶段,速度开始加快,逐渐被后期使用者接受,市场饱和,整个过程也结束。 对s形曲线进行一次微分,得到开口部朝下的抛物线,纵轴成为革新中使用的速度,它对应于周期的形状。 创新的速度和产业快速发展的速度是相对应的,速度越快,产业发展越快,产业增加值越高,gdp增长率就越快,市场饱和,增长率就越慢。 图3 :创新范式与康波的形成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作者描绘; 东方证券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3的左图中,三条创新曲线有相同的起点,最终也收敛到几乎相同的终点。 它代表着从某种基础创新衍生出来的创新族。 在许多康波中,基础创新可能超过一个,呈现出许多创新民族交错发展的格局。 更有问题的是,康波为什么是40-60年? 这是比较长的时间。 这是因为,第一,康波的长度由创新的扩散速度决定,这是由各种各样的阻力决定的。 任何创新和创新的扩散都在一定的时间、空之间和人群中展开,创新从研究迅速发展,到扩散都有生命周期,这个周期显示出比通常时间长,康波也比时间长的特征。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说:“任何时候反对派只要有机会,就不保存地攻击创新者,其他人都在慎重防御。 革新者腹背受敌。 ”施梅尔认为,革新者会因使用某种创新而脱离依赖的团体规则,最终成为“陌生人”。 所以,创新是勇敢者的游戏。 熊彼得也认为在创新蜂群出现之前,必须克服各种社会阻力。 第二,创新与世界观的变化相关,人类具有严重的路径依赖特征。 一个现实的例子是基于健康的想法,宣传者计划在秘鲁的一个小村庄宣传喝水。 这个计划实施了两年,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例如,我们每天采用的计算机键盘——qwerty键盘诞生于1873年,至今一直采用,但实际上有很多缺点。 1932年,华盛顿大学的德沃夏克教授开发了另一个键盘,实验证明了印字效率大幅度提高,但至今仍未被采用(罗杰斯,“创新扩散”)。 第三,创新只需转变为工业增加值就能影响康波的形态,要想将一个想法转变为gdp,就需要完成整个创新-决策过程。 罗杰斯把创新-决策过程分为认识、说服、决策、执行、确认、六个步骤(诉求/问题、研究(基础和应用)、快速发展、商业化、扩散/应用和结果) (见图4 )。 。 可见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过程。 当然,创新被人们使用的速度是不同的。 据笔者注意,创新越具有卓越性,创新的扩散从一开始就越慢,越过某个临界点就迅速扩散。 互联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图4 :创新-决策过程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罗杰斯,“创新扩散”东方证券

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在第几次康波的哪里? 每一波都有一个或几个代表性的创新和由此产生的支柱领域。 五是人类历史上的四轮康波。 第一轮康波以采用蒸汽机、纺纱机的发明和纺织工业的诞生为标志,起点是1790年(熊彼得认为是1787年)。 第二轮康波以铁路和制铁业为标志,时间约为1846年至1900年,其中1846年至1872年为上升期,其间,铁路行驶距离和铁产量扩大了10倍以上,英国经济也迅速膨胀。 第三个康波以钢铁、电力、石油开采和汽车制造为标志,上升周期从1900年到1929年,20世纪50年代结束的第四次康波以电视等家电和电子工业、飞机、石油化学工业、电脑的革新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如1985年前后的美日贸易摩擦、1987年的美国储蓄贷款危机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等,中断了第四回合康波的进程,但在20世纪90年代,孔 图5 :人类历史上的四(或五)轮康波 。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 hirooka,2006; 东方证券

有看法认为始于1980年代的新闻和通信技术革命是第五次康波的代表,将于2050年左右走向结束。 文案开头写着“我们站在第六次康波的起点(或上升期)”,第一是相对于第四次康波的终点。 所以,第四轮康波和第五轮康波交错。 为了与文献一致,本文将今后的新康波作为第六次。 从第四轮康波基础创新的扩散轨迹来看,它已经接近尾声了。 这意味着我们可能处于第六次康波的起点。 图6可以更明确地显示第四轮康波和第五轮康波的交错关系,以及我们今天所处的位置。 图6 :第四次和第五次康波和创新的轨迹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 devezas et al .,industry 4.0; 东方证券

