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82字,读完约7分钟
本文是在微信公共平台上第一次:功夫财经。 文案是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网络的角度。 投资者据此,风险请自己承担。
文 | 马光远扑腾话最标肿的正经经济学家
今日问答
1.@小金鱼
请问存款5万,我是应该先结婚,还是在北京买房?
2.@三毛
请问马老师对近期黄金价钱走势如何看?
3.@忍者神龟
您买股票吗?
(想向光远大大提问吗?请在文末留言区留下你的问题吧!)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即“奶粉新政”,6月6日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总共六章四十九条的文件,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进行了严格的注册管理,从领域准入,到配方规范,再到推广标识,以及监管责任,可谓“刀刀见血”,直指过去多年中国婴幼儿奶粉领域的污垢和弊端。
比如,在准入门槛上,“奶粉新政”对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都实行注册管理,并对申请人在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等方面都有确定的要求;在配方上,对比我国目前婴幼儿奶粉配方过多过滥,误导客户的情况,确定规定各个公司大体上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减少恶性竞争,减少对客户的误导;在标识和推广方面,对比最近几年一点生产公司在标识上使用“进口奶源”、“源自海外牧场”、“生态牧场”、“进口原料”等欺骗性和模糊的新闻,以及在证明书中明示或者含蓄“益智、增加抵抗力或者免疫力、保护肠道”等,处理市场推广乱象。如,对产品中声称生乳、原料乳粉等原料来源的,要求如实标明具体来源地或者来源国等等。
坦率地说,相对于过去婴幼儿奶粉领域缺乏监管的事实,“奶粉新政”的确可谓“最严”,因为以前一些都不严。但我认为,媒体用“史上最严”等夸大性的词汇来描述这个办法,也有虚假推广的嫌疑。我看了一下后面的法律责任,感觉和“最严”基本没有太大关系。
比如,该办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或者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材料等方法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依法予以撤销,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被许可人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注册;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该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证书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构成犯罪,这些行为要么得逞,要么被发现后只是轻轻的1-3万元的罚款而已,何来的最严?
当然,对这个办法的初衷,以及有关部门规范整顿婴幼儿奶粉领域的决心,我是相信的。我一直认为,在中国,最不争气的领域就是乳品生产领域。在中国奶牛数量有限的情况下,13亿人口每人每天哪怕只喝一杯奶,也是一个很吓人的天量,这种巨大的诉求足以让全球的奶牛都发愁。
最近几年,中国每年出生的婴幼儿有1600多万,在中国妇女越来越不喜欢哺乳的情况下,假定3岁的孩子都吃奶粉,这个市场的客户高达5000万,是两个澳大利亚的人口的总和。这么大的市场,因为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情,彻底丧失了信誉。三聚氰胺事情导致中国近30万儿童成了“结石宝宝”,成为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痛。我从来都认为,对造成这个事情的肇事者一定要以最严厉的法律来惩处。
三聚氰胺事情导致的结果,就是中国本土婴幼儿奶粉生产公司的信誉降到最低,选择洋企业品牌、国外奶粉成为中国妈妈集体一致的行动逻辑。中国妈妈到全球抢购奶粉成了人类哺乳史上仅次于非洲动物迁徙的重大事情,让国人蒙羞,让国外的奶牛胆战心惊。国外企业品牌拽住这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大量的进口奶粉占据了中国婴幼儿奶粉中高端市场,同时价钱上涨迅猛。从2008年至今,进口乳粉平均价钱的涨幅早已经超过60%。国家发改委曾经对“洋奶粉”价钱垄断进行处罚,但在本土奶粉自己不争气的情况下,这种处罚并不能给本土企业品牌带来市场机会。
并且,本土企业品牌的衰落,也给一点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一点公司打着“洋企业品牌”的旗号,在国外随便注册一个公司,罐装“奶粉”就冒充海外高端奶粉进行销售。曾经,中国市面上很多打着进口原产新西兰的奶粉企业品牌,竟然是在国外贴牌生产的山寨货。我在央视对此事有过点评。
曾经有一个叫“纽贝贝”的冒充的新西兰企业品牌,记者去当地调查,找到这个企业的注册地,发现居然是一个修车厂,当地人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企业品牌。面对质疑,从业人员的解释是,这是企业新西兰团队专门为中国孩子打造的一款奶粉,只适合中国人,不适合西方人,所以不在新西兰销售。
记者调查,像“纽贝贝”这样走海外奶粉代工之路的中国奶粉公司更多,光在北京,就有30多家企业品牌标称是新西兰原装进口企业品牌奶粉。而且,这些奶粉公司在中国注册一个洋奶粉企业品牌的门槛非常低,只需要5100元取一个洋名,傍上洋牌。这种贴牌的假企业品牌,由于各环节缺乏监管,对孩子的危害不可估量。在本土企业品牌信誉得不到认同的情况下,即使是一点本土的奶粉生产公司,也要打着“洋概念”。比如,一个国内著名的奶企的负责人为了说自己的奶粉好,曾经公开对媒体说“我们这个公司已经在法国建设年产十万吨的婴幼儿乳粉生产厂,国内十万吨生产线的原料也所有都来自海外”。
一个全球婴幼儿最多的国家,却生产不出让大家放心的婴幼儿奶粉,这不仅是这个领域的耻辱,也是我们整个产业链,包括监管部门的耻辱。
新华社曾经做过一个大头娃娃的信息,在安徽阜阳做大头娃娃十年的回顾调查时,发现当地的很多农民也咬着牙去买进口牛奶,当然他们也可能分不清哪个是真进口、假进口,但是一定是咬着牙去买。他们一个月才挣两千多块钱,要花五六百去买进口婴幼儿奶粉,非常贵,但为了孩子的安全,必需去买。
所以,一个领域一旦被大家抛弃,要重建真正的信任实在是太难了。特别让我痛心的是,在三聚氰胺事情发生之后,我们的很多乳品领域、监管部门指责国人对本土企业品牌的不信任,却没有认真反思这个领域带给大家的恐惧和危害。
现在,动不动就看到很多公司家抱怨,在中国做事赚钱不太容易,我听到这样的抱怨就忍不住想指责他们:你们真的好好做了吗?你们真的认真做研发、做革新了吗?就拿婴幼儿奶粉来讲,一个这么大的市场,对中国的很多父母来说,只要产品安全,只要孩子吃了不变成大头娃娃,他们就愿意买。而连这一些,我们很多公司居然做不到,还回过头抱怨市场不好做。
中国的婴幼儿乳品领域,早该正本清源,通过严格的监管和法律问责,重新建立领域声誉。好在还不晚,“奶粉新政”是整个努力环节的一部分。如贝因美(002570,股吧)的创始人谢宏所说:“新政最大的利益,是让领域竞争回归到领域快速发展的本质——品质驱动”,这话可谓一语中的。
对于中国婴幼儿乳品领域的生产者来说,如果连安全放心的奶粉都无法提供给我们的后辈,你们将何以面对自己孩子疑问的表情。基于此,我希望,“奶粉新政”是中国乳品领域的最后一次救赎。
文案来源:微信公众平台功夫财经
标题:“马光远:“奶粉新政”能让中国的婴幼儿喝上放心奶粉吗?”
地址:http://www.china-huali.com/cjxw/46798.html