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58字,读完约7分钟

本文是首次在wechatpublic平台上发布。 是封面的信息。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那个香港风月片导演中最会街拍、街拍摄影师中最会拍风月片的邵氏演员何藩,6月19日在美国逝世,享年84岁。

何藩(1937.10.08 — .6.19)

谁是何藩?

如果是文艺青年,你一定看过何藩的街拍照片;如果是普通青年,你一定看过他导演的三级片《我为卿狂》;如果是迷影青年,你应该看过他在邵氏四部“西游记”电影里饰演唐僧;如果你什么青年都不是,那你应该继续往下看。

“何藩去世,他拍的风月片曾风靡录像厅,但他街拍更是香港的名片”

他大略是各个青年都想成为的样子。

》》》

一个摄影“扫地僧”的青年岁月

1937年出生在上海的何藩,从小就喜欢拿着相机东拍拍、西拍拍,看他8岁时拍的上海,真挺像回事儿。

在如今玩单反都要穷三代的情况下,何藩小时候所在的时代,就更不是通常人玩得起的。

是的,何藩的父亲是纺织工厂的老板,而他自然是标准的富二代。

他一开始是用舅舅送他的相机拍,后来父亲送了他一台,何藩就从小小年纪做起摄影界的“扫地僧”。

9岁时抓拍就已相当见功力

17岁那年,何藩跟随父母移居香港。

那时的香港经济活跃、资讯发达,是无数文艺青年心中的理想之地。

跟并且代的年轻人一样,何藩一下被香港的烟火气所吸引。

但作为富二代,何藩并未将镜头对准香港上流社会,而是将观察力放在香港的市井小民身上,将作品取名为《生存》、《苦力》、《劳动阶级》等。

如此心系苍生的原因,跟他读的书和看的电影有关系。

“我对中下层的穷苦大众、弱势群体有比较特别的同情关怀,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直觉。可能受到我读的很多文学作品如雨果的《悲惨世界》、狄更斯小说或者电影的影响。意大利电影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小人物的那种悲惨的生活与奋斗。我很自然的喜欢拍这类照片。”

“何藩去世,他拍的风月片曾风靡录像厅,但他街拍更是香港的名片”

而不停扫街、不停拍摄,何藩练就了一手“

眼到、手到、心到”的“三到”摄影大法,简言之便是眼敏、活好、心诚。

看看,同样是扫街,何藩的作品无疑大师范儿,而你们的只能叫随手瞎拍。

为什么呢?因为为了等一个最适合的拍摄时机,何藩常常等一天都在所不惜,这便是所谓的“

决策性瞬间”。

这个概念出自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而何藩同样追求这一瞬的魅力。

1955年,何藩在香港坚尼地城海旁拍下了《日暮途远》,这幅他毕生最爱的照片。

“一切就好像上天安排,你只是在适当的时刻按下快门便可。我的拍摄有异于电影导演从业,不能按剧本安排演出。拍照时要做一个隐形人,暗地里按下快门,那便是我的‘决策性瞬间。”

这些本意表现苦难的照片,如今激起的确是观者心中温暖和怀念的情愫。

每每看他的照片,就像打开陈可辛的电影《新难兄难弟》中的那个科幻机关,让人重回香港春风街,街坊邻里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无不充满浓浓人情味。

这里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时香港无处不在的奋斗精神。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奋斗求存,迎难而上,不畏艰辛,有挣扎可是充满了尊严。海明威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香港人五六十年代草根阶层贫苦大众就有这种精神。”

》》》

长得太美被发掘去演戏

何藩是狂热的电影迷,经常从家走到香港中环的娱乐戏院或皇后戏院看电影,随身带着相机,随走随手拍,简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我喜欢法国本潮的特吕弗,意大利的费里尼,瑞典的英格玛·伯格曼……我迷恋那种人,做梦都想做艺术片(art film)。”

一副文青青年的即视感。

机会来了,他1961年加入邵氏电影企业,最开始担任场记,但由于长的太帅,很快就被发掘做演员。

在邵氏,何藩出演了不少电影,但最为人熟知的是在《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和《女儿国》中扮演唐僧。

1968年《女儿国》

影评人magasa认为:

何藩俊美的扮相绝不逊色于大陆电视剧版的徐少华和迟重瑞,而且他的唐僧要越来越多三分羞涩和矜持,不染一丝人间烟火。

但其实就是一逗逼呀!