进一步的问题是,第六次康波的基础创新是什么? 纳米技术等新材料、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物联网、航空空航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量子计算、区块链等。 akayev和rudskoi ( )认为从年到年是接受nbic (纳米、生物、新闻、识别)技术的合适时间段。 因为这是实验室向市场的转折点,也就是商业化的起点。 经济是一个又多又杂开放的系统,是一个混乱的系统,总是处于不均衡的状态,因此我们很难用经济指标本身事先判断康波的出发点和拐点。 但是,如果根据创新的范式明确创新的出发点,就可以大致评价各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扩散轨道(参照图7 )。 。 有趣的是,图7中包含的许多技术和任正非在《经济学人》杂志上刊登的副本中被提及,如电子技术、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纳米医疗)、分子技术(纳米等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 图7 :第六次康波的基础性创新是什么?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 hirooka,2006; 东方证券证书:区块链是笔者加入的

以纳米技术为例。 1985年是发现合成碳( fullerenes ) c60的象征性年份。 这是60种碳原子以空心球体结构合成的,被认为是最初的纳米结构。 接着在1986年,原子显微镜被发明,提供了制作和测量新纳米结构体的工具。 下一个重大突破是1991年发现碳纳米管,2004年发现石墨烯(单原子厚度的碳膜),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纳米材料。 一般来说,纳米材料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能,可以应用于人类活动的所有行业,给所有行业带来创新和突破( rudskoi,2007 )。 。 根据纳米技术快速发展的轨道,hirooka(2006 )预计将于年左右成熟,距afm发明正好30年。 然后纳米技术进入扩散轨道,纳米技术创新产品进入市场,渗透市场,开拓新的商业行业。 那时,以前传来的多份资料也可以代替。 从图7也可以看出,纳米技术之后的是超导、基因工程、修复技术、精密聚合物、酶聚合物、分子器件、量子计算等。 那么,被国人关注的区块链在哪里? 如果以2008年为起点计算,区块链技术的迅速发展可能还需要10年以上才能进入成熟阶段。 之后是创新的扩散和商业化。 现阶段的首要任务,依然是技术难关。 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理解康波的关键是理解创新的范式。 一般来说,整个创新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研究、快速发展和扩散三个阶段。 各个过程表现为s型扩张轨道,前两个阶段常说的r&d (研究和快速发展),大多在实验室完成,后两个阶段在工厂完成。 康波主要以经济总量指标为代表,因此只有在创新进入扩散阶段时才会出现在康波。 创新扩散的轨迹形成了康波,其背后反映了人的观念和行为上的路径依赖。 创新扩散阶段的重要变量是使用率,可以理解为市场要求的饱和率,其中一些变化遵循“慢-快-慢”法则。 逐渐形成康波的上升期,这是基础产品创新形成的阶段即将形成康波的下降期,这是产品创新集群产生的阶段,也是创新动能兴衰的阶段。 一般来说,扩散阶段位于研究和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它对应于创新的商业化阶段,其后期才是大规模的商业化阶段。 康波实际上是作为结果出现的,虽然投资落后,但是根据创新的范式,我们可以把它作为预测工具。 具体地说,以一个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发明和基本专利的数量为例,累积数量的分布可以用logistic方程表示。 进行中的科学和技术轨迹很容易识别,我们可以把技术的快速发展轨迹外推到扩散轨迹中,一次估计商业化的时间和未来的市场规模。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03霸权周期与世界体系的结构

经济学和国际政治有“长波”( long wave )的概念,前者指康波,后者经常指霸权周期( leading power cycle ),文案是世界政治体系的变迁,代表政治权力的转移,其长度通常为90-120 英国有名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汤因比说过,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汤因比的预测意味着世界体系的百年轮回,在时间上正好与国际政治中的长波理论一致。 是基于历史归纳法得到的结论,还是对预测来说有更严密的演绎逻辑? 孙隆基在阐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能否预测历史研究时,历史的时间序列和因果的时间序列不同,前者适用于解释,不适用于预测,后者可以预测。 所以,只使用历史归纳法得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是不可靠的。 创新驱动的康波被认为与世界政治体系变迁的长波有一定的因果逻辑。 康德拉切夫观察到“新的长波往往与世界经济相连的轨道扩张密切相关”,但没有系统地阐述康波和世界系统进化的逻辑。 有名的世界系统研究者华莱士和模型斯基也经常提到康波,但他们没有统计上确定世界系统的进化与康波之间的关联性。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 akamatsu )找到了两者的纽带。 他认为世界系统有“中心-周边”结构(参见图8 )。 由于后发特征的存在,周边国家和中心国之间的综合国力差表现出“收敛-发散”的周期性特征,周期长为20-60年,其长边正好对应康波的长边。 图8 :世界系统聚合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 devezas et al .,industry 4.0; 东方证券

