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00字,读完约7分钟

编辑:以国家石油安全保障的名义“走出去”的中资石油企业发现,受运输价格、市场环境等诸多制约,将海外获得的份额油全部运回国内是不现实的,有时也不经济。 也就是说,海外投资的冲动和目的正在变化,政治动因不仅得到经济好处,国家的行动也成为有风险的公司的行动。

“石化三巨头2/3国外项目亏损 4000亿投资高出低入”

那么,看看中国资本油企业的投资收益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中央企业海外投资的巨大损失例子层出不穷的今天,占海外投资重要部分的油气领域必须更加详细地计算。

徐炜

过去几年,“走出去”战术曾让中国公司扮演国际市场最凶恶的投资主体,但作为中央企业阵营中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部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国有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热潮进一步高涨。

从1993年开始,中国石油成功完成了泰国的邦亚区块项目,首次获得了海外油田的开采权益,也揭开了中国石油( 601857,股票吧)企业进入海外市场的帷幕。 在此后的10余年内,三大石油企业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石油市场并购项目大列表中,参与收购的资金数量也逐年扩大。

“石化三巨头2/3国外项目亏损 4000亿投资高出低入”

本报记者从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得到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年底,三大石油企业投资海外油田和工程项目共计144个,投资金额累计接近700亿美元,约达4480亿元人民币。

与消费高的海外投资额相反,三大石油企业每年从海外项目得到的原油权益产量很难与投资价格划等号,投资收益引起更多的争论。

本报记者得到的数据显示,年3大石油企业海外权益原油近7000万吨,比2005年翻了一番,但与年中国约4.2亿吨石油总消费量相比,3大石油企业从海外运回国内的原油寥寥无几。

不透露姓名的国有石油企业干部向记者坦白说,年中国石油企业运回国内的原油为500万吨左右,只占海外权益原油的1/12。

另一家多次参与海外油气田谈判的公司高管表示,实际上中国三大石油企业在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油收益远远超过了送回国内的数量,但在来自中国海外资产的石油中,以越来越多的现货价格销售给国际市场

不仅如此,国有石油企业在大型投资海外项目中的损失状况也被广泛批评,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行业相关人员在三大国有石油企业的众多海外投资行为中,对公司自身利益的考虑远远超过了对国家石油安全的考虑 另外,中国石油大学的年度报告显示,受管理制度和国际投资环境等影响,三大石油企业在海外的损失项目更是达到了三分之二。

“石化三巨头2/3国外项目亏损 4000亿投资高出低入”

另外,作为国内三大石油巨头以外的另一家主要石油公司,中国化集团也同样无法避免损失,据本报记者介绍,2009年,中国化集团在海外投资的三个油气田项目,累计损失为1526.62万美元。

“不仅是三大石油企业,许多中央企业的海外损失账目都非常惊人,其中决策失误和投资造成的损失占多数,在进入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盲目傲慢的现象也很大”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的官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1 .从谨慎到“飞跃”

在中国石油企业开始在海外掘金18年的过程中,中国石油企业寻找石油的轨迹象征着中国石油企业于1993年中标泰州亚块,在近20年的海外扩张路线图中,从最初阶段开始一举进入了“大跃进”时代。

“从国内政策和国际投资环境来看,中国石油企业从宏观上分为两个阶段,从2005年左右开始作为分水岭,前阶段实现了很多利益明显的项目,后阶段综合风险判断不足等问题开始凸现。 ”。 中国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企业前总经理、中国化集团前总地质师曾兴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石化三巨头2/3国外项目亏损 4000亿投资高出低入”

1993年中石油第一批海外投资尘埃落定后,1995年9月,中石油首次在苏丹穆克达盆地6块油田开发项目中中标,两年后,又获得了穆格莱德盆地1/2/4块石油开发权,以及3号块和7号块油田的一部分

经过6年,中石油在苏丹建设了1400万吨/年的原油生产能力,建设了长达1506公里的管道。 苏丹南部也成为中国境外石油开发的重要基地,并且成为中国境外石油投资的最大项目之一,至今已产生影响。

几乎同时,中国石油企业的触角也延伸到了拉丁美洲地区,1993年中石油获得了秘鲁德拉油田第7块的开采权,之后获得了该油田第6块的开采权,1997年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油田开发成功。

本报记者从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得到的资料显示,中石油相继勘探北非、中南美、中亚后,其他两个大国家石油企业的中海油、中石化也加入了海外扩张的行列。

2002年,中海油以12亿美元收购了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三个油田。 同年,中石化也与德国普鲁士企业签订了也门s2区块勘探开发权益转让协议。 至此,中国的三家国有石油企业陆续踏上了海外寻找油的旅程。

“这几年中国石油企业在其他国家的投资,特别是中海油2007年上市以来进行的所有项目都没有损失,在这期间,中海油是三大企业在中国外投资最成功的。 ”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的专家对本报记者说。

本报记者调查了资料,发现中海油在马六甲油田的投资,仅用3年就实现了资金回收,在其他几个项目中得到的原油权益也非常大。

“中海油至今为止在国际市场上的收购案例与其自身的优势密切相关,与中海油、中石化、中海油相比,现金流和整体规模有一定的差异。 这是因为选择项目时参加和共同竞争等方法很多,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 ”。 中海油集团的中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石化三巨头2/3国外项目亏损 4000亿投资高出低入”

但是好景不长。 三大石油企业是国际石油市场的小荷露目的地,国内石油供求矛盾因“能源安全”观点的推进上升到新的高度,“走出去”战术成为三大巨头,许多中央企业的迅速发展纲领也进一步加强,之后几年内中国石油企业

“石化三巨头2/3国外项目亏损 4000亿投资高出低入”

“事实上,国家鼓励石油企业甚至中央公司投资海外。 中石油率先出海是“走出去”指导思想的体现,经历了几年前的积累后,国家石油企业突飞猛进的问题逐渐出现。 ”。 中国石油资源管理局前局长、高级工程师查全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石化三巨头2/3国外项目亏损 4000亿投资高出低入”

这一现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表现明显,根据本报记者获得的统计数据,仅2008-2009两年,中国企业出国收购金额就达到了433.9亿美元,超过了本世纪前8年的总和。 其中,三大石油企业经常发出数十亿甚至百亿美元的合并大票。

2009年7月,中石油消费100亿美元成功完成了伊拉克鲁梅拉油田开发项目。 仅仅一个月后,以33亿美元全额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的油气企业。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中石油有意在北非以50亿美元购买壳牌石油企业尼日利亚油田。

除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海油在此期间也大幅扩大,中国石化72亿美元收购瑞士达克斯石油企业3个月后,中海油从挪威国家石油企业购买持有的美国墨西哥湾四个勘探块的权益,一举成为美国

“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源石油国收入下降,资金压力增大客观上为中国石油企业扩大上游资源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的投资风险也不容忽视。 ”。 上述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的人说。

根据国际能源局发布的公告,2009年,中国三大石油企业海外并购占世界并购交易的13%,本报记者从中国石油化学工业联合会取得的资料显示,每年三大企业的大规模收购行动金额超过300亿美元,约2000亿元

“比较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状况,忽视利益,盲目扩大规模的现象应该重视,对国外国有资产的监督也应该进一步加强。 ”国资委不透露姓名的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标题:“石化三巨头2/3国外项目亏损 4000亿投资高出低入”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