》》》

做导演终成香港风月片一代宗师

何藩并不甘于做一个花瓶,从1966年开始摸索拍摄实验短片。

他和友人合作执导的15分钟短片《离》,更他前卫的摄影风格类似,这部短片也是香港最早的实验电影之一,以至于今天有人认为他是香港实验电影先驱。

1972年,何藩拍摄处女作《血爱》。

这是一部情色片,如今来看,预示了何藩以后的电影风格。

何藩“音画合一”的电影梦终于实现,但好景不长,出于商业的压力,企业要求他转而拍摄唯美派情色片。

但跟布列松愤然离开电影圈不同,何藩还是留在了电影圈,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为五斗米折腰”。

他在七十年代拍了《空中少爷》、《昨夜星辰昨夜风》等风月片,而进入八十年代,他的导演生涯达到巅峰,《足本玉蒲团》、《夜激情》《三度诱惑》、《我为卿狂》、《四度诱惑》等风月片让他赚的盆满钵满。

1987年《足本玉蒲团》

其中,广大五好青年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叶玉卿和曹查理主演的《我为卿狂》了,录像厅和dvd时代的美好时光呀!

不过不要以为何藩只在这些风月片中卖弄色情,其实不然,他加入了很多艺术电影和拍摄方法,在场面调度、构图、打光、拍摄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可惜后面大部分被企业剪掉。

《我为卿狂》最后一场戏另人印象深刻

1987年,根据《肉蒲团》改编的《足本玉蒲团》(另名《浮世风情绘》),是何藩风月之作的巅峰。1994年,《浮世风情绘》入选德国电影年鉴300部东方经典电影名单,一起入选的还有黑泽明的《罗生门》、大岛渚的《感官世界》。

“何藩去世,他拍的风月片曾风靡录像厅,但他街拍更是香港的名片”

对此,何藩后来讲到:

“电影受到老板投资人、观众票房的压力,不能太自我表现。我曾经一再拍艺术片,结果票房一败涂地,后来拍性与暴力的三级片反而变成票房导演。我得到一个教训,电影一定要懂得商业,摄影则可以天马行空,自我创作,完善发挥个体艺术。”

“何藩去世,他拍的风月片曾风靡录像厅,但他街拍更是香港的名片”

终于,赚足了“五斗米”后,何藩离开香港,1995年移居美国。

到美国后,他拒绝了去好莱坞拍片的邀请,“为了家人,不再接拍三级片”。

何藩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直到前几年他拍摄的香港旧日照片在互联网上热传,他的名字才又被人提起。

那时,已近耄耋之年的何藩深受腰患之苦,但他并未因为此停止创作,而是学习 photoshop,开始把以前 1000 多张底片找出来加工,用电影方法叠印、剪裁、拼凑、蒙太奇化,赋予其新的生命。

但他依旧怀念旧时的暗房,他说:

“双手捧住的照片就像捧住一个 baby,你好像赋予他灵魂和生命。但现在在光房,电脑面前按来按去,感觉完全不同,没有艺术作品的一种投入感、参与感、亲切感。”

这也是我们喜欢何藩照片大过于他出演的电影、拍的风月片的原因,因为他镜头下的香港充满了投入感、参与感和亲切感。

“何藩是唯一一个拍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人,他对光影的表达充满戏剧性。更重要的是,他没有试图去记录香港,而是用镜头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从他的照片中我看到人性,感到暖心,哪些照片里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样有亲切感。”

“何藩去世,他拍的风月片曾风靡录像厅,但他街拍更是香港的名片”

封面信息 张攀

文案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封面信息

标题:“何藩去世,他拍的风月片曾风靡录像厅,但他街拍更是香港的名片”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6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