一般来说,中心国是创新的领导者,创新具有外部性,因此周边国家在赶上的过程中会收敛。 有些历史节点使周边国家超越中心国家重建世界系统的结构。 当然,超越并不容易,追赶过程中更常见的现象是再次被中心国甩了。 赤松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迅速发展的“雁阵模式”,说明了东亚模式的崛起。 图9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雁阵模型,也是领导人追踪者模型和中心国周边国家的世界体系。 二战后,美国一直是世界的领袖。 从上面的图5可以看出,在历史上的奥运会康波中,英国是前二轮的领袖,也是世界系统的中心国。 美国是后面三轮康波的领袖,也是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中心国。 从图5也可以看出,美国在以铁路建设为代表的第二次康波中继英国之后,到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增加值超过了英国。 由于英国受到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世界系统的结构在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切换,美国代替英国,稳定地坐在了中心国的座位上。 所以,从创新的角度来看,二次世界大战可能只是加速了世界体系的转换。 图9 :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雁阵模式--- -领袖和追踪者 。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 richard koo (,p. 75 ),笔者注释图13更明确地展示了创新、康波与世界系统变迁的关系。 英国在18世纪末开始的第一次产业革命和第一轮康波中绝对领先,在没有挑战者的第二次康波中,英国在铁路和钢铁工业中领先,但美国紧随其后,唯一的挑战者第三个康波的出发点是19世纪末,彝 德国在汽车工业中是领先的,但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作业改善了生产流程,提高了生产效率,美国在汽车工业中依然领先。 图13 :创新、康波与世界系统的进化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 hirooka,2006; 东证日本1960年代开始的改革(明治维新,meiji era )乘坐了第三辆康波的末班车,实际上是“补习”。 因为棉花和铁路是前二号康波的创新。 之后,由于实施了锁国政策,很遗憾缺席了第三个康波的创新课程。 二战后,日本在纺织和汽车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同时,迅速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等,到20世纪70年代结束了过去奥运会康波的课程,是美国权力的有力挑战者,特别是汽车和数字电子技术方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的贸易摩擦加剧,1985年“广场协议”以后,日元继续急速、大幅上升,削弱了日本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为了缓和外需迅速收缩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和信用政策、扩大金融开放的政策,此外,日本制造业依然在移动,这些都是1990年代的股票 迄今为止,没有人认为日本是美国霸权的挑战者。 再看中国。 如图13所示,封建制和闭关锁国的中国完全缺席了前三轮康波。 清朝末期举行的洋务运动主张从西方学习,但由于时间太短,中国的工业基础还没有确立。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真正迅速发展工业。 1978年改革开放前,走了很多弯路,这可能是中国应该支付的“学费”。 改革开放后的40年间,中国一边补习一边学习新课,不仅迅速发展了前三轮康波的代表性工业,第四轮康波也没有落下。 所以,中国40年走了西方国家200年的道路是有根据的,原因在于多次改革开放和后发特征的发挥。 迄今为止,中国的工业体系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完善的。 所以,中国也被认为是美国强国最有力的挑战者。 这也是中美关系转换的大背景。 前言的分解表明,中美竞争的关键是科技创新,特别是第六轮康波中的主干创新。 在考虑“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美国为什么能在20世纪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国家。 中国是否具备当时的条件,或者中国有当时美国没有的特征? 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被认为是决定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结构中位置的最重要的单一因素。 每一轮都有能源、资源、动力、交通、新闻、通信等少数骨干创新,它们是社会全方位的运行基础设施。 哪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主干创新有可能成为世界系统的中心国家。 那么,在正在进行的新闻和通信技术革新中,中国处于什么位置? 在上述第六次康波的主干创新中,中国在那些行业领先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是“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的问题的答案。 中国如果想成为世界领袖,就必须成为创新的领袖! 本文的首要目的是提供创新、康波和世界政治经济结构的框架,因此详细判断中美各行业的技术特征已经超出范围,但笔者可以提供数据供参考: (1)路透社发表。 (2)其公布的-2019世界百强创新公司名单中,中国大陆仅占3名名额(3)路透社公布的世界上最创新的大学名单中,美国独占48名名额,而且位于非常靠前的位置,中国有5人 现在发现中国和美国的科学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差距与两者的经济能力的差距不一致。 当然,从pct专利申请的数量来看,中国的进步非常快,但是否可持续? 与数量相比,专利质量怎么样,特别是在基干创新行业。 以下,根据前文的分解,阐述对中美竞争的想法。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04大国游戏的创新维度本节从研发投入、知识积累、社会体系结构(或政治体制)、金融市场和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特征和劣势(更具体的副本见图4 )。 。 第一是研究和迅速发展。 r&d是在研究先行、迅速发展之后。 这里的研究首先是基础研究,其次是应用研究,前者以积累科学知识为目的,后者以处理某种具体的诉求问题为目的。 所以,基础研究对创新特别是主干创新很重要。 从图14可以看出,中国的研究开发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上升到第13位,绝对规模也上升到世界第2位(年)。 图14 :中国研发支出在世界上的位置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东方证券证书:右图数据为年。

从图15看,研发投入的内部结构严重不平衡,试验快速发展阶段的研发支出远远高于基础研究,这也使中国的基础研究支出远远落后于世界排名。 但是只有基础研究才能促进基础创新,成为创新的领导者。 否则,只能停留在创新链下游的应用型创新上。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图15 :中国研究开发支出结构不平衡,基础研究不足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东方证券

如图14所示,与美国相比,中国只是落后于美国的0.68,但从绝对规模来看,每年美国的研发支出为5623.94亿美元,中国为2971.15亿美元,仅为美国的52.8%。 比较基础研究的投资,中国和美国的差距更大。 基础研究更加重视知识积累,以知识积累为前提,但在这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也很明显。 中国研发支出结构的分解体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后发特征”,正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这也是“后发劣势”的体现。 中国的创新越来越在应用水平上出现,可以更迅速地满足市场诉求,出现在gdp上。 但是,“后发特征”的关键词是“(落)后”,注意其特征在追赶中逐渐消失。 与此相反,“后发劣势”正在被追赶上来。 二是社会系统的结构和规则。 另一方面,社会系统的结构-个体、集体或权威-和规则对创新的扩散有非常显着的影响,有推动创新扩散的,也有阻碍创新的。 在权威的社会阶层结构中,核心决策层或权威个体采用某个创新进行宣传,创新扩散的速度会加快。 但是这个人有三个问题。 第一,决策层的创新精神决定了创新的扩散速度。 其次,社会个人可能会试图绕过创新。 正是“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 第三,执行中可能出现偏差,制度套期保值行为很普遍。 相反,在个人决策结构中,创新的扩散依赖于个人观念转变带来的合力,这是自发进化的过程,创新扩散的速度依赖于社会形成共识的速度。 所以,有些创新扩散的速度可能很慢,但基于共识,所以爆发力很强。 社会系统的结构还包括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 政治上是权力的分配,经济上是财富的分配。 俗话说,贫困限制人的想象力,就是这个道理。 从创新扩散的角度来说,扩散往往是异质的信息表现。 也就是说,创新传达者有比参加者丰富的消息,双方都有显著的新闻不对称,而且身份、教育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有很大差异,所以出现了“对牛弹琴”、“对鸡和鸭子说话”的不自然局面,进行了创新。 第三是金融市场。 到今天为止,中国的金融市场依然是压抑的金融市场,其直接结果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不健全,在资本市场和创新的关系上学术界有共识。 即权益类融资比银行融资更有助于推进创新。 格林伍德和约万诺维奇( 1990 )指出,在健全的资本市场上,金融中介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新闻,通过筛选和监督,资本找到高利润投资机会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 不仅如此,资本市场还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促进高收益的生产技术行业投资,提高潜在的经济增长率。 古斯塔沃曼索( gustavo manso,)的研究表明,促进创新的合同具有在短期内允许反复试验、允许失败、在长时间内给予成功的高额回报的特征。 创新是风险高、收益率高、高级新闻不对称的活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创新型公司在初期阶段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和其他债务融资,只能依靠资本市场。 在这里,不能只着眼于ipo。 更重要的是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等民间资本投资,那就是下一个康波的培育者。 图16是美国vc交易的领域分布,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软件、制药和生物技术两个行业都占有主导地位。 年,软件领域交易数量超过3700件,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以720件位居第二。 软件领域的投资也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达到46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54%。 在中国,只看-年的情况,上位的基本上是创新应用,包括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it服务、无线网络服务、互联网金融等,这些大多是第五次康波的成果。 如果我们处于第六次康波的起点,可以评价21世纪是否是中国的世纪,从中美资本市场的应对中看到一斑。 图16 :美国风险投资的优先领域分布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资料来源: pitchbook,pitch book/news/articles/18-charts-to-illustrate-us-VC-in -第四,社会包容性,即对创新的容错。 罗杰斯在《创新扩散》中指出,社会对个人谴责和系统谴责的倾向和识别能力会影响创新。 一个常见的错误是,一个社会问题本来就是个人系问题,但经常是个人负责。 这件事一方面真的处理不了问题,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创新的扩散。 第五是文化。 关于中国儒家文化和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到底谁有助于创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辩论问题。 不能说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考影响不深,现在还有剩下的,毕竟中国与封建制度告别才一百年。 不可否认儒家文化具有包容性,但这种包容性越来越指同一性,即同化,可能和创新精神有点不可接受。 这里格林斯潘参考了“the map and the territory”中的话。 “美国历史上有创业风险的文化,这种文化促进创新,最大限度地利用我们有限的储蓄,把创新转化为应用技术。 结果是高生产力的资本资产。 ”。 格林斯潘从创新的基本意义上认为创新超出了通常的思考。 因此,思维约束是创新的潜在威胁。 但是,说到这里,哈耶克学生、台湾着名学者林耀生提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概念。 这证明儒家的文化和创新不是那么明显。 例如,《金融研究》于2019年第9期发表了题为“儒家以前开始公司创新:文化力量”的复印件。 根据实证解体的结论,儒家文化对创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越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公司,其专利生产水平越高。 具体来说,儒家文化可以缓解公司代理冲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降低专利侵权风险。 所以,对儒家的文化和创新也不应该太早下结论。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5结语如表1所示,根据模型滑雪( 1987 )的统计,人类发展迅速,但在世界政治的长周期中,共计出现了5次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变化。 你会发现模特滑雪第一以战争为界。

资料来源:模型斯基,1987年,《长周期世界博览会》

结合本文的分解来看,第一回合的康波始于18世纪末,因此葡萄牙周期( 1516-1539 )、荷兰周期( 1609-1639 )、英国第一周期( 1714-1739 )与康波没有直接关联(在这个时期革命) 这个统计是1987年发表的,因为正好是美苏冷战时期。 莫德斯基认为,美国在1973年至2000年期间失去权威,领导人的地位必须在2000年至2030年期间接受苏联的挑战。 从现在来看,那个预测已经被证明了。 我认为这与从战争角度看政治周期的作者的观点有关。 根据本文的分解,从创新的角度分解世界系统的发展可能是更合理的观点。 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大分流”的科学技术解释是有说服力的论据。 表1中加上“美国二期”,挑战者的作用将变为中国,中国能否超越美国,21世纪能否变为中国的世纪,重要的是成为持续创新的牛耳。 从顶层设计来看,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发动工业革命。 从康波的角度来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所需的时间是30年,如果中国能发挥体制特征,避免劣势,可能会加速实现。 工业4.0的大方向是智能化、数字化和互联网化。 引爆新工业革命的路径可能包括从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计算机/网络到abc的动力源( 600405,股票吧)——智能制造、智能城市、智能电网、智能医疗 智能服务业平台新的基础设施——公鸡——从钢铁——能源到5g、iot、芯片、计算能力的能源授予者——渗透到以前流传下来的能源领域、服务业、费用品领域、装备领域的人力资本——科学家,这是序列 无论是从历史逻辑还是因果逻辑来看,我们都处于新康波的起点。 决定未来世界的结构,决定未来半个世纪在中国世界的发言权。

“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大国游戏最重要的单一关键词是“创新”。

一波子粉丝福利受到袭击——财策研习社粉丝享受会员福利,申请“家族财富管理沙龙第一期”。

我想扫描下面的海报二维码,标注为“财策研习社粉丝”,抽出时间应聘呢

本文是微信公共平台:首次在财策研习社发表。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标题:“第六轮康波竞争即将开启:怎么判断?机会在哪?”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